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书
作者:胡 凯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08年第04期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
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讶仔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睡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猎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梆梆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
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赏析]
《父亲不写信》和《家书》这两篇文章,在结构和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以“信”来展开文章内容的。只不过,前者是上大学的儿子看到同学收到父亲的来信,由此勾起了对父亲的回忆;后者却是父亲收到上大学儿子的来信,由此开始了对家庭琐事絮絮叨叨的描写。都是写父与子关系的,只不过,前者是儿子在详尽地描述父亲对自己那含蓄的表现之后,表达对父亲深深的理解。而后者则是通过详尽地描述了父亲对儿子的挂念之后,表现出对儿子淡漠亲情的不满。
“亲情”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主题。同样是表现沉默含蓄的父爱,然而,它们的表现手法和选择的角度却各有特色。
《父亲不写信》中的父亲是威严的、少话的、冷峻的。为了表现父亲的这些特点,一开始,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白描的手法,选取了几处片段进行描写:“从没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即使是不打不骂不表扬不批评不约束,也“总感到自己与他很疏远”,甚至“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
然而,在表达自己对收到父亲来信的感动之后,在伤感地回忆“父亲”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只是两个冷冰冰的字之后,在真实地描述了父亲对自己的“不近人情”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将读者“同情”的阅读情绪很快调整为“深深的理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这一阅读情绪的转变过程中,作者没再继续白描手法,而是通过父亲寥寥几句话来交代其中发生的几件事,比如“给儿子倒酒、卖驴让儿子复读、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专门赶回来送儿子、对儿子的叮嘱”等。
于是,一个沉默寡言、大爱无声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虽然父亲坚强和沉默,给人冷酷的感觉,但是,我们却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上,可以感受得到父亲那冷峻外表的里面是一颗炽热的心。自然,儿子对父爱,也自然而然地由不理解到理解。
结尾设计得很精细,借妹妹和父亲的对话,不仅表明了父与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也照应了开头,让读者明白了为何“父亲不写信”。
如果《父亲不写信》表现的是父亲冷峻外表下炽热的亲情,那么,《家书》的字里行间则表现的是浓浓的亲情。
《家书》的内容由“来信”引发,却围绕着“回信”,层层展开,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刻划。刻划的手法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进行的,通过对比来拨动读者的阅读神经。
这是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贫寒,只是通过几个细节来表现的。比如,菊写信用的是草稿纸和笔杆儿裂开的圆珠笔;奖品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哥哥需要的钱要凑好了才能寄去;没纸写了……但本文的主题并不是表现“贫寒”,而是透过“贫寒”来表现家人的亲情。
哥哥虽然在文中没有出现,可是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划也很鲜明,这种鲜明是靠烘托对比的手法来完成的:收到来信家人的喜悦与读完来信后的失望对比;家人对他只顾伸手要钱和他对家人及家庭情况漠不关心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私、冷漠的“儿子”。
对于儿子对亲情的冷淡,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情感的变化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
菊收到哥的信时,像麻雀一样欢快,菊娘一脸惊喜和渴望,然而,信却只有短短的几句。对此,父亲的一个长长地“嗯”字,让人仿佛看到了他那满脸的诧异;“倒满一杯酒,咕咚喝下”这一动作,则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来信内容的失望。
然而,当菊执笔回信时,父亲却很快甩开失望,要在回信中告诉儿子“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充分表现了父爱的无私和真实。
回信时写什么,父亲、母亲七嘴八舌,不停地相互补充着,用大量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了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担心和思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是,当家人热烈地讨论完回信内容,又费了三大张草稿纸写完之后,父亲却“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扒拉、放下、哽着”这几个词,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满。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表达含蓄,耐人寻味。比如,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薄薄的一张纸”,暗示了哥哥对家人的亲情淡薄;而在结尾,父亲的动作和话语更是耐人寻味: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信收到,钱就寄。”读着这短短六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生气和失望的样子。
上大学时,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傅雷家书》,读的时候,心里好生羡慕。看看人家的父亲,写的信多有水平啊,再看看自己老爸写的信,真是俗不可耐,不是问吃了什么,就是问喝了什么;不是叮嘱天冷了要加衣服,就是唠叨要和同学处好关系……可是,多年过后,当自己再翻看那些发黄的信件时,竟然会泪眼朦胧,原来,家书才是所有文章中最纯粹的、最真实的,它是那么饱含深情、生动感人。
在现代化通信手段快捷方便的时代,让我们学学《父亲不写信》中的那位懂事的儿子吧,经常给父母写写信,让亲情不打折扣,也让我们在茫然无措时有种归属感;在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时,让自己的心智成熟起来。
本栏责任编辑 吴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