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名家
名家:李学武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享受特殊津贴专家,保健
局会诊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临床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
师李学武,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
近40年,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生遍布世界多个国家,现仍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包括韩、日、德、美、英等国家的学
生)。李学武曾应邀到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巴西等地讲学,是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针灸专家。
李学武教授具有近4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针药结合治疗
脑血管病、胃肠病,以针灸为主治疗头痛、失眠、耳鸣、面瘫、腰腿
痛、肩周炎、颈椎病、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均有独到之处。
名家:黄龙祥
1
黄龙祥,1959年5月12日生,安徽桐城人。1983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中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职务:针灸文献研究室主任,兼任科研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社会兼职: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针灸文献分会第一副主委、中国针灸学会中医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术史、中医经典及中医文献及方法学研究。
代表著作:《黄帝明堂经辑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7年)、《针灸甲乙经校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青岛出版社,1994年)、《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青岛出版社,1996年)、《针灸名著集成》(华夏出版社,1997年)等。
现主持的课题:心包经、心经与心相关研究(九五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第二专题组长)、经络问题的史学研究及经穴主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分课题组长)、十二经穴主治形成、演变及规律性研究(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课题组长)
【专题论文】
1.“经络学说”究竟说什么
2.经络学说演变
3.经脉病候考源
4.十二“经脉穴”源流考
2
5.腧穴归经源流初探
6.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
7.建国以来古医籍整理若干问题的初步考察
8.经络学说的由来
9.试论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
名家:赵京生
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并留校任教;1995年获针灸学专业硕士学位。从事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余年。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院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医针灸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研究方向为传统针灸理论与针灸学术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0年出版学术专著《针灸经典理论阐释》,在针灸界引起关注,被国家教育部评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合著《针灸经论选》,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主编《中国针灸》(英汉对照)、《针灸学基础》等。主持或主要参加各类级别科研课题14项,其中包括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等。
现任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针灸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为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江苏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等。
名家:王雪苔
3
研究员。1944-1948年就读于锦州医学院于沈阳医学院。毕业后在华北卫生学校任教,开始研究针灸学术,后又系统学习了中医。历任华北人民医院针灸科负责人、针灸疗法实验所教研组长、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副主任、文献及历史研究室负责人、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中医药协会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前任、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顾问等职。是中国针灸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的主要发起创建人之一。 在针灸学领域,对经络、穴位都有所研究,尤其重视应用灸法治疗疾病,对古代灸法做了大量的发掘整理工作。亲手鉴别过中国中医研究院收藏的7000余种中医线装书,还主持编写《汉语主题词表》的中医药部分,该词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医学史领域,重视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对针灸医学史、中医图历史有较深的研究。主要著作,包括主编的著作,有《针灸学手册》、《中国针灸荟萃》、《中国针灸大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针灸学辞典》、《针灸史图录》、《针灸史提纲》、《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等。
名家:梁繁荣
梁繁荣,男,针灸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12月生于湖南省安化县,l974年开始从事医疗工作,1977年就读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湖南中医学院执教。1984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著名针灸学家、世界针灸联合会王雪苔教授门下攻读针灸学研究生,成为王雪苔教授得意门生之一,1987毕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尔后来成都药大学工作,先后任针灸系主任、针灸推拿研究所所长、针灸推拿学院院长。1991年响应中国紧急抢救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号名,拜著名针灸学家博士导师杨介宾教授为师,成为杨介宾教授学术经验的继承人,通过三年的跟师临证学习,系统学习和掌握了杨介实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工作政绩突出,被四川省授予“四川省优秀教师”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现任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教育研究会副理
4
事长、中国四川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成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兼学术部等职。梁繁荣先生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1、经络理论研究:长期从事经络理论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项日“经络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国家重大项目《中华大典•针灸总部》的研究,以及省重点项目“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研究”,在经络规范化、经络病机学、十二经络实质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先后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针灸治病原理研究:长期事针灸临床研究,立足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使其具有确定性、可更重复性,通过针灸临床研究,揭示针灸治疗痛证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简明其作用机理。本人主研的省中医局课题“不同针灸疗法镇痛后效应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电针、水针、刺血等对AA所致的疼痛均有镇痛效应,尤以电针疗法为好,这一结果为临床上优选镇痛疗法,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意义。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的省科委重点项目“液压针刺补泻手法仪的研制”和省教委课题“代针膏的研制”、“下丘脑在针刺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等,为改良针灸方法、提高针灸疗效等作了一定探索。在机理研究方面,围绕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人体存在有针 刺镇痛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环路。 3、教学研究: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先后承担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多门课程(中医基础、中医内科、针灸学、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 经选)的主讲任务,创立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获“四川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先后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教委教学研究课题三项,获四川省授予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近年来,梁繁荣先生主持或主研科研课题9项,其中国家级二项,省厅级7项,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9部,编写全国规范教材一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养研究生7名。
名家:胡玲
5
胡玲,女,教授。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针灸系)主任,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安徽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文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教委陈香梅教育奖获得者。
从事针灸教学、临床与科研20余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编写并出版学术专著近十部,并任新世纪全国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主编,21世纪全国规划教材《针灸学》(人卫出版社)编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讲《经络腧穴学》、《针灸学》等课程。在教学研究方面,主持省教育厅教研课题“针推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科研方面,主要参加国家“九五”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途经的研究”。主持国家中管局和省、厅级科研课题多项 。
主要研究方向为腧穴主治规律研究,尤其是腧穴作用的协同配伍研究。作为第一导师培养国内、外研究生5人,参与培养研究生多人。毕业生中有的已考取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生。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针药结合治疗妇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名家:刘家瑛
出生于1952年,陕西人,副主任医师,任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针灸研究所。1971年开始从医,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一直从事中医科研与针灸临床治疗工作。工作期间曾参加过全国高级针灸提高班、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西学中班等专修科的学习,并亲自得到著名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等多位专家的临床指导。因工作需要,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两年。近30年来,由于不懈的努力,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认识,对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擅治脑血管病、头痛、癫痫、颈椎病、腰腿痛、神经衰弱、精神抑郁、各种痛症以及针刺美容、过敏性疾病等。主编<<实用针灸自学指南>>,
6
合编<<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等专著三部。在<<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等多种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亲自主持了“针刺治疗震颤麻痹综合症”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参加了“针刺对外、化疗副反应的分析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荣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二级成果进步奖。随着中国针灸在世界的日益发展,近10多年来还担任着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外宾带教任务及国内进修生的临床指导工作,并公派前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国医疗中心、德国针灸医疗中心从事教学和医疗工作两年半,均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
名家:邓良月
邓良月教授,男,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兼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针灸工作者水平考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杂志》社社长,《中国针灸》杂志主编等职。1998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首席科学家。
他自1972年至今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在临床方面,熟练掌握和创新了中医针灸对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和处理,形成了对某些病症治疗的独特方法和经验。在教学方面,先后为国内外各种针灸班做了大量的教学和临床示教工作,并撰写和编著了很有教学讲稿和书稿。自1975年至今的23年间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针灸医生3, 000多人,为国内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论著方面,他组织和参与编著了许多百科全书式的专业书典,一些书被作为中国和世界某些国家的针灸专业教科书和必备参考书,有的被译成英文在世界上发行。19年他牵头的“经穴部位标准化的研究”曾获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得颁发的特殊津贴。他主编的中国《古代经络文献通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等四大通鉴,1996年、1997年分别获得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7
主编或参与撰写的著作有:《中国针灸学》、《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耳穴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标准针灸经穴部位图谱》、《中国针灸治疗学》、《古代经络文献通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中国针灸穴位通鉴》等。
名家:高立山
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医疗器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医疗事故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团员。
高立山自幼受其祖父、当地著名老中医高锦文的影响,热爱中医事业。曾跟北京名中医“金针王乐亭”教授学习,又随老中医针灸专家孙震寰共事多年。他发表了论文30余篇,研制了“流注环周图、灵龟八法图”,总结出“镇静六穴”、“面瘫十二针”、“上三下五”、“针灸调理脾胃”、针灸止痛“三则”与“十法”等有效的针灸处方,提出了“死人身上无经络”的独到见解和“四海初探”等新说,广泛流传国内外。
高立山从事中医针灸医疗、教学、科研四十余年,精通中医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由于他医疗效果好,针灸技术高,关心爱护病人,不为名利,济世活人,一视同仁耐心治疗,深受患者称赞。他带教过的国内学生千余名,外国留学生六百余名,分别遍布欧美、东南亚、日本、台、港、澳等地区,颇受学员信赖。他多次应邀前往波兰、西班牙、奥地利、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土耳其等国家及地区讲学医疗、交流学术,为提高发展中医针灸,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的传播与推动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立山著有《针灸心悟》、《针灸心传》、《针灸心扉》“针灸三部曲”,这是他教授行医四十
8
多年来,学习中医针灸、应用中医针灸、研究中医针灸、交流中医针灸的总结。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国际针灸班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程莘农教授和北京针灸学会会长贺普仁教授分别为书题写书名、作序,并对他的医德、医风、医术作出高度评价。
名家:王岱
王岱,男,汉族, 1934年9月19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主任医师;教授。原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主要经历: 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五年制),继而在卫生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两年余。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院所属单位工作。如广安门医院、中医研究生部。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和北京骨伤学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及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曾应邀赴叙利亚。日本、波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韩国。马来西亚、希腊、意大利、新加坡、美国等国和、地区进行讲学和医疗。
二、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临床造诣颇深。曾受中医名家岳美中、朱颜。方药中和针灸名家程辜农、郑魁山、郭效忠的教诲与指导。治学力求博学。多思、勤奋,务实,理论与实践并重,集临床、教学于一体。主张学习中国针灸医理与技能,必须掌握《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精髓及辨证论治之要领。对中国针灸辨证论治定位。定性颇有独到见解,并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和教学。对穴位性能和针刺手法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双向性。特异性、方向性和层次性等多种性能。对针刺技巧特别强调知为针者信其左;针刺以得气为先;要讲究补泻手法;深刺浅刺相结合;掌握有效刺激量。特别是针刺“跳动穴,,的技巧,对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恢复期及后遗症患者有较好疗效。 199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特殊津贴证
9
书。 1995年荣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第三届林宗扬医学教育奖
三.主要著作和论文:
1.《中国针灸大全》(副主编),河南科技出版社。
2.《针灸处方学》(主编),北京出版社。
3.《耳穴诊断学》(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
4.《实用微针疗法》(编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5.“张仲景制方特色一去性取用”刊登于《张仲景研究》1987年第七卷(总第八期)。
6.“针刺阳经六穴与日服卡兰片治疗脑梗塞的对照研究,,刊登于《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年(10)4。
此外,还有“中国针灸辨证论治的程序与思维方法“‘穴位性能与针刺疗法的临床研究”;“跳动穴的临床研究”;。‘古代刺法二十六种”;针灸治疗骨伤病。皮肤病、小儿病。妇人病和老年病的经验介绍“等文章。
名家:王昕耀
1958年出生于湖南省,1988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取得硕士学位。1991年取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工作,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课题。副教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
10
王昕耀博士自幼家传中医,后又从师于著名针灸学家、国际针联顾问邱茂良教授。在名师指点下,王昕耀博士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在中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参加国际会议数篇,其中有收入<<中医年鉴>>者。他编写的<<中国针灸治疗学>>获得华东地区优秀科技书作者二等奖。针灸治疗乙型肝炎的博士论文,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国际临床针灸>>杂志发表。在对外交流方面,王昕耀博士曾担任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南京第11期国际班和意大利班英语带教与翻译工作。他还凭借自己的实力入选<<中国当代中医名志>>和<<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
王昕耀博士临床治病别具一格,治疗方法多样多样,治疗病种甚广,治愈患者甚多。他是一名全面型的临床医家,善于中西医结合,针药结合。除针灸外,他还善用中药和偏方,对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杂症均可进行有效的治疗。
名家:薛立功
薛立功 医学硕士 主任医师。从事针灸学临床、科研、教学30余年,系统挖掘并潜心研究十二经筋理论,使之成为初具体系的针灸学分支学科,创建了经筋病研究室。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
主持参加“电热针治疗浅表恶性肿瘤的研究”、“针刺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研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三等奖。参加国家科技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子课题研究。主编出版《中国医学气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3种疾病针灸临证指南》、《实用针灸百题解》等。参加编写《当代针灸临证精要》、《中医研究生论文集》、《中医针灸治疗学》、《针灸有效点图解》、《北京市中医疾病质量控制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中医针灸术语国际标准化方案》、《新编针灸学大辞典》等。发表“经筋理论整理与发挥”、“论长针”、“长圆针治疗经筋百例”、“环跳诌议”等数十篇学术论文。编导拍摄《金针渡人》等针刺手法录像制品等
11
经筋理论是针灸学重要组成部分,经筋病是临床多发病,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许多顽痛痼痹是经筋积累性损伤的结果,某些经络、内脏疾病也是经筋疾病影响和激惹而致。
经筋的功能“主束骨而利机关”。从现代解剖、生理学分析,十二经筋实际是古代医家从十二条运动力线角度,对人体肌学、韧带学及其附属组织分布规律的总结。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及其附属组织是人体活动时的受力点,也是非生理性活动的损伤部位,尤其是原本能起保护作用的附属组织,如滑液囊、腱鞘、脂肪垫、滑车、籽骨、副支持带、骨性纤维管及神经出入肌肉或筋膜固有神经孔等,是首先承受非生理性损害的组织。反复的经筋损伤及多次的修复,即可能出现病理性的“横络”,导致痹痛病理。具体分析十二经筋所涉及的上述组织的分布,结合临床验证,可以总结出二百余常见“结筋病灶点”。从而为经筋辨证论治开拓了思路,总结出分布规律。
薛立功主任通过对《内经》的深入探讨,挖掘出痹证的更深层次原因,突破了传统的“风寒湿致痹”的外因论观点,总结出更接近痹证本质的致痛原理,既外感、内伤、劳损等各种病因损伤涉及到经筋,致使经筋挛缩卡压经筋和络脉,从而阻滞或阻断气血的正常循经流注,导致“迫切为沫”和“津液涩渗”的病理改变。溢于脉外的津液含有某些致痛物质,当其浸润并刺激痛敏组织时,则产生疼痛。
长期顽痛痼痹的重要原因是经筋多次损伤和反复修复过程中所形成的粘连、瘢痕即“横络”对经络的机械性卡压,造成难于缓解的气血阻滞,出现长期的津液涩渗,聚沫浸润的结果。治疗的关键是用解结针法,分离横络卡压。即“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解结的针具应是古九针的第八针“长针”。“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深邪远痹”。根据《内经》、《甲乙经》等对长针、圆针的描述,参考出土的西汉时代金针、银针,仿制并改进制
12
成“长圆针”。运用《灵枢》经“关刺法、恢刺法、短刺法、输刺法”等,对“横络”进行松解分离的解结操作,解除顽痛痼痹的器质性因素,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极佳效果。
建立在经筋辨证论治基础上的“长圆针疗法”,为数十种顽痛痼痹提供了新疗法。尤其是中老年顽痛证,大部分被建议必须手术治疗的各种“骨刺”、“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肩周炎”、膝、踝、肘、腕关节痛等,常可避免开刀之苦。对某些因经筋损伤而导致的顽固性头痛、胸闷、心前区痛、胃痛、腹痛、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不明原因的下肢无力等也提供了有效的经筋辫证论治理论与方法。
名家:程莘农
姓名:程莘农
性别:男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
电话:
呼机:
地址: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邮编:
出访过的国家:
13
日本、加拿大、美国、印度、菲律宾、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
社会兼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传统医学文化委员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学历:
1931年随父亲学习中医1936年拜著名老中医陆慕韩为师1948年获考试院中医师证书1953年于淮阴市中西医进修班结业1955年考入江苏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医本科进修班
主要工作经历:
1957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组长 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1971中医研究院任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主要专科:
内、针灸
主要专病:
14
中医温热病内、妇科病症;中风半身不遂、咽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主要医疗特点:
针灸临症重视辨证论治;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辨证求精,治疗求专认为针灸临症取穴的多少,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针判手法,强调运针要有力,采用“三才法”为其擅长,效果甚佳
主要科研成果:
参予和主持经络、腧穴命名国际标准化的工作;1993年国家科委聘为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主编《简明针灸学》、《中国针灸学》(中、英文、繁体字);《针灸精义》(印度印行、英文版);《针灸疗法》等十几种论著
孙立强
在郧县,如果谈起县中医院针灸推拿专科主任孙立强,无人不伸出大拇指,交口称赞这位年轻的中医专家。
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针灸推拿专科主任孙立强,19年毕业于湖北省沙市中医学校针灸推拿专业,被分配到郧县中医院工作至今他潜心研究针灸推拿临床实践,并多次在北京、武汉、西安、南京等地参加各类培训班及学术交流,现任湖北省针刀学会理事、十堰市康复医学
15
会常务理事、中华推拿临床杂志编委。
中医院针灸推拿专科是十堰市县级唯一省级重点专科,具有两个门诊诊疗区,建立了颈肩腰腿痛和风湿病诊疗中心,拥有全身局部中草药薰蒸仪、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电动颈腰椎牵引床、电脑三维正脊仪、微波及高中低频治疗仪等设备。近年来,该科在孙立强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以传统针灸推拿为特色品牌的主要治疗方法,结合火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耳穴压丸、刮痧、中草药内服外用,以及小针刀、各种物理疗法、介入疗法、神经阻滞术等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退行性关节炎、痛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面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先后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十余项。“腰九针配服腰痛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加液体张力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等治疗缺血性中风”等三项临床研究课题获湖北省科技成果奖,经专家鉴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许帼光
许帼光(1938年—),女,汉族,,浙江省湖州市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六年制)。师承黄文东、张耀卿、张伯讷、张伯臾、张羹梅、吴翰香、顾伯华、夏少农、顾泮池、陆瘦燕、杨永璇等老中医。老师们治学严谨,锲而不舍,行方智园,各有见地,他们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热情诚恳的为人之道,临险症而不畏,处痼疾而不却的治病态度,成了我为病家服务的财富。
从事中医、针灸38年之久,就职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78年晋升主治医师、85年晋升副主任医师、二医大副教授,91年晋升主任医师、二医大教授。93年起享受特殊津贴,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市六临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兼职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理事长、上海针灸杂志编
16
委副主任、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上海市中医药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成人教育委员会委员、安徽中医临床杂志编委、南京金陵骨伤研究所顾问、上海市医疗卫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巴西圣堡罗AMPA针灸学会名誉委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针灸科优秀领先学科带头人导师。上海市第十、第十一届,上海市警风警纪监督员,上海市房地局社会义务监督员,上海市邮电局社会义务监督员。
几十年来运用中医、针灸开展针刺麻醉手术,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支、哮喘、面瘫、男子性功能障碍、各种综合症(如小儿多动症、更年期综合症、尿道综合症、减肥综合症、考试综合症、空调综合症……)、肩周炎、腰腿痛、腰突症等有显著疗效。泌尿外科针刺麻醉开展为全国第一家。临症思路清晰,方法灵活,宜药则药,宜针则针或针药并用。掌握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原则,既继承传统中医精华,又不排斥先进的、发展迅速的西医方法。处方遣药师古而不泥古,能效古人之法,创今人之方,常以平淡之药疗顽病痼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年起在六院领导支持下,开办了国际针灸培训班,多年来培养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英、法、日翻译9名,运用本科的外语力量带教来自世界各国及台、港、澳等地区的医师520余人,批次,形成了一套带教规范,病种多,讲解透,临症范围广,动手机会多,深得学员及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好评,并作为教学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撰写了适合各类层次学生学习的针灸学教材和题库200万字,为教学、带教提供了资料,积累了经验。1979年与本院心内科合作课题“针刺治疗冠心病”。81年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获证书1份。诊治了冠心病人500余例,设计了一套课题方案,治疗二个疗程前后,作心电图、心超声、血脂、血糖、胸片等多项检查,将资料完整的,坚持二个疗程以上的1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与分析,并作了全面总结,结果症状有效率为88%,心绞痛有效率为94%,心超声有效率为71%,心肌损害有效率为67%,心律失常有效
17
率为60%。
秦亮甫
秦亮甫(1924年-),男,汉族,江苏省武进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自1958年进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历任中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九次赴法讲学,任法国路易斯巴士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获“依堡卡特”奖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中国医药针灸联合会高级顾问。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一、二、三届指导教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享受特殊津贴待遇。
王翘楚
王翘楚(1927年-),男,汉族。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科研工作47年。曾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徐汇医院中医科中医师,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科研处副科长,副,正处调研员,上海市医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职工医学院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临床病理科研方法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针灸杂志》常务编委,《上海卫生志》编委。受聘任北京光明函授大学、辽宁中医学院、上海市脉管病研究所、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脾胃病研究室、上海二医大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中药药理研究室等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间医药研究协会理事,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18
委员,上海市卫生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7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
洪代惠
职称: 副主任中医师
性别: 女
所在科室: 针灸科
专家介绍
副主任中医师,1979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198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市针灸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会员。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2年,撰写临床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科研项目3项,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头晕头痛,面部疾病(面瘫、面肌痉挛、颞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眼睑下垂、动眼神经麻痹),颈椎病,肩背疼痛,网球肘,腰椎病(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扭伤),中风偏瘫,慢性胃肠炎,急慢性扭伤,痛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失眠,格林巴氏综合征,带状疱疹等疾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刘渝波
职称: 副主任医师
19
性别: 女
所在科室: 针灸科
专家介绍
刘渝波,副主任医师,重庆市针灸协会理事,耳针专委会主任委员,199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曾参加“平衡针疗法”培训,主张单穴治疗各种杂病。擅长以针灸治疗中风病、腰腿痛、面瘫、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多种神经内科杂病,及针灸美容美体,如针灸减肥,火针治疗痤疮、扁平疣等。
敖虹
职称: 副主任中医师
性别: 女
所在科室: 针灸科
专家介绍
敖虹: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行医十多年,重庆市首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曾参加“全息刮痧疗法”及“经筋疗法”培训。擅长治疗中风偏瘫、面瘫、颈椎病、腰椎病、风湿疼痛、头痛、眩晕、失眠、呆症、耳鸣耳聋、肩周炎、各种软组织损伤、减肥等。
卞金玲
2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0-01-14 13:30
卞金玲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针灸特需病房主任 天津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针灸学会会员
专病治疗特长:从事针灸专业30余年,主要特长为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病、周围神经损伤等疾患。在针刺治疗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及各种痛症,颇有专长;尤其在治疗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面瘫、颈椎病和针刺止痛等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曾赴德国、日本等国,进行医疗、教学工作。在从事针灸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近年来,取得科技进步奖4项,取得科研成果3项,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作者出版专著3部。1994和1999年被评为院级优秀党员,并被授予“九五”立功奖章。1999年3月荣获九八年度联邦白衣天使优秀奖。
科研、教学及发表学术论文著作情况:
主要论著:
1、《中医纲目》编委,199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奖。
2、《石学敏针灸学》副主编,1995年,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奖。
3、《石学敏针灸临床集验》编委,19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4、《石学敏针灸全集》副主编,2006年,科学出版社。
21
论文:
1、卞金玲、韩艾、许军峰等,针刺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感觉障碍一例。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1):37-38
2、卞金玲、张春红. 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 上海针灸杂志。2004;24(6):5
3、卞金玲、张春红,李金波,等.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后中重度吞咽障碍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5;(25)5:307-308
4、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4)3-5
5、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中国针灸.2003;23(5):287-2
6、卞金玲,韩艾,贺军等.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 中国针灸.2001;21(6):323-325
7、卞金玲. 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的针灸治疗概况. 中华临床医学月刊.2006,16(102):3245-3248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1、\"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第五承担者 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2
2、\"针刺治疗类噎嗝325例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 主研人,获得1995年度天津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3、针刺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995年已通过专家鉴定,第二承担者。
4、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1997年被评为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主研人之一。
5、\"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获199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五承担者
石学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0-01-14 09:33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天津市针灸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门诊时间:周二、四上午(限30号)
门诊地点:C楼门诊17诊室
石学敏院士擅长应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和“石氏中
23
风单元疗法”规范了针刺治疗中风的操作手法,制定了针刺治疗中风病各期及后遗症、并发症等一整套完整的诊疗规范,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救治体系,提高了中风病的临床疗效,降低了中风病后遗症的致残率,为针灸治疗中风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他的学术思想及管理经验对学术带头人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他积极引进中风单元的治疗模式,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以中医针灸为特色的“石氏中风单元”医疗模式,开发了国家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化瘀通脉注射液”等,为积极发挥针灸、中药特色治疗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石学敏院士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5项,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医药推广项目之一,“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求是”科技成就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主编著作23部,曾作为主编主持了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及新世纪一版《针灸学》教材的编写。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2项。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40余名。在他的带领下,针灸学科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和针灸学科医、教、研基地。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被海内外患者和中外媒体誉为“华夏第一针”。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