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中的作用。 【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知识梳理】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 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民主思想传播。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 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 2、孙中山早期的活动

(1)上书改革:1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了冷遇。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道路。 (2)成立团体:1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的主张,这是资产阶级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3)发动:15年--(第一次)广州

(4)组建政党:1905年 中国同盟会 日本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 。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 ”三大主义 (2)评价:

进步性:①它涉及民族、政治和社会,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 。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 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 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具体表现为:

1、领导辛亥,推翻帝制:1911年,辛亥爆发。1912年,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 》,维护民主共和:1912年,颁布了《中华临时约法》,它体现

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领导二次、护国运动、两次战争,但均告失败。这说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活动的历史教训: 一是同盟会和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联盟。 (2) 和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1)中国 的召开:1924年1月 广州 大会通过了《中国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 , , ”的三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改组问题,同意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民族 ,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一切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 ,“耕者有其田”。 (3)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的民主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重难点释疑】

一、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二、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1.不同:①内容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中国民族自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废除君主政体, 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及个人及团建立国民,国民一律平等 体,捃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 ②影响: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的发展。 2.相同点①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的纲领。

②内容: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为核心。 ③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④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斗争的纲领,是民主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的精神。三大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纲领的方法和手段。三大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与灵魂。

2.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党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⑴新三民主义与民主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如反帝反封建)是一致的,这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⑵区别:党的民主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纲领,而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主义于民主阶段之外, 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主义的最高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的纲领,仅限于发展资本主义。彻底性不同:有无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本质:分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利益。

【巩固练习】

1.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3. 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4.美国发行一张印有林肯与孙中山头像的纪念邮票,对其历史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B.反映了中华政治深受美国影响 C.是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而发行 D.体现了美国“扶蒋”的对华

5.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6.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现在之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 B.决定走人的路 C.认为中国与世界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的战略

7.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8. 同志在《论联合》中指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对于经济问题,我们完全同意孙先生的这些主张。”对材料中“孙先生的这些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核定地价,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地权,资本家的剥削 C.平均地权,土地归人民所有 D.平均地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9.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其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

A.“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 B.消灭私有制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0.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B.创立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11.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空想性和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