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有效改变课堂——走向课程品质的课例研究

如何有效改变课堂——走向课程品质的课例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本期策划FOCUS如何有效改变课堂—走向课程品质的课例研究—

□高勇'闫晓东2 乔光斌2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 队等多个维度进行课程的整体建设。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关键在于教与学

方式的变革。面对教育部文件中关于教与学方式 1. 课例研究目标的确立变革的要求,一些老教师仍然基于自身经验幵展 面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

教学,一些青年教师仍然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面 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

对功利性的以考试标准代替课程标准的教学,面 要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面对中

对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如何有效改变我们的课 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面对国家教育各级 堂,成为我们研究与讨论的重要内容。各类文件的要求;面对不同学段课程方案培

教师是课程的领导者、设计者、实施者、评 养目标的要求;面对学科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

价者、反思者;是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主导 要求;面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者、改进者、评价者。改变课堂,改变教与学方式 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课堂上构建学生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课例研究是对教师改进 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行为。课例研究需要综合课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我们新课程改革中 程意识与教学意识进行思考与实践,才能根本性 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立德树人全课程育人的学

地改变教师,提升课堂品质。校课程”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应从“课程育人”的

角度出发,对课例研究进行深度探讨。课例研究

提升课程品质的课例研究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更好 地关注学生发展;要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

课程品质是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内 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要促进课堂

在的、稳定的、本质性的状态。质为质量,品则 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课程意识

为品位。课程品质体现在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

与教学意识的融合发展。体现在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的达成,体现在

课程目标的具体可行,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组 2. 关于课例研究教师的思考织,体现在课程实施中教与学方式的优化选择,

提高课程品质,教师往往要从这些问题进行

体现在课程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合理侧重。提升课 思考:(1)本节课与本学期、本学年、本学段学 程品质的课例研究需要从目标、教师、步骤、团 习内容有什么联系?(2)本节课与其他课程领域

16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1本期策划FOCUS有什么联系?(3)本节课除了知识与技能以外,

如下。学生还能学到什么?(4)本节课确定的长期学生 (1) 研究小组选取课题并初步拟定学习内 发展目标是什么?(5)本节课如何给学生机会,

容。学习内容主题的选定是从课程设计中“课程

让他们去自主建构知识?(6)本节课如何促进学 育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课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

生个性、人格和创新发展?(7)本节课如何促进 区别于以往学科教学研究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出

学业水平的提高?(8)本节课如何去获取教师学 发点进行的课例设计。课程角度的课例设计更加 习资源?(9)本节课如何去创设一个合理的学 关注“育人”;关注经历学习过程后学生除了知识 习情境?(10)本节课如何促进同伴间的交流?与技能以外还获得什么;关注是否能够有分析、

(11)本节课如何反思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每 综合、评价等高阶认知目标的生成;关注学生的

—个方法、每一\"活动?(12)本节课如何观察 学习方式是否能够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更多 学生的变化?(13)本节课如何吸引学生如饥似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渴地学习?(2) 研究小组确定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

的重点往往就是课例学习的主线,学习的难点

3.确定课例研究步骤往往就是要依靠教师、依靠同伴、依靠辅助材

日本和我国一些地区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 料才能够到达的彼岸。重难点的确认,往往决定

结合当地教师的实际情况都设计出了一套相对 着课堂实施的整体设计思想及学习过程中所要 合理的课例研究步骤。其中,对我们借鉴意义较 应用的合理时间。传统课堂的时间往往是以40

大的有三种课例研究的步骤。例如,日本课例研 或者45分钟为一个学习单元。从课程角度进行 究步骤:(1)界定课例研究要解决的问题;(2)

的课例设计,学习时间一般都是“确定的学习重 执行“合作设计案例一教学、观课一集体反思”

难点”作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后,所自

的教学研究循环过程(两轮);(3)撰写报告分 主生成的必要学习时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例

享研究成果。课例研究步骤:(1)选取课题 设计,学习时间长短应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并初步确定学习内容;(2)访谈或前测学生,确 确定。认学习内容;(3)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并进行观

(3) 专家与教师共同制定或调整教学设计

课和反思;(4)后测或访谈学生,对教学做出分 过程。专家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避

析,提出改进建议;(5)撰写报告分享成果。上 免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失误,保障能够设计

海的课例研究步骤:(1)授课教师根据个人经验 出相对完善的教学设计过程,保证第一次参与学 设计并授课,研究小组观课、评课;(2)根 习的学生也能够得到相对满意的学习结果,进而

据他人经验及新理念再次进行授课,研究小组 促进教学设计调整改进过程的良性开展。观课、评课;(3)针对学生情况再次修改教学设

(4) 教师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小组听课记 计,再次授课、观课、评课。录。教师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能够不断自我发现

根据上述课例研究的步骤经验,结合课例 可以优化的教学设计环节。研究小组全体人员的

研究的实践经验及教师课程意识缺乏的现状,

听课记录活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课例设计

我们研究出了基于课程理解的课例研究步骤, 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的改进点,更能够对持续改

www.itedu.org.cn 17本期策划FOCUS进的教学设计过程做出客观的对比分析。角,最终促进课例研究向着更加多角度与深度化

(5) 研究小组分析教学,提出改进教学建 方向发展,形成多样态的研究成果。议。研究小组多视角的建议,能够促进教师与指

导专家不断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4.课例研究团队的构成课例研究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在不同

继续设计出更为优化的设计过程。除此以外,教

学建议能够促进研究小组每一位参与者发现自 的研究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员参与。课例研究的初

己未知或者模糊的研究领域,进而进行更深一步 始阶段,基础研究团队的小组成员需要由“异质

的学术探究的活动,促进研究小组全体成员学术 人员”和“同质人员”共同组成。异质人员包括专

能力的提升。业知识专家、课程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和行政人

(6) 专家确认改进建议,并对教师做相对 员。同质人员包括授课教师、同行教师、其他教 应的提升培讪I,返回第3步,直到专家最终确认 师和研究跟随者。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小组

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在面对众 跟踪观察课例持续改进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

多不同视角的教学建议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确定 过程中呈现出不同表现,及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

和选择适合自身进行教学改进的有效策略。此 中的教学能力提升情况、教学方法改进情况。进 时,专家小组更高视角下的信息甄别,能够帮助 而探究课例设计中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

教师更合理地进行改进方案的筛选。面对“同质 究学习的有效方法,探究课程长期目标的制定, 教师”的共性疑问,专家小组能够从研究者的角 探究课程的价值,探究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及结果

度给予深度指导,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的课程设计 性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深入阶段,拓展研究团队的小

(7) 专家与教师分不同角度撰写报告分享 组成员需要吸收尽可能多的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

成果。专家与教师研究后的反思,是对每次课 加入。这样有利于再次发现课例研究中的不足, 例研究取得成果最大化的最佳呈现形式。课例 更容易从新的视角去进一步挖掘课例研究深层

研究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研究反思报告,都能够 次的价值,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形成更加丰富的

从不同角度积累课例研究方法以及课例设计技 研究成果。巧,促进团队中每一个人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提

升,为其他课例研究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思 课例研究的难点考角度。(8) 反思后新研究主题的生成。扩大研究 提升课程品质的课例研究,需要从教师的

小组成员的学科范围,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 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理论、课程意识、教师语

参与到最后的成果分享过程中,经历不同学科角 言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评价方法及教学自信等

度教师对阶段研究成果的反思,生成不同角度的 多个维度进行有效提升;需要从以学生为中心

新的研究主题。鼓励并支持不同学科教师从阶 的课程设计思想,激发学习欲望的情境创设,自 段研究主题及自身认识出发,从多元化的视角再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外部驱动指向内部 次创设并实践同一主题下不同领域新的研究视 驱动的学习活动,贯穿课例始终的多元化、多样

18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1本期策划FOCUS态的正向评价方式及客观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 法,努力解决问题探究想法,再产生新的问题新

因素;需要达成学生的意愿与努力,为学校提供 的想法,再不断实践反思,达到实现课程品质的

教与学的社会性支持,提供教师教与学的学习机 过程。缺乏课程意识的参与,课例研究就失去了 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意愿与能力。灵魂,没有教学意识的实践,课例研究就断掉了

提升课程品质的课例研究,要帮助教师从 前行的双腿。课程改革是从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

“教师专业化”走向“教学专业化”,走向“关注 的变革,是由课堂控制到课程理解的发展,是由

学生”,走向“学习引导”,走向“课程理解”,走 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由教学 向“课例研究”,走向“课程品质”。课例研究是 技术到教学价值的提升,是由课程质量到课程品

在持续不断的课程实践中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想 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1]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⑵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J.dt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⑶高孝传等.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李定仁.课程论研究二十年:4979T999UVI].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⑸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⑹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dt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⑻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9]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林静.学校课程发展现状调研:基于课程整合的视角——^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

2014(3).[12] 肖林元.校本课程的建设性缺失与矫正对策——以南京地区校本课程建设为例[J].课程-教材•教

法,2045⑶.[13] 王月芬,徐淀芳.学校课程计划与课程领导力的实现—— 于上海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

2009(2).[14] 吴刚平.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J].人民教育,2002(11).[15] 钟启泉,崔允潯,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16] 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7] 齐渝华,刘悦.怎样做课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0.[18] 张德伟.日本基础教育[M].呼和)告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ww.itedu.org.cn 1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