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
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
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
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如前所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
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本单元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认识小数
认识小数
(第88~94页)
1.小数的认识与读法。
教科书第88页上面的插图画了食品商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其单价。图下留空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每种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
然后由聪聪提出两个问题:你会读小数吗?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引导学生列举生
活中的小数,并尝试读出。 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课前可布置学生跟随家长购物,注意观察商品的标价。教学时,可让学生看图试着说出三种商品的价格。学生可能读作几元几角几分,也可能采
用小数的读法。教师可采用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其他同学跟着学习小数的读法。
引入小数并指出小数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小数。
2.例1。
例1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 我们知道,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
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让学生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
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报出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然后提出问题,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接下去可让学生看书或组织讨论。先讨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什么;然后讨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
少,怎样用分数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最后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做一做”可让学生完成填空,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第1题如有学生写
成7角=70/100元,也是对的。这里可以不要求学生化简。
3.例2。
例2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给出了四位同学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学生一般都有参加跳高运动的经历,因此都知道表示跳高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就越好。例题下面的插图提示了几种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一种是根据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来比较,另一种是化成厘米来比较,还有一种利用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至于比较的结果,
则留给学生自己填写。
“做一做”让学生看图比较两组小数的大小。图中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用正方形中
的涂色部分表示小数。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各自跳高的成绩。然后给出例题,并提出排名次的要求。要使学生明确名次先后与米数大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比较的方法,通过交流,相互启发。除了课本插图提示的几种方法之外,学生还很容易想到,直接看到小数比大小。实际上是把整数比大小的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教师可以出示皮尺,让学生找出四个成绩在皮尺上的位置,以此验证直接比较的结果是否
正确。
完成“做一做”的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一个正方形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
自己看图在空格里填上关系符号。
4.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练习看图写小数和分数,旨在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第2题,是读小数的练习,题目的内容富有知识性,且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第3~5题都是比较小数的大小。其中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大小。第4题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以米、分米为单位的小数比大小。第5题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成绩分别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的名次。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楚表示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名次就越前,而表示跑步成绩的秒数越小,成绩就越好。如果学生不
注意审题,就很容易搞错。
第6题,要求学生到商店了解指定商品的价钱,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旨在促
进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小数。
第7题,要求学生动手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用小数表示出来。
第9、10题都是比较小数大小的综合练习,区别在于第10题要求学生先提出问题再
作比较。通过练习,能使学生看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参考教案 课题:认识小数
课题: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20元, 橡 皮 0.15元, 日记本 3元。
(在磁性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包45元       圆珠笔3.50元 文具盒18元      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       橡皮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
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
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_元____角
____分。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
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
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页“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此题中获得了哪些
信息。
3.补充练习。(也可做机动练习用)
(1)填单位名称。
8.元=8( )6( )4( ) 2.83米=2( )8( )3( )
(2)填适当的数。
0.23米=( )/( )米=(  )厘米 0.76元=( )/( )元=(  )角(  )分 3.91米=(  )米(  )厘米=(  )厘米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安徽省芜湖市中和路小学 黄丽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的情境,初步认识小数。
2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3能把以分米、厘米、毫米做单位的数改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来表示。
4初步了解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5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小数表示数量。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我们一起去逛逛好吗? (课件播放录像,超市或商场各类物品及其价格。)
2(课件出现食品及价格。)
师: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学生自由发言。)
3师指一食品的价格,先指小数点前面的数问:这表示多少钱?再问小数点后面
的数表示多少钱?
4师:录像中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
师:像5.、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出示板书。)
这些小数中的“·”叫小数点,它是一个小小的圆点,请注意它的位置。(板书:
小数点。)
2读数。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
(请学生尝试读板书中的小数,读错的地方由教师或学生加以更正。)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二)教学例1
师:刚才有的同学发现铅笔芯有的是0.5 mm(毫米),还有的是0.7 mm(毫米),
除了毫米外,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1)师:1米有多长?请比划一下。那1分米有多长?也请比划一下。 师:1分米占1米的几分之几?那么,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2)师:既然1分米是1/10米,那么推想一下,3分米是(  )/(  )米,还可
以写成(  )米。(可让学生看课件,根据提示回答。)
(板书:3分米=3/10米=0.3米。)
(3)师:8分米是(  )米,5/10米是多少分米?7分米是(  )米呢?910米呢?
2分米呢?(让学生口头回答。)
2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
(1)师:1厘米大概有多长?它是1米的(  )/(  ),也就是1/100米,它还
可以写成0.01米呢! (2)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师:读下面的句子,并将句中带下划线的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你能行吗?试
试看。
(3)填写后,小组汇报,集体评价。
师将几组学生填写的结果进行展示,并适当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4)还有哪些厘米数可以用米作单位的?(学生自由提问、回答。) 3课件播放录像,创设情境。几位学生正在测量身高,一位学生做记录。一生提
出:如果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师:同学们,现在谁来解答录像中提出的问题? 课件出示学生的身高,如:1米38厘米=(  )米。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4师:你的身高是多少米?能告诉大家吗?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
(1)请学生填写第页“做一做”第1、2题,做后集体评讲。
(2)互动活动。
① 师在展台出示人民币,请学生以“元”为单位说出数量。(如:师出示2张1元,
4个1角,生答24元等。)
② 小组活动。
我摆你说(或我说你摆)。一生拿出人民币(或说出人民币数量),一生以元为单位,并用小数说出数量(或拿出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其余学生当裁判,轮流进行,教
师参与指导。
2展示汇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小数。如:芜湖长江大桥全长10.624千米,这“10.624”就是一个小数。同学们,你们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带有小数的数据
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这些数据的?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小数知识?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