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洋梓中学 张丹青 胡关美
内容提要:跨入21世纪的门槛,我们立即感受到新世纪坚强健稳而急促的脚步,感到新世纪更激烈的竞争。民族的生存和复兴希望在教育。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21世纪的教育必须培养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起点,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意向活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 核心,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指挥和灵感,也就失去了教与学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兴趣 主动性 主体 尊重 情感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但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成为摆在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名爱学习.会学习的人。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呢?我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深深感到,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就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第一,尊重学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尊重学生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结果的过程,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活生生的人,是存在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要善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
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的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此时的教学过程的意义就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体会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纪第一课时,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讨论,把课堂活跃起来。在这里,教师抓住了七年纪学生刚入校,新鲜感未尽的心理,尊重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使一节说教课成了互动交流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利保证。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习的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化,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自信心。
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物也说:“教育应贯穿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位,努力营造“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有最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其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引发动机、激发兴趣、发展个性的最佳选择。通过动手制作、讲故事比赛、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身体的感知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质疑、析疑等大脑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理性分析能力,使其主体精神在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后产生动力,得到体现。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辩论、猜谜语、讲故事、朗诵比赛等活动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
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内在潜能和个性特征也得到了充分挖掘。政治课成为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到亢奋状态,此时多么“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也变得富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全盘”接受。
第三,发挥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民族素质的宗旨,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必须以学生个性的发扬,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素质教育强调的学生主体性也要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征。
活动式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要求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动力,从而提高能力,发展个性,把思想政治课变成师生互动学生并主动探求得到发展的课堂,变说教的课堂为互动的课堂,变一言堂为多言堂、群言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二、发挥学生的情感效应,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是运用的想当广泛而又十分实用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课若能充分研究学生心理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就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起点,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意向活动,带有情感色彩。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中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指挥和灵感。学生在学习的任何阶段、任何过程与情感过程都是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全苏联现代教育专家斯金卡特金认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的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有的学生对老师讲的十分精彩的课,过了很久仍记忆犹新,
这就是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缘故。有的学生较聪明,但学习上显得很吃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所以情感是学生的协同力,尤其是领悟能力差的学生,有必要在情感上大做文章。
初中阶段的政治课虽然为了适应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强了现实性很强的知识观点,但总的来说基本的理论知识多,内容上都比较完整系统。要全面学这些课程,按规定的课时和学校的实际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们只讲重点、讲概念,很少联系实际,结果就出现老师将学生记,考起试来抓紧时间背的现象。不但解决不了学生任何的学习问题,反而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厌烦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比须发挥学生的情感效应,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课本上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主要讲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合理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方式。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条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汇总我领悟到只有经过合理选择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志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顽强的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缩短认识过程,提高认识过程。
一般来说,教学方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对于具体要求的教学对象,方法的选择却有一个合理性问题。例如:七年纪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的紧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取的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让他们自己读书、议论,在课堂上做必要的练习。基本上能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而教师的讲则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既讲授时重点突出、有针对
性。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心理特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目的,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服务。
引文注释:
1 转引自《素质教育汇编》钟祥市教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 转引自《教育学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转引自《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导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4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师范大学主办 5 《中学政治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6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参考》
7 《教师实用教育学》湖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