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学的是一种底蕴——读《北大批判》有感

学,学的是一种底蕴——读《北大批判》有感

来源:华佗小知识
 学,学的是一种底蕴

——读《北大批判》有感

浙江大学医类XXX班 XXX

读罢薛涌的《北大批判》,心里有非常多的触动,也作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一、关于语文

薛涌前辈在书中十分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我便也不免想要了自己从7岁开始的漫长的语文学习生涯。

识记生字、背诵古诗、看图写话、阅读理解、立意作文„„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考试的成绩时常能排班上前五,高中还被老师器重,担任了语文课代表。然而到了大学,竟不自觉地对“语文”一词陌生起来,选课的时候,瞥过“大学语文”,轻笑一下便掠过鼠标。

也曾经思考过自己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从前的喜爱,似乎也只是因为在这一门课上可以比较轻松地拿到一个漂亮的分数而已。事实上,当我如今回头望时,我也在怀疑,我是否在“语文”这一门课中收获了什么。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教人说话和作文;在更高的层面上,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学鉴赏力。可是看看语文教育的现状:名篇佳作被分解出若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韵味十足的古文被译成味同嚼蜡的白话,“横看成岭竖成峰”的文学欣赏也有了整齐划一的答案。古人也知“文无定法”,可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偏偏是标准化的,一个“标准”不知阉割了多少文字中的灵性和自由,也让语文教育失去多少趣味。因为有了标准答案,我们看不到诸子百家对生命本真的求索和张扬,我们看不到魏晋文章的洒脱和风骨,倒是最无味的考据和八股被当前的语文教育发扬到了极致。没有个性发挥的空间,甚至连自由的表达都受到约束,这样学语文,谁能喜欢?“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就有了这样的视野,可我们的语文教育却是如此地拘泥和卑微。

我看过韩寒的《通稿2003——语文的问题》,他在此文中也毫无避讳地谈及了很多关于现今语文教育的问题。我们的应试教育太过标准化太过格式化,框限了同学们的思维,好像一个分岔路口,美其名曰“自由发挥”,貌似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实际却仅仅留出了一条“正途”,其余都用“立意不当,扣分”来标明此路不通。

在此截取一段比较有趣的内容,是说韩寒的一篇小说被编进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题中,结果“标准答案”与韩寒本人的想法大相径庭,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更加生动地理解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呆板——

“我的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里出现过一些人物,但是到后来就再也没有交代,为什么?

是因为这样体现了人生的飘忽和沧桑,很多生命都像过客一样闪过,都不能在人生里留下痕迹而感到的无奈? 不是。

是因为《像少年啦飞驰》是一段一段写的,作者没有打草稿,有些人写到后面就忘了使了。”

反省我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发现我曾经也懵懵懂懂地走入了那一条老师们用分数铺成的“正途”,却着实没有从中真正学习到一种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到的思考的能力。这种思考是一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

薛涌前辈告诉我们,大学教育要培养的,应该是一个能够主宰你生命的心灵。他希望我

们能够有一颗聪颖的心灵,去思考去感悟,在思考后善于将自己的心灵通过口或笔尖来表达,来向周围的人传递。所以我们应重视自我语文能力的提升,也许并非经过我们现如今的语文教育——因为毕竟也对其效力表示失望了——倒是可以通过平时大量的阅读与笔记,来不断地思考与自我提高。学会从更深处去理解生活、理解一种文化,而后将其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将其表达与传承。这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更是每一个人对于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

二、关于未来

“我不属于任何专业。”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前的中国教育,能够培养专才,却没办法出一个全才。

我是从初一开始立下“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被人尊敬的外科医生”的理想的,何其幸运呐,去年夏天我如愿收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医学院学习。大一一年,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学医的一定要学微积分、学JAVA、学各种文史类工学类的通识课,那些似乎都跟我的专业没有丝毫关系。所以,带着一开始的抵触心理,我并没有能够好好学习这些所谓的“没关系”的课程,自然也并未拿到什么优异的成绩。

但是现在,我隐约明白了。你所不知道的,就是你需要学习的。

把自己局限在“医学生”这个框架里,不愿意去学习其他的知识,是很不明智的。学,总有所用。纵然是在思维方式上、学习方法上,只要在吸收新鲜的知识,便必然可以得到历练与提高——扩展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

所以,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专业,而是应该积极地去求索,向一切未知领域去探秘。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便越能够招架到社会上之后将会碰到的那些未知的难题。知识是海洋,若能徜徉其中,就可汲取涵养。涵养,是一个无止尽的东西。

最近医患关系岌岌可危,民众的素质还需要很大的提高,医患之间的互相理解也迫在眉睫。十万八毛、徐文案„„大众媒体在报道中一致偏向所谓的“弱势群体”——患者,却将医护人员置于无限卑微的境地,这令我感到十分的悲哀和心寒。

《北大批判》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感情移入”,指的是一种能够进入他人的内心去感受世界的能力,而且这种感受能力甚至可以在不和有关的他人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就获得。我想我们如今迫切地需要这种“感情移入”,我们需要医患之间真正将心比心的去感受、去体谅。也许“在不和有关的他人进行沟通”的这种情况现在还十分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增进医患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有效和谐的桥梁,使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得以最小化,甚至形成医生急他人之所急、病人尊崇医护工作者的成果这样的和睦氛围。

以上这些有些扯远了。

我想说的就是,任何职业,都需要各种能力、各种素养的积淀,所以在大学学习阶段,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汲取任何能够接触到的知识源泉,尽力去培养自己认知世界、感悟世界的能力,培养出一种文化底蕴,从而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自我。

最后,真的十分感谢夏强老师能够推荐我们去阅读《北大批判》一书,我真的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想我将更注重自己人文素质的养成,多阅读,勤思考,做一个真正有深度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