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学制药行业研究

化学制药行业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化学制药行业 发展动态与战略方向

一、国内医药行业发展动态

进入21世纪,医药行业发展方向为高技术、外向型为主导的产业,我国的医药产品市场2008年继续保持着平稳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国内医药行业呈以下运行特点:

1、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占全球的20%,预计今年人口将增长到13亿。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医药市场总体需求将保持平衡增长。同时受居民收入预期、消费率及消费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增幅不会过高。

2、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推行,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药品的消费结构随之出现调整。一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国产药、普药及新药仍将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3、中成药品种及天然药物制剂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目前,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中97.4%是仿制品,被世界公认为创造的药品十分有限。1993年我国承诺对医药产品实行行政保护,到目前为止,已有11个国家84个产品申请药品行政保护,我国已受理81项,批准63项。若加入世贸组织后,要买断一个专利新药的生产许可证,至少需要500-600万美元。面对这场将要发生的重大挑战,中药品种及天然药物制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医药流通改革、规范医药营销、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制度的实施,对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消费行为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各大医药集团纷纷巨资投入建设医药零售连锁网络,圈地为王。

5、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对医药流通的改革产生联动效应。医疗机构的改革是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涉及医药流通领域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加强社区服务,扩大农村医疗;二是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三是控制医药费用的快速增长,规范医疗行业,理顺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这些均对医药商业的总体营销策略带来了影响。各地医卫联合实行药品招标采购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药品的虚高定价,对生产厂家与商家的整体营销提出了新要求。

6、国有企业战略性高速改组力度继续加大。各地纷纷组建大型医药集团,如北京医药集团、重庆的太极集团、广州医药集团等成为地区医药资源兼并重组

的主体企业。

二、化学制药行业回顾

1、行业及重点企业。

2008年化学制药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完成1686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1079亿元,现价销售产值完成1026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加23%、12%和13.4%,均超过10%以上。

2008年全国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不变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全年比1999年增加26.6%、10%和12.8%,与行业形势基本一致。其中,利润总额增加18.7%,应交增加27%,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和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分别增加8%和5.6%,产成品与1999年持平;费用方面,销售费用增长最大,高达27.8%,管理费用增加20%,财务费用减少了6.5%(其中利息支出减少8.2%);其他,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10.25%、110.01%和58.37%,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达1.19,产品销售率达到116.55%。分析利润总额,130余家重点企业中,利润增长的企业占57%,亏损减少和转亏为盈的企业占11%,利润持平的企业占7%,盈利减少仍然不亏的企业占15.7%;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天津力生制药厂、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企业集团公司、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利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利润成倍增长且数额均上千万元;石家庄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新华医药集团、深圳南方制药厂、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等利润超亿元且呈增长趋势。

2、化学原料药产量、增长率及出口情况。

廿四大类原料药2008年比1999年增加12.52%,其中上万吨的大类除生化药减少10%以外,其他七大类产量和增长率如下: 表1:七大类药品增长率 大类 增长率% 抗菌素 10.8 磺胺类及增效剂 14.6 其他抗感染药类 29.2 解热镇病药 6.4 维生素类药物 28.0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 6.7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 26.4 化学原料药供应出口量方面,金额比1999年提高0.45%,供应出口量比1999年增加10%。供应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44%下降到2008年的43.2%,下降0.8个百分点。

1

表2:各大类药品出口量增长率 大类 增长率% 抗菌素 持平 磺胺类及增效剂 1.1 其他抗感染药类 -5.8 解热镇病药 2.3 维生素类药物 -6.0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 -4.0 消化系统药 0.8 生化药 2.1 抗寄生虫药 22.5 呼吸系统药 26.4 制剂剂型方面,冻干粉针剂、粉针剂、注射剂、片剂、输液和胶囊剂分别完成3.3亿支、.6亿支、2.7亿支、2778亿片、23亿瓶和486亿片,均比1999年有所上升,其中输液提高11.5%,注射剂提高9%,片剂提高8.5%,其他提高2.4%~2.8%。值得一提的是缓释控释片上升幅度最大,高达39%。

3、重点品种产量和供应出口量发展动态

7种青霉素系列产品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哌拉西林增加267%,青霉素工业盐增长13.5%,产量近万吨;6APA系列产品,羟氨苄青霉素增长69%;7ADCA系列产品,三个品种均增长,其中羟氨苄头孢和头孢拉定成倍增长;7ACA系列产品方面均增长,特别是氨噻肟头孢、头孢哌酮和头孢三嗪均成倍增长。红霉素系列产品方面,阿奇霉素增长40%,罗红霉素和甲基红霉素分别增长20%以上。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和左旋氧氟沙星增长40%以上。维生素方面,VA成倍增长,烟酰胺增长%、Vc增长23%、VE增长40%。其他上千吨的药品有咖啡因、脑复康、肌苷、葡萄糖酸钙等,上10万吨和6万吨的产品有口服葡萄糖和注射葡萄糖。

100种原料药有出口,其中出口量较大的品种有烟酰胺、扑热息痛、Vc、咖啡因。

分析224种主要制剂。阿莫西林胶囊(包括片剂)比1999年提高57%,阿莫西林颗粒剂比1999年提高229%。头孢拉定粉针比1999年提高48%,胶囊比1999年提高54%、颗粒剂比1999年提高265%。其他抗生素,头孢呋辛粉针比上年增加176.7%,头孢曲松粉针比上年增加84.7%,舒巴坦/氨苄和克林霉素注射剂比上年增加50%以上,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和氨噻肟头孢等粉针比上年增加30%以上,还有青霉素V钾片剂比上年增加53%。喹诺酮方面,诺氟沙星比上年增加9.6%,氧氟沙星比上年增加147%,环丙沙星输液比上年增加62%;环丙沙星胶囊比上年增加44%;受左旋氧氟沙星片剂飞速发展影响,氧氟沙星胶囊下降8.4%;诺氟沙星胶囊产量仍然最大,却比上年下降27%。其他卡托普利片、扑热息痛片、复方甘草片、氨酚待因片、Nacl输液、葡萄糖氯化钠输液、奥美拉唑胶囊等均比上年增加20%~30%;钙尔奇D片和VE胶囊比上年增加50%~60%;成倍增长的有尼莫地平片、二甲双胍片和萘普生片。产量上几十亿片(粒、支)的阿斯匹林片、安乃近片、去痛片、解热止痛片和感冒通片等产量持平或下降12%~14%;速效伤风胶囊、复方新诺明片和增效联磺片仍然维持8%~9%的增长速度;青霉素钠粉

2

针维持3%增长率,氨苄粉针下降7%左右。以上说明,主要制剂发展形势良好,内销需求量增加。

三、我国化学制药的战略发展方向

1、世界制药工业的产业链定位

国内化学制药工业在即将加入WTO之际面临着储多挑战,尤其是在绝大部分药品均是仿制的,自主研发方面的差距并非是短时期能够弥补的。但在一些原料药方面,如VC、青霉素等产品,我国制药业已完全具备了世界级的竞争力。我国制药业在生产环节上存在许多可以挖掘的潜在优势。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开发(R&D)投入远远低于其在新产品上的R&D投入(一般为1:4),许多原料药都依赖进口,以及要支付昂贵的劳动力成本。在新药的竞争中,依赖的是不断推出新药以获得一定时期受保护的垄断超额利润,而普药及原料药的竞争中,规模优势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良使得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挤跨对手,获得利润。我国生产化学药的原材料资料丰富,已是世界上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劳动力成本比起发达国家要低得多;我国的药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据估计目前只有1/3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发挥),许多设备闲置。中国医药企业事实上还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成本;中国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仍然过高,生产工艺改良降低成本的空间很大。据估计,公司的生产成本只占其总成本的25%,而中国企业一般都高于50%。

尽管制药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公司在价值链的某个环节的优势是相对脆弱的。这一环节就是药品的生产环节。这具体表现在在纯利润率上,中国西药企业的平均水平要远低于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药品的生产环节上,中国西药企业还有许多潜力可挖。以山东新华制药为例,新华制药在学习邯钢成本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1998-1999年间,取得了在主营业务收入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净利润却反而大幅增长了20.5%的业绩。与此同时,新华制药在生产设备和技术上的投入与其在新产品开发上的投入比例达到了3:4(分别为4860和00万元),大体持平。另一外成功的例子是天津药业,因改良激素类药地塞米松的生产工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把罗素公司完全挤出中国市场,确立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在生产环节上的投入是塑造国内化学制药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2、低成本和重点突破的竞争战略

中国西药企业要想在全球医药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强化并充分发掘自己在制造环节上的成本优势。首先选择在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制造)上实现突破,确立领先地位。这样的竞争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将中国的西药产业造就成为一个化学药品的“灵活制造中心”。中国的西药企业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反应快地制造出高质量的药品,即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调整生产的药品品种、数量、剂型等。“灵活制造中心”不仅能基本满足我们自身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健需求,而且还能为公司提供特殊的服务:制造服务。在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药的质量获得国际公认的基础上,中国的西药企业就可以有步骤地进入价值链中的其他部分。在依靠高效率的制造业的同时,建立全球性的营销网络,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具备与医药巨头抗衡的实力。

低成本和重点突破的竞争战略是有其现实基础的:

3

1)公司在新药开发上的投入远远大于其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开发新工艺上的投入(这种“重研究,轻制造”的态度一直是欧美企业的通病。尽管其投入的绝对值仍比我们目前的投入大,但中国的西药产业经过如今正在掀起的战略重组狂潮后,将有可能造就出几个能够在药品生产环节上进行有意义投入的大型企业。

2)虽然新药仍占全球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普药的市场占有率将越来越高。在发达国家,普药的市场占有率已由七十年代的10%上升到九十年代的近20%左右,而普药9.8%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新药5-6%的增长速度(在今后的三年内,普药的药物市场将高达226亿美元)。这背后的原因其一是普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已可以满足治疗常见疾病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需要。在普药能满足绝大部分治疗需求时,就看谁制造的成本最低、质量最高、速度最快、反应最敏捷。其二是由于在许多国家,医疗费用已成为国家第一大开支,因此,医疗体系的改革和削减医疗开支的呼声越来越高,昂贵的新药面临的阻力与日俱增。医生在开处方时,面临保险公司的压力,也不得不选择较便宜的普药(比如在英国,医生开出的60%处方是普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将不得不放弃一切自主的,而是谁的药品便宜就买谁的。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反应快地制造药品的中国医药企业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占尽先机。 3)各国对医疗开支的控制更有可能导致新药专利保护期的缩短,从而使新药开发相对更加昂贵(开发新药需要的时间和金钱已经使新药开发变成了一个高风险的作业)。面对这种压力,公司必须寻求降低其经营成本(事实上,如今许多医药企业的并购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成本)。因为在新药开发上的投入是医药企业的“命根子”,故此,他们必须试图在价值链的其他环节上压缩成本,同时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将新产品推向全球市场。那时,他们将不得不意识到中国医药企业作为一个化学药品的“灵活制造中心”对他们生存的价值,和中国医药企业合作,让中国医药企业为他们生产产品,包括最新的产品。

4) 我国化学制药业在生产成本环节的大量战略投入将使得制药企业因为不能同时在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上进行大规模投入,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难困境,而无法对我们的战略采取有力的反击措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制造中心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规律已经被家电、微机、软件等行业的历史所证明,而且这种转移速度越来越快。把握了这种战略转移时机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都获得了飞速发展。中国的家电、计算机行业都在利用这种制造中心转移而腾飞的极好例子。事实上,海尔和联想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成为了其各自行业中的制造中心。只要中国的西药企业进行了充分的战略准备,就将赢得下一轮的竞争,获得药品制造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无限商机。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