教育纵横
185
《戏剧之家》2019年第13期 总第313期
音乐欣赏通识课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曲政一
(燕山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审美教育是音乐欣赏中艺术构成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培育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形成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本文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在概述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策略,旨在说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期为音乐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欣赏;通识课;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85-02
音乐欣赏的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有较高的艺术性。音乐欣赏通识课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可以系统性培育音乐领悟能力,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综合素养。在音乐欣赏通识课中融入审美教育的意义深远,一般来说,在音乐的熏陶下融入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美学、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如何在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当前音乐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思考。验的基础上进入精神的自我境界,使欣赏者获得一种完整的听觉意象,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音乐作品的思想,进而提升音乐审美层次,陶冶心灵与塑造人格。三、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音乐热情,进一步提高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水平,在了解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基础上,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是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关键。在音乐欣赏通识课中,明确音乐欣赏的目的性,重视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和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音乐欣赏通识课应该让学生明确音乐欣赏的目的和意义,既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更要注重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通过鉴赏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二)优化审美教育的方式优化审美教育的方式是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对音乐欣赏通识课教师而言,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应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审美教育的方式,采用课堂欣赏、微课指导、网络平台互动等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正面、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审美教育功能。在具体做法上,对于一些经典的音乐资源,通过学习音乐来了解某个时期的文化,可以采取在音乐欣赏课中渗透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方法,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增强对音乐资讯的搜集、理解和掌握能力,从网上搜集许多与音乐欣赏有关的资料,视听结合,图、文、影视并茂,开展音乐通识课审美教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三)扩展审美教育的范围扩展审美教育的范围对音乐欣赏通识(下接第187页)
一、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音乐是能够反映人类生活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要做好音乐欣赏通识课中的审美教育,必须了解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内容,从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上看,有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感悟,具体内容如下。(一)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感知是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审美感知是欣赏主体与对象之间进行接触的一个阶段,音乐审美感知是对音乐特征的整体把握,在这个阶段,对声音的感官印象至关重要,是音乐欣赏者利用自己的听觉来实现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欣赏音乐,利用这种感性的经验整体把握音乐内涵。(二)音乐审美体验音乐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审美体验建立在音乐欣赏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欣赏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这一过程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动态活动,音乐审美的体验容易引起联想与想象,往往在感受音乐中,自身的想象再加上音乐带来的律动这个过程,获得对音乐美的品味和体验,创造出一个不一样的音乐境界。(三)音乐审美感悟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内容还表现在音乐审美感悟方面。音乐是最为抽象的艺术,审美感悟过程是较高阶段的音乐作品欣赏活动,集理性与感性、体验与思维于一体,能更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审美感悟在审美体作者简介:曲政一(19-),男,汉族,天津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年教师,研究方向:
表演艺术(美声演唱)。
教育纵横
187
《戏剧之家》2019年第13期 总第313期
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舞蹈表现能力,学生们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共同进步。此外,教师需要针对小组的舞蹈创编成果进行作品评价,客观评价的同时把握评价艺术,提出建议后还应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下次舞蹈创编活动中更加认真。将“游戏”主题作品创编进行延伸,完成作品创编计划的实施。以《丢手绢》为例。小组成员对游戏主题舞蹈进行创编,并从丢手绢游戏中寻找灵感,负责找音乐的学生从网络中寻找歌舞音乐《丢手绢》,下载后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音乐时长两分钟,总共有两段,音乐节奏很欢快。负责设计动作的学生将手绢作为道具,结合儿童舞舞蹈特点,对动作进行分解、重组、整合,最后完成舞蹈动作设计。负责创编的学生开始对动作和队形进行创编,要求1组主题动作延伸出3组小节动作,5组流动队形为圆圈、两排插孔、斜线以及集中。成员们按照计划在背景音乐下进行排练,最终完成舞蹈创编。小组内成员会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并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寻找学习“盲点”,在交流与互动中得到优势互补,在思维碰撞中找到新的创作灵感。总而言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入高校舞蹈创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今后的舞蹈创编教学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深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情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感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生们寻找与舞蹈作品有关的书刊和视频,根据游戏主题内容确定舞蹈音乐、制定初步计划,小组成员讨论后初步形成舞蹈构思。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积累,分析符合主题的音乐风格与节奏。接着,进行小组合合作设计舞蹈动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基础与舞蹈动作基础,选择符合主题的舞蹈动作和相应的舞蹈词汇,结合音乐节奏设计舞蹈编排动作。最后,小组成员开始合作创编舞蹈结构,根据之前学到的编导知识编排连贯性舞蹈动作,从舞姿、舞步、构图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考虑,相互讨论音乐内涵,对每一个动作深入理解,小组负责人带领所有成员不断编排和反复修改,确定主题动作。完成后,按照教师的规定的时间,每组进行课堂成果展示,小组成员互评和自评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总结经验。(三)实施创编计划。实施创编计划环节就是将前期准备工作与制定计划联合在一起,并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小组成员在合作同完成任务,这是“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教师会积极引导学生们遵从正确的舞蹈创编过程。过程实施中学生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小组负责人必须发挥领导作用,带领成员按照计划进行创编实践,保证创编质量,提高创编效率。二是教师需要加强正确引导,为学生们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的时候对分工合作和评价反思方面加强引导;如果小组学习遇到问题,教师可以适当介入,与学生沟通,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创编计划实施后需要进行表演展示,小组将自己的创编成果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上接第185页)
课中审美教育至关重要。音乐欣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尽可能扩展音乐欣赏活动的范围。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培养音乐感受能力,全面而深入地认识音乐艺术,理解不同音乐作品特点,让感官得到愉悦,使精神得到升华。其次,注重在多种音乐作品中挖掘音乐作品内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不同音乐表现形态中的差异,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引导具有典型特点的作品进行欣赏并介绍,在主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中获得心灵愉悦。再次,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去领会音乐的魅力,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鼓励学生组建各类大学生音乐社团,增加学生在音乐艺术上的交流,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有效举措。在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和创新教育,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具体做法上,音乐教师应重视音乐欣赏教育的价值取向性和精神指向性,在音乐欣赏通识课教学中,立足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多面性与跨越性,可以挖掘大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音乐素材,开阔学生的音乐生活,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绪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下,结合生活开展教育。与此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生理、心理特点,搜集音乐欣赏通识课的音乐素材,使感知、体验与思维活动交织进行,让学生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四、结语
总之,音乐是审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评判标准也不同,音乐欣赏通识课中的审美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音乐欣赏通识课教学而言,应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优化审美教育的方式、扩展审美教育的范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探索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水平,让大学生融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进而促进高音乐欣赏通识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参考文献:
[1]李莹.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6(Z3).[2]王新学,陈德林.“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3]冯晓曼.教学互动模式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8).[4]张理。黎建.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教育与情商培养[J].理论月刊,2016(12).[5]魏凤萍.流行音乐对于音乐欣赏课构建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7(04).[6]高晓鹏.促进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融合—评《音乐及其表现的世界》[J].大学教育科学。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