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斓廉政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 通淘汰渠道;以营造文化环境为重点,清除“为官 不为”的不良文化基因。 (《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魏淑艳,英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 治理模式探讨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治理模式改革 与完善的新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 治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本质上并未脱离全 能主义治理模式的窠臼。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成就 的凸显,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 被深度忽视,而且该模式虽然有所弱化,但本质 仍未改变。这种治理模式虽有其运用有效、效果 显著的优势,但长期过度使用势必使权力不 断膨胀、难以制约,损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因此,必须正视这种全能主义治理模式的弊端, 并逐渐弱化这种统治型治理模式,以国家治理现 代化为指导,推进治理模式向限权、民主、法 治、责任等多元价值并重的复合型治理模式 转变。 (《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2期) 马长山/法治文化视野下公民精神与品格的“自 觉性生态”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 成功,但政治改革、文化建设并没有同步跟 上,甚至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这就使得社会中 涌动并日益高涨的公民诉求,不得不力图通过网 络、公共参与、民间自治、申诉上访、甚至群 体性事件等方式来予以表达。它所反映出来的公 民诉求和价值偏好,与国家的主导取向发生某种 程度的游离、乃至冲突,并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民 间涌动的“自发性生态”,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后 果。因此,就需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精神,将公民精神与品格塑造作为法治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公民精神与品格的 “自发性生态”走向“自觉性生态”,为“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必要的动力和 支撑。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o15年第3期) 孙会修/中国党早期党群组织特派员制度 述论 在中国党的幼年时期,为有效利用有限 的人才资源,确保对各级组织的有效管理, 逐步形成了党群组织特派员制度。这一制度既有 助于维护权威,使地方与保持一致,上 下级组织成为一体,形成合力;又有助于发展党 群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又便于整顿各级党群组 织,防止组织涣散;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组织内部 纠纷,维护组织团结。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如有的特派员包揽工作、 对特派员过分倚重、特派员派遣人数过 于均衡、特派员有时对自身定位不清等弊端。 (《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 石庆环/美国联邦治理研究:从1883年 《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以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为 切人点,对l9世纪中后期美国官场的乱象 进行审视,梳理和总结美国联邦治理的 过程和成功经验,发现:第一,迄今为止,是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 的现实问题,近代西方民主国家也不例外。并且, 多高发在社会转型时期。第二,根据l9世纪 中后期美国联邦治理的经验,健全法制 和强化监督是反的关键所在。通过《彭 德尔顿法》和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废除 了“政党分赃制”,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的 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进行了强有力的治 理,堵住源头,防患于未然;同时利用和强化 监督,对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有藏身 之地。经过这次治理,在美国逐渐呈现下降 趋势。 (《求是学刊)2Ol5年第3期) 责任编校王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