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是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实验对象,进而观察和探索实验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科学实验的特点是:通过科学实验中多种仪器的使用,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丰富、更精确,从而更快地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检验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上好实验课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需要老师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 实验课 参与 资源 方法
小学科学课中有大量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但其目的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以,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我认为: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科学实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课前动手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八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时,在提前做“用一个钩码或两个钩码做下沉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清水、盐水、糖水、酒精)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时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数据非常接近,甚至完全一样。后来经过思考,我改用装有螺丝帽或装有沙子的较大的塑料药瓶做为下沉物体,再次做上面实验时实验现象就比较明显,实验数据的差距也比较大。在分组实验教学时,我就为学生准备了装有沙子的较大的塑料药瓶作为下沉物体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收集数据成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小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感到新鲜有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喜欢动实验桌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实验材料,并相互说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早已将老师的要求、实验目标、实验步骤抛到云外,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进度和实验效果。因此,学生进实验室前要对其进行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也是保证实验有序进行、防止失误和事故的前提条件。 三、培养实验骨干,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没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干配合,实验效果及效率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特别是学生人数多、分的组数多、过程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时候,教师往往难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对每一小组的学生进行指导,必须充分利用责任心强的助手和小骨干担任小组长。必要时,要对他们事先培训,使其提前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故障的排除方法,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组员,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教学。
四、创新设计自制教具
老师们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常常会根据自己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制作切合实际并符合课堂实验需求的教具。可以说每一种自制教具,都是一种凝聚了教师富有创意的设计活动,体现了教师的智慧,是教师创新的成果。有效的自制教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提升课堂
效率。
五、寻找替代材料
教学中有一些实验材料不太方便,那么我们可以寻找一些简单的可以替代的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如:三棱镜的色散观察实验,我便利用烧杯装水替代三棱镜。光通过装水的烧杯后发生色散,学生也能观察到美丽的光谱,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彩色的光芒,学生们都很兴奋,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达到了探究的目标。在此实验中,实验装置虽然很简单,但却实用有效。 六、分步进行,做好小结
每节实验课往往包含多个实验项目,让学生一口气做完,效果是不好的。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好程序、问题或实验目标,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一步步深入实验,让学生沿着“疑问——实验——小结——新的疑问——新的小结——新的总结形成理性认识”的程序一步步实施。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想一想,再小结,就容易总结出规律,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也能让学生学会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培养学生慎密的思维和严谨的作风。
总之,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实验教学中, 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多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多鼓励学生自己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个人的分析,多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论、评价,大胆地提出一些哪怕是教师都未曾想到的新想法和做法,以此来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从而使他们养成探究未知、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景武 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7),76-77。 [2]周洪健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J].学苑教育,2014,(16),7-7。
[3]周秩榆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探究[J].广西教育,2014,(4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