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海岸带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海岸带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年第4期 N0.4.2008 海岸带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刘 康 霍 军 (1.山东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海岸带拥有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海岸带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以海岸带承载力影响因素和构建评估指 标体系为研究目的,根据“驱动力(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对海岸带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 构建进行初步探讨,可为海岸带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海岸带;海岸带承载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08)04—0008—04 一、海岸带承载力的涵义 (一)海岸带的界定与特点 1、海岸带的界定 关于海岸带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没有达成统 一经济的带动非常明显。但其特殊的区位决定了海岸 带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带和生态系统的脆弱带。又由 于近年来人口不断向海岸带聚集,导致人口密度增 的共识。国际地图和生物圈计划(IGBP)中对海 加,同时临海产业布局不合理,使得海岸带面临较大 的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环境压力。上述问题也就使 得海岸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生态环境脆弱性。海岸带的特殊地理位置 和人类对海岸带的过度开发,决定了海岸带生态脆 弱,易受海陆相互作用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 响,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带,又由于陆源污染物大多经 海岸带人海,所以海岸带是人海污染物的最先接收 者,也是最易受污染的场所。近年来,海岸带植被也 遭到严重破坏,以及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平面升 岸带的定义是:“海岸带由海岸、潮问带和水下岸坡 三部分组成,其上限向陆是200米等高线,向海是大 陆架的边坡,差不多是一200米等深线。”¨1 我国则 规定海岸带是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一定距离的带 状区域,通常海岸带陆界为海岸线向陆延伸10km 处,海岸带的海界为海岸线向海延伸至水深1O一 15m处。本文认为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相互交 接、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地球上水圈、岩 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 带。海岸带现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 区域,我国沿海地区以15 的土地养育着4O 以上 高、台风等自然灾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近期消费和 长远供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海岸带生态环境面临 较大的压力。E4] 的人口,我国7O 以上的城市分布于海岸带地区, 我国海岸带地区的工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55%;[ 而全世界约6O 的人口生活在沿海约 (2)资源多样性。海岸带是海陆交接地带,拥有 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以及能源,包括海水 资源、渔业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森林资源、沙滩资 源、滩涂资源、盐沼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以及煤、石 60km的范围内,其中超过160万人口的大都市有 z/3在海岸带地区。L3 2、海岸带的特点 油、天然气能源等。这些对于保持海洋与陆地生态 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调节气候以及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的结合部,拥有丰富的资 源,为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海岸带是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经济比较发达,对内陆 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 此科学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及能源要以控制陆源污 染物及海上污染物为基础,以修复和改善海岸带生 *收稿日期:2005—12—06 作者简介:刘康(1968一),男,河北沧州人,山东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管理研究。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最终实现人类活动与 海岸带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辐射性。大部分海岸带具有得天独厚 的区位优势,往往是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因此临海主 导产业和城市化进程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与内 陆地区在科学技术、信息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 日趋频繁,在劳动力、原材料、加工场地、人力资本等 资源方面也实现了优势互补,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 2、不确定性。海岸带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物 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海 域和陆域环境的稳定性、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人口数 量等会随时发生改变,所以其承载力也具有很大的 不确定性。 3、动态变化性。海岸带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性主 要表现在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时空性,海岸带承载 力的大小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生波动,通常 情况下,海岸带承载力会有一个相对的极限值,要想 了内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海陆一体化、海陆 统筹发展等相关话题已成为研究热点。 (二)海岸带承载力概念解释与内涵界定 海岸带是作为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 交换的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因此这里提及的海岸带 承载力是海岸带的综合承载力,包括海岸带的海域 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及社会经济承 载力等多方面内容,一些学者已对海岸带某方面的 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如养殖承载力、旅游承载力等, 也产生了海岸带不同的承载力概念以及形成了海岸 带相应的承载力理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拓展,提出了海岸带承载力 的概念。 “承载力”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原用以 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 体的最大数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资源领域的承 载力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 可以预见期内,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等的物 质生活条件下,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 及智力、技术等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5 韩增林等 人提出海域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以海洋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不被破坏为原则,在符 合现阶段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通过自 我维持与自我调节,海洋能够支持人口、环境和经济 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6]关于海岸带承载力的定 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在综合其他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考虑到海岸带承载力研究的重大意义,本文 认为,海岸带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和特点地域范围 内,在一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以海岸带资源和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为 目标,海岸带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和产业规模的能 力。 (三)海岸带承载力的特征 1、内在逻辑性。海岸带承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 念,其中资源承载力是海岸带承载力的基础,海域环 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等是海岸带承载力的制 约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其内在关系可相互转化。 保持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海岸带供给系统 和需求系统之间找到平衡,通过科技进步以及科学 合理布局临海产业等,使海岸带承载力朝着海岸带 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动态变化。 . 4、影响的多因素性。前文已指出海岸带承载力 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概念,又根据海岸带的 物质组成不同,可将海岸分为岩石海岸、沙质海岸、 生物海岸、冰雪海岸等,因此其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但也有其共性,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 环境、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法 规、产业结构等)、人为因素(人口数量及素质、人类 活动的影响等)、主观因素(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操 作手段等)。【7 5、评估的主观性。由于海岸带资源和环境的复 杂性以及地域差异性,目前学术界关于海岸带承载 力的评估指标还没有达成统一共识,因此不同的主 体对海岸带承载力的评估往往带有主观性。如果与 客观实际不符,就会对有关部门开发利用海岸带的 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 可挽回的损失。 二、海岸带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海洋资源储备与海域纳污能力的影响 海岸带占有全球陆域面积的18 ,占全球海域 面积的8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岸带作为一个 自然资源的复合区,已成为海洋经济活动和陆地经 济活动交叉影响的地带,且具有巨大的环境价值和 经济效益。[8 随着临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多 的人口向海岸带集聚,再加上人们误认为海洋资源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导致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 上“谁发现,谁开发,谁所有,谁受益”的不合理现 象, ]造成海岸带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近年来, 过度捕捞、盲目开发、非法排污等行为屡禁不止,近 海渔业资源锐减、赤潮、海岸侵蚀等问题日益突出, 部分海域的纳污能力已达到极限。上述这些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岸带承载力,它们之间是相 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合理开发海岸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带资源,科学评估海域纳污能力,控制污染物的排 放,使海岸带承载力逐步提高。 (二)海岸带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恢复弹性的影响 海岸带生态系统包括陆域生态系统和海域生态 1、客观性原则。各项指标应能够如实反映海岸 带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海陆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污 染状况、人口数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做到 数据准确,内容真实,确保最终所获得的海岸带承载 力符合客观实际。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具有科学性, 各项指标所涉及的数据不但要有权威性和及时性, 系统两部分,它们又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开 放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时刻与外界发生物质、能 量、信息等交换。由于海岸带是海陆过渡带,陆海相 互作用较为频繁,所以海岸带生态系统较易受外界 因素的干扰,缺乏稳定性。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 弹性是指海岸带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 还要具有可比性且计算方法可行。L1 3、突出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海岸带 承载力状况,所选的指标要能从多方面反映海岸带 恢复到原状能力的大小,随着海岸带生态系统受到 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剧等巨大压 力,其恢复弹性正逐步趋于饱和,海岸带承载力也逐 步由富余状态转变为超限状态。因此,应认识到自 然因素(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和人为因素(此为主要 方面)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同时采取有效 手段对不断变化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对一 些受损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从而使海岸带 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o ClO3 (三)海岸带人口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海岸带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 置,已经成为人口高度密集和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 带。海岸带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发达文明也是人类活 动和科技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海岸带毕竟是一 个有限的地理单元,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其所能 承载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规模是有限的,如果超 过这个限度,就不利于海岸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应采取措施控制海岸带区域的人口数量, 调整临海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水平与海岸带承载 力相适应。 (四)海岸带社会文化与发展历史的影响 海洋不仅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还诞生了博大精 深的海洋文化和璀璨的海洋文明。海岸带社会文化 和发展历史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岸带自 古以来就是沿海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场所,不同区域 的海岸带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呈现出海岸带社会文 化和发展历史的多样性。沿海居民也形成了自己的 社会思想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风俗等,但有 些思想观念存在片面性,导致海岸带资源耗竭、环境 污染、利益冲突等问题,因此应发挥海岸带社会文化 的积极作用,以海岸带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 准则,推动海岸带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统筹协调发 展。 三、海岸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海岸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0 承载力情况,但要突出能够反映海岸带承载力的主 要状况的重点指标,为海岸带开发和利用提供主要 依据。 4、性原则。所选择的指标彼此之间可能存 在密切的关系,但要注意各指标之间要避免重复,保 持相对性。 5、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海岸带是一个开放的 系统,所以海岸带承载力本身就具有动态性,因此指 标体系不仅要反映海岸带承载力的当前状况,还要 能较准确地预测海岸带承载力未来不同发展阶段的 发展趋势。 (二)评估指标选择 海岸带承载力是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经 济因素以及文化与管理层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由 前文可知,影响海岸带承载力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海 岸带资源的种类与数量、海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影 响海岸带承载力的人为因素主要有沿海人口激增、 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和海陆生态系统破坏;影响海 岸带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临海产业布局、科技发展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 进程;影响海岸带承载力的文化及管理层面的因素 有社会经济制度与形态、临海产业、人们的思想 观念文化水平、管理方式。 这里评估指标的选择方法仍采用联合国可持续 发展委员会(UNCSD)1996年提出的世界各国广泛 认可的“驱动力(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指标体系概念模 型(简称P—S-R指标体系模型)。l_1 1、压力指标选取。压力指标主要反映自然因 素、人为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给海岸带承载 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台风、地 震海啸、森林火灾、土地沙化、海平面升高;人口激 增、乱砍滥伐、石油污染、生活污水及垃圾污染、农药 及化肥污染、土壤肥力下降、渔业资源下降、森林破 坏、淡水缺乏、赤潮、海岸带环境破坏;临海产业布局 不合理、科技水平发展缓慢、工业能耗大、工业污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湿地和农业用地被占现象严重等。 2、状态指标选取。状态指标主要是从资源、环 境、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社会经济等角度针对海岸 带承载力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海岸 带承载力在以后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进行预 测,为海岸带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主要包括:海陆生物资源及非生物资源的 种类和数量、海陆能源总量(煤、石油、天然气);大气 污染程度、海水及淡水污染程度、土地污染程度、植 被破坏程度、绿化面积、气候状况、人文环境;海岸带 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生态系统稳定性、食物链状态; 产业结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 3、响应指标选取。响应指标主要是反映有关部 门或个人对海岸带受到自然、人为、社会经济等因素 影响导致海岸带承载力趋于饱和而采取的维护海岸 带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协调发展的响应措 施。主要包括:建立海岸带自然保护区、提高环保意 识、海岸带资源有偿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海域 可利用空间开发、旅游及港口资源开发程度、湿地及 沙滩资源保护、控制海岸带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质、调整优化临海产业布局、治理工农业与生活污 染、加大资金投入量、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科学合理 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管理流程、提高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等。 上述三类指标所涉及到的指标数量较多,既有 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可通过专 家咨询、社会调查、文献分析和公共参与的方式获 得,在对某一具体海岸带承载力进行评价时,要根据 当地实际情况,筛选上述各项指标。筛选指标时要 考虑各指标间的相互性和内在联系性,并根据 这些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另外,选取 指标时,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综合的 角度评价海岸带承载力。 (三)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P—S—R指标体系模型,从相互联系的 三个方面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海岸带承载力评估指 标体系。 (四)评估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本文对原有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 所包含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并且对各指标进行重新 界定,使指标体系更加全面,所以最终的海岸带承载 力评估结果也更具权威性。本指标体系以海岸带承 载力的评估效果为出发点,剔除了自然灾害因素对 海岸带承载力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到当前国家提出 的节能减排对其影响的必然性以及指标体系的动态 图1 海岸带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 性和持续性。因此,该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正确揭示海岸带承载力的评估结果。当然,由于不 同地域的海岸带有着不同的特点,该指标体系的建 立缺乏相应的海岸带各方面数据作为支撑条件,没 有进行实证分析,这一点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吝涛,薛雄志,卢昌义.海岸带生态安全响应力评估方法初探 [J3.海洋环境科学,2007,26(4):325—328. [23赵国杰,张炜熙.海岸带社会经济脆弱性研究[J].理论新探, 2006,(3):12-14. [33周永青.21世纪的中国海岸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J3.海洋地质 动态,2002,18(1):6 10. [43沈瑞生,冯砚青,牛佳.中国海岸带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 策[J3.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124—127. [51狄乾斌,韩增林,刘锴.海域承载力研究的若干问题[J].地理与 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50—53. [6]韩增林,狄乾斌,刘锴.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J].地域 研究与开发,2006,25(1):1-5. [73冯伍法,潘时祥,张朝阳,张俊华.中国海岸带分布规律及其海部 要素变化检测[J3.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6,23(5):370—373. [81王栋,买合木提,王永雄等.我国海岸带生态现状研究进展[J]. 河北渔业,2007,(9):10—13. [93金建君,冉圣宏,张灵杰.海岸带资源的价值研究[J3.海洋环境 科学,2002,21(1);63—66. [103刘锡清.我国海岸带主要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影响[J3.海洋地质 动态,2005,21(5):23-42. [11]王玉广,吴桑云,苗丽娟等,海岸带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评价方 法和指标体系初探[J3,海岸工程,2006,25(4):63—69. [123薛雄志,吝涛,曹晓海,海岸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厦门 大学学报,2004,43(增刊):179—183. 责任编辑:王明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