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周慧萍
内容概要
人有男女之分,他们除了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外,还有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别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但教育中严格界定性别角色标准也是有害的。勇敢、自信、细心、耐心等品质不仅是存在于男女幼儿自身的优势,更是作为21世纪建设者应具备的素质。幼儿园里的性别教育就是要寻求性别的互补,但这绝不是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无性别教育,而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人为造成和扩大男女幼儿某些于社会、于幼儿不利的性别差异,补救劣势,发展优势,促使幼儿平衡、和谐发展。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性别教育优化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 优化 发展 教师 幼儿
一、现象引起的思考
镜头一:游戏中,玲玲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莉莉不会做妈妈,她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老师问:“那妈妈应当怎么做?”玲玲说:“妈妈应该带孩子,烧饭,收拾房间。”老师赞赏地说:“对了,妈妈做饭、扫地、给孩子讲讲故事都可以,还可以出去买买菜------”
镜头二:操场上,强强奔跑中不小心重重地摔了下来,痛得直掉眼泪,老师扶起他,边检查强强有没有受伤,边对强强说:“勇敢点,男子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汉不掉眼泪。”
镜头三:游乐园里,孩子们在玩,家长们在聊天。一个小女孩玩得满头大汗地朝自己的妈妈跑来,嚷着要喝水,小女孩的妈妈赶紧掏出纸巾,连忙给小女孩擦汗,边擦边无可奈何地说:“我这个女儿,一点都没有女孩子的样,整天风风火火的,像个‘假小子’。”
上面这一组镜头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回想生活中类似的诸多事件,大部分成人在与孩子们的日常交往中都反映出对男孩子、女孩子在性别差异上形成的固定模式,他们对不同的性别应扮演的角色抱有不同的期待,比如认为女孩子要漂亮、温柔、文静、听话、心灵手巧,是被保护的对象,而男孩子则应当身强体壮、勇敢坚强、自信。那么,成人对男女孩子的这种角色期望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起到什么影响?从幼儿发展的角度看是有利?还是有弊?什么样的性别教育能优化幼儿的发展?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激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兴趣。
二、对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理解
人有男女之分,自然有生理上的性别差异,除生理上有差异外,性别还有其它差异吗?我们在研究前翻阅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资料,验证了我们的推测,即除了生理结论的差异外,还有性别角色的差异。简单说来,性别差异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理结构造成的,无法改变;另一个则是人的社会性别,即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指不同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它是由人的后天环境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也就是说,人的生理性别是无法通过教育改变的,但人的性别角色,因其具有可塑性,是可以随教育的影响因素而变化的。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绝大多数2岁半~3岁幼儿已经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孩,并能从外形上判断他人的性别。有的甚至通过外显性别差异来经验迁移,如看到爸爸吸烟,就认为抽烟的就是男的;看到老师是女的,就认为幼儿园里的男的不是老师……说明,幼儿对性别差异的判断会影响对性别角色的理解。那么,幼儿对性别角色的理解水平如何,男女幼儿存在什么样的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男女幼儿性别角色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从男女幼儿共同参加的化妆舞会入手,了解幼儿的性别角色行为现状。 三、男女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现状调查
1. 活动内容:化妆舞会
2. 活动目的:了解幼儿对性别差异的理解及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现状。
3. 情景创设:性别特征明显、中性的材料各若干,其中: 明显——沙巾、花环、蝴蝶头饰、刀、、老虎头饰、制服; 中性——拼插雪花片、彩环、大胶粒、各色零头布;
4. 指导语:“今天,我们在一起开个化妆舞会,你喜欢怎样打扮自己都可以,装扮好了,就可以开舞会了。”
5. 观察:共有男女幼儿各18名参加了游戏,几乎所有的女孩子都披着纱巾,头上戴着蝴蝶、花的头饰,耳朵上、手腕上挂着、套着用玩具做的彩环,手上还拿着花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们走起路来,步伐更加轻盈,抬手投足格外小心。而男孩子,有头上、身上扎着布的,有穿服的,头上戴老虎、狮子头饰,手上拿拿刀拿棍子的,都有,个个神气十足,动作麻利。打扮完毕,女孩子全部回到自己的座位,互相欣赏。而男孩子有14人已进入扮演的角色,他们互相追逐,开始假打假闹起来,经老师提醒才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
6. 初步结论:观察结果说明,幼儿的性别角色行为已逐渐形成,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普遍的女孩爱漂亮,她们文静,守规则,爱帮助别人,男孩喜欢威武、神气的角色形象,他们好冲动,不善控制。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具体结果如下表:
男女幼儿性别角色行为比较
行为 性别 男 女 0 2 1 9 2 3 7 0 16 2 9 0 披纱巾拿花环戴蝴蝶头饰帮助同伴打扮打扮完回座位穿服拿玩具、剑戴虎、狮头饰打扮完四处奔跑16 15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形成的因素分析
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性别角色在任何文化背景都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是一种文化上的规定,它是一定社会中被认为是适合某一性别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每一社会都有其特定的性别角色期望。幼儿首先是通过父母,其次是进入幼儿园后通过老师来学习这些社会期望的。这种“社会学习”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重大影响。我对这36位幼儿的家长和他们的老师(包括我)进行了访问调查,36位家长中有31人认为“男孩应有男孩样,女孩应有女孩样”;25人认为“女孩调皮比男孩调皮更让人头疼”;20人认为“男孩腼腆是个大问题”;2位家长没有明确表态。而调查的10位教师中,全部认为“男女幼儿确实应该不一样”;“男孩应该大方、勇敢些”;“男孩‘小心眼’比女孩‘缺心眼’更让人担心”;“女孩更应该有爱心”;3人认为“如果男孩向女孩学习守纪律、女孩向男孩学习勇敢可能会更好”。由此可见,虽然家长、老师在幼儿性别角色认识程度上不同,但他们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存在的,这使幼儿性别角色的早期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12 18 15 0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五、研究假设与阐述
21世纪的幼儿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把眼光真真实实落在每个幼儿的发展与需要上。在以往的教育中,幼儿教育已经普遍注意到个别差异的研究,但很多开展的都是个性差异的教育,而对幼儿性别差异的研究与教育还很少。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不仅要研究事物的普遍规律,而且还要研究特殊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男女幼儿具有的共同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研究男女幼儿各自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调查表明,性别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但教育中严格界定性别角色标准也是有害的。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更显出迫切与需要。无论是从教育的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看,勇敢、自信、细心、耐心等品质不仅是存在于男女幼儿自身的优势,更是作为21世纪建设者应具备的素质。男女幼儿各自的性别优势就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幼儿园里的性别教育就是要寻求性别的互补,但这绝不是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无性别教育,而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人为造成和扩大男女幼儿某些于社会、于幼儿不利的性别差异,补救劣势,发展优势,促使幼儿平衡、和谐发展。 六、理论依据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我们认真学习了这些理论及其教育学家们对它们的评价,结合实际,吸取精华,去伪存真,将其指导我们的工作。
1.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是建立在其关于儿童社会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行为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上的。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无论儿童性别角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性别角色规范,都是儿童在生活环境中由成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塑造而成的,该理论还认为儿童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也起着重要作用。
依据这个理论,在性别教育中,我们要优化环境,尽力排除不利幼儿发展的因素。
2.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主要是由柯尔伯格提出的。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别角色是儿童对社会的认知组织,这种组织的第一步是性别认同。柯尔伯格试图利用皮亚杰的概念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强调儿童的性别认知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并影响带动家长,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性别教育。
3. 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陈老先生把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一套适合时代需要、适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的体系,这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其中,目的论、方、课程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等,既涉及“理想儿童的塑型”问题,又谈到知识体系、教师指导、教学方法、儿童评价等。如果我们在性别教育中加以汲取,定会将理念落实行动,从而达到优化幼儿发展的目的。 七、教育对策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服务于社会的。人才有男女之分,两者之间有差异,因此,要深入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就要将男女性别差异问题考虑进去,也只有将性别差异与教育相联系,才能切实保证性别差异研究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1. 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性别观和教育观
早在1978年,本姆就提出研究性别角色的目的是“使人类个性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从文化强加给男性化、女性化中解脱出来。”我们这一代教师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观念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因此,更需要从“我做起”,加强自身学习。我们不仅认真学习性别角色理论和性别知识,还从行动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转变观念,修正行为,努力从传统的性别文化中解脱出来。
其次,从当今幼儿园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现状看,清一色的女教师不利于男女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的学习及幼儿自我性别角色的完美塑造。但这是社会问题,在一时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既要根据男女幼儿的性别差异开展教育,也要顺应幼儿的不同需要和能力,不人为地造成和扩大无益于社会和幼儿自身发展的性别差异。比如:男孩子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在活动中遵守规则就不如女孩子好,因此得到的老师评价比女孩子低,现在,我们认识到这是男女的性别差异,而非幼儿的主观行为,所以,对男孩子,我们少了一点控制,多了一些引导;少了否定性评价,多了一些鼓励。又如:以前,游戏活动中的一些角色似乎都约定成俗地由女孩或男孩扮演,现在,我们鼓励幼儿不分性别去尝试各种角色,如在肯定女孩子规则意识强的同时,鼓励她们参与竞争游戏,积极尝试错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 转变家长观念,充分挖掘男性家长的性别优势资源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性别教育更有它的特殊性,更需要家长在观念和行动上给予幼儿园配合。
首先,我们利用班级开家长会的机会,组织大家讨论幼儿发展问题。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大家畅所欲言,从社会对孩子素质的要求谈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无一例外,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情同样迫切。接着,我不仅就班级幼儿整体的发展情况向家长作了汇报,还重点就男女孩子各自的发展情况及优势向家长作了介绍,并阐明了幼儿园里进行性别互补对优化幼儿发展的意义。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已明显感觉家长的观念有所转变,对性别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
其次,我们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定期向家长发放有关的学习材料,如“性别角色形成的原因”、“家庭对性别差异形成的影响”、“性别不同,价值相同”、“性别刻板印象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承认差异,强调互补”等,使家长对性别教育的含义、意义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正确的了解。
接下来的家长会,我们又组织大家讨论了有关的感想、做法和体会。家长们头脑里的男女幼儿传统的印象不仅发生了根本转变,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做法。有的家长说,性别角色行为都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了让孩子适应今后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不能与社会习俗背道而驰,但这并不与对孩子进行性别优化教育相矛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社会总是在一次一次的变革中向前发展,要让孩子适应今后的社会,在性别教育问题上更要扬优补劣。有的家长说,我儿子比较腼腆,以前见人就躲,为此我们伤透了脑筋,我越是对他说,你是个男孩子,不能羞羞哒哒,可孩子见了生人越是往后面躲,孩子经常受到我们的指责,变得很自卑,而我们也觉得无脸见人。现在,我们打消了顾虑,我们的心理压力小了,孩子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家长们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当我们和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取得一致后,我们又通过家园联谊活动,邀请家长加入到教育中来。尤其是男性家长,他们的加入弥补了清一色的女教师在性别教育中的不足,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和家长们利用双休日带孩子们集体走出去,逛公园,看大桥。在公园的大草坪上,高速公路的休息区内,我们把舞台让给了家长,家长们组织幼儿开展了一个又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一个新颖有趣的活动,爸爸们随和、风趣、粗旷、不拘一格的个性风格不仅使男孩子找到了感觉,也使女孩子少了些平时的矜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玩喷泉的活动中,男孩女孩在爸爸老师的热情号召下,个个脱去汗衫,勇敢地投入到喷泉的怀抱中,他们穿梭于水柱之间,机灵地躲闪着水柱。一不小心,平时爱哭的佳佳滑倒了,只见她笑着爬了起来。随着爸爸老师的一声集合令,孩子们迅速奔向目的地,无一掉队,此时,男孩子守规则的能力也不比女孩差。活动结束了,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望着孩子们湿透了的身体,灿烂的笑脸,我们心中激起了一种幸福感,成功感,我们这样做是对的。
3. 在了解中正视个体的性别差异因性施教 (1)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教育中,我们既认识到男女幼儿存在性别差异,也不主观地夸大这种差异。事物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男女幼儿之间存在不同,男孩与男孩、女孩与女孩之间也有差异。我们不以偏概全,而是踏踏实实地走近幼儿,走进他们的内心。
①做幼儿的朋友
教育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了解幼儿就要做他们的朋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是关键。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主体”、“教师权威”,这不仅使幼儿惧怕老师,缺少安全感,也恰恰给我们去真实地了解幼儿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现在我们加大师幼接触的频率,保证接触次数为10次/位以上(单位时间:半天),教师、幼儿主动接触的比值为4:1。过去,我们对幼儿的评价存在否定>混合>中性>肯定的局势,现在,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将评价变为了肯定>混合>中性>否定,并将肯定和否定的比值控制在4:1左右。我们平时十分注重自己的语气、行为、态度对幼儿的影响,真诚地照顾幼儿,积极建立温暖、亲近、关心、参与和支持型的师幼关系。频繁的接触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参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与到幼儿活动中去,我们以幼儿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增进了师幼间的感情。我们做幼儿的伙伴,特别是在游戏中,和幼儿共快乐。教师角色身份的转换,把幼儿与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幼儿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了,我们和幼儿成了朋友。
②建立幼儿个人档案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繁琐而琐碎的,每天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负责部分保育工作,除此以外,突如奇来的偶发事件也常常需要老师去处理。再者,班级幼儿人数又较多,因此,老师从幼儿中了解来的有关情况一定要有记录,这样,不仅不会遗忘,更能使教育工作有系统性。我们为每位幼儿做了行为记录卡,将有价值的事情简洁、概括地记录下来,这给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性施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随时、随地寻找契机,针对性地因性施教
我们细心观察了解发现,总得来说,集体活动中男孩子违规的多,女孩子主动活动的少。但我们也发现,男孩也有脆弱的一面,女孩兴奋起来淘气的程度并不亚于男孩,。因此,从小处着手,我们把握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具体情况,抓住教育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因性施教。男孩子好奇心强,经常会做一些看似破坏性的事情,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从不枉加指责。有一次,午睡起床后,小江悄悄地把自然角里一只寄居蟹的身体从贝壳里硬拽了出来,寄居蟹死了。我捧着放寄居蟹的金鱼缸,不仅给孩子们讲了生命的价值,告诉幼儿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小动物,还分析了小江当时的想法。我没有告诉大家是谁弄的,我只是说这个孩子不是故意想伤害寄居蟹,他只是想看看寄居蟹的模样,他不知道这样做会伤害寄居蟹,他现在心里肯定很难受,也很后悔。我想,对这一类情况,如果我们只是从事情的表面去处理,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更会打击他们积极探索的热情。对于由男女幼儿性别特点造成的行为偏差,因性施教的科学引导不仅会保护男女幼儿正常的心理需求,更能促进他们发展。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4.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性别优势,体现性别互补的功能
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十五条主张里指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的直接用处,虽只是寻求快乐,然而间接的用处则甚大,因为它可以发展儿童的身心。”我们根据男女幼儿的特点为他们创设了丰富的游戏环境,开展了有趣的游戏活动,并鼓励、引导他们去尝试各种体验。
(1) 根据性别差异投放游戏材料
我们根据男女幼儿的特点,在班级的各个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材料。比如,男孩子喜欢力量型、活动量大、有竞赛性的活动材料,女孩子喜欢比较轻巧、柔软、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材料等等。我们就为男孩子提供了一些棒、球、棋之类的活动材料,满足他们玩舞剑、活泼好动等的欲望;为女孩子提供了一些娃娃、纱巾、技能性之内的活动材料,以此来满足她们爱唱、爱跳、爱表演的欲望。
(2) 鼓励幼儿不分性别参与各种游戏
游戏中,我们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各类游戏。虽然,我们在投放材料时适当考虑了男女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游戏时,我们从不表现出这种想法或使用带有强调性别差异地语言来幼儿的活动。比如,游戏中,男孩子细心地照顾娃娃我会夸奖他是个好爸爸,女孩子拿刀拿扮演去抓坏人我会夸奖她勇敢。 (3) 创设情景,展示优势,补救劣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幼儿的榜样常常来自于他(她)生活的群体。同伴群体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将同伴群体作为参照点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同伴之间彼此影响,互相促进。男女幼儿自身有各自的优势,我们利用群体学习的作用,促进男女幼儿性别优势的互补。这种互补,不仅仅是长短搭配,更主要的是互相促进。在班级,我们定期组织幼儿开展“我真棒”的活动,鼓励幼儿勇敢地展示自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己的本领,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了解同伴、相互学习的机会。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各类竞赛游戏,比如:“下象棋”、“爬网”、“谁的星星多”及生活自理类的竞赛活动,让男女幼儿相互比勇气、比耐心、比智慧,活动中,我们不仅在一旁给他们鼓劲、加油,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别人的长处,激发他们相互学习的愿望。这些活动也使幼儿加入到以前很少光顾的活动区,棋类区多了女孩子获胜的欢声,手工区也有了男孩子认真仔细地制作作品的身影。 八、体会
在一年多的研究中,我们体会到,幼儿教育不仅要正视现实生活中男女幼儿性别差异的存在,还要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保证有一定生理、心理、社会价值的性别差异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注意采取教育对策,以缩小、消灭由社会、教育所造成的不应有的差别。
一年多的尝试教育,我们获得了一些实际的效果,幼儿参与活动更加主动积极,大方、勇敢、自信不再仅仅是男孩子的优点,关心别人、守规则也不仅仅是女孩子的长处。我们感到,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幼儿性别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性别教育不是单独的课程内容,而是渗透在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与日常教育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
更可喜的是,在研究中,通过学习、讨论、探寻教育方法,我们也和幼儿一同成长起来,我们的性别角色行为不再那么刻板,少了许多约束,工作更具创新。
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性别教育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教育内容。一年多的研究时间不长,研究中肯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和同行交流、切磋,共同为幼教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资料:鲁 洁 《教育社会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浅谈幼儿的性别差异研究与发展教育
时蓉华 《两性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南京市第三幼儿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