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复习大全真题
初中数学复习大全真题
1:甲乙两人的步行速度之比是13:1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动身,相向而行,0.5小时后相遇,假如他们同向而行,甲追上乙需要小时。
2:星期天早晨,哥哥和弟弟都要到奶奶家去,弟弟先走5分,哥哥动身后25分追上了弟弟,假如哥哥每分多走5米,那么动身后20分就能够追上弟弟,弟弟每分走多少米?
3:ABCD四人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动身相向而行,其中AC从甲地去乙地,BD从乙地去甲地,已知AD两人动身后20分钟相遇,5分钟后A与B相遇,同时C,D也相遇,则再过分钟后B,C相遇。
4:甲、乙两车先后以相同的速度从A站开出,10点整,甲距A的距离是乙距A距离的3倍,10点10分甲距A的距离是乙距A距离的2倍,问甲车是何时从A站开出的?
5:甲乙两人在环形自行车赛场上训练,已知甲乙两人骑一圈的时刻分别是23秒和27秒,假如两人同时从起点动身,背向而行,那么他们再次相遇需要多长时刻?假如是同向行,那么甲超过乙需要多长时刻?
6:一艘轮船顺流航行80千米,逆流航行48千米共用9小时;顺流航行,逆流航行96共用时12小时,求轮船的速度。
7:甲乙两人沿一个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匀速前进,甲行走一圈需4分钟,乙行走一圈需7分钟,他们同时同地同向动身,甲走完10圈后,改为反向行走,动身后,每一次甲追上乙或和乙迎面相遇时,二人都击掌示意。问:当二人第十五次击掌时,甲共走了多长时刻?乙走了多少路程?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8:甲、乙两地间平路,由甲地去往乙地,上山路千米数是下山路千米数的,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了10小时,已知这辆车行上山路的速度比平路慢20%,行下山路的速度比平路快20%,照如此运算,汽车从乙地回到甲地要行多长时刻?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9:甲乙两人在铁路旁边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而行,恰好有一辆火车通过,整个火车通过甲周围用了18秒,2分钟后,又用15秒通过了乙,问:1:火车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几倍?2:火车通过乙周围后,甲乙两人还需多长时刻才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