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单独招生政治复习资料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单独招生政治复习资料

来源:华佗小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性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内容)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的统一。(功能)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根本特征) .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理论贡献)

二、唯物论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三、辩证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1)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5、(条件性)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都是有条件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无条件)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1.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时间、空间。 .... 2.运动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根本属性。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其意义:(1)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2)①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④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是客观的2、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立统一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

的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的意义:具体分析具体的情况。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区分不

同科学的根据、解决矛盾的前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

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2)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

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

1.主要矛盾是指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3.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

点论,反对均衡论

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原因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1.内因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

2.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原因,是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3.辩证关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意义:理论上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也要反对忽视外因

的片面观点;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状态 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四 认识论

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认识、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物质条件、自身素质、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现象与本质

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

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五、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价值观

人的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属性,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作为个人的价值包括: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人的价值并不在索取,而在贡献。 树立崇高理想(P101-第八题) 树立主义最高理想 理想与现实

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

(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选择);第三,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第二,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实践的三种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课后题为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阶级阶段的含义作了明确的概括。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中国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处于执政地位,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显著的标志。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的根本特点就是不发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认清形势、奉行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积极稳妥)P144。 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党十四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3、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的基本方针) 4、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当家作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指导思想 基本方针 根本任务 基本内容 马、毛、邓、党的路线方针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四有”公民 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和科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