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铁道工程测量 试题

铁道工程测量 试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10. 为了放样18m的一段水平距离,其两点高差为0.2m,所用尺子的尺长方程式为:

-5

L=30-0.005+1.20×10×30×(t-20℃),若放样时的温度为10℃,则放样时读数应为( )。 A) 17.9874m B) 18.0063m C) 17.9937m D) 18.0126m

4. 平面控制测量:在全测区范围内选点布网,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x、y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5. 视距测量: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望远镜视距丝(上、下丝)同时测定地形点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

3.布设测量控制网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为什么?

答:应遵循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原因是为了误差的传播范围,满足测图和放样的碎部测量的需要,使分区的测图能拼接成整体,使整体的工程能分区开展测量工作。 4.中线测量的任务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中线测量就是把线路的中心(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主要内容包括:测设中线各交点和转点、量距和钉桩、测量线路各转角,道路工程还需在线路转折处加测圆曲线。 五、计算题

2.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下丝 下丝 K+ 前尺 水准尺中丝读数 测点 点 后尺 方向 高差 备 上丝 上丝 黑 及 减 后视距 前视距 黑 红 编号 号 尺号 中数 注 红 (m) (m) 视距差d ∑d 1.571 0.793 后5 1.384 6.171 BM1 1.197 0.417 前6 0.551 5.239 后—前 1 K5= ZD1 4.787 2.121 2.196 后6 1.934 6.621 K6= ZD1 1.747 1.821 前5 2.008 6.796 4.687 后—前 2 A 答案: 下丝 下丝 K+ 前尺 水准尺中丝读数 测点 点 后尺 方向 高差 备 上丝 上丝 黑 及 减 后视距 前视距 黑 红 编号 号 尺号 中数 注 红 (m) (m) 视距差d ∑d 1.571 0.793 后5 1.384 6.171 0 BM1 1.197 0.417 前6 0.551 5.239 -1 37.4 37.6 后—前 +0.833 +0.932 +1 1 +0.832 K5= -0.2 -0.2 ZD1 4.787 2.121 2.196 后6 1.934 6.621 0 K6= ZD1 1.747 1.821 前5 2.008 6.796 -1 4.687 37.4 37.5 后—前 -0.074 -0.175 +1 2 -0.074 -0.1 -0.3 A 4.试算置仪器于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的数据。已知 300°25′17″,XM=14.228m,YM=77.5m,XA=47.337m,YA=73.556m

答案:33.58m; 353°05′52″; ∠NMA=52°40′35″。

7.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有 导线 测量和 三角 测量。因此平面控制网可 构成 导线网 和 三角网 的形式。

8. 高程相等的相邻点的连线称为 等高线 ,等高距是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9.中线测量是把线路工程的中心(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测设中线各交点和转点,线路各转角。

10.圆曲线详细测设一般常采有的方法有:切线支距法,偏角法,极坐标法。

11.在隧道施工测量中,平面控制测量常用 直接定线法,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 , 12. 三角高程测量一般与平面控制同时进行。

13.一个测站上,测绘地形图的工作包括 观测,计算,绘图,立尺(跑尺)。 14.中线测设的方法有穿线交点法和拨角放样法。 15.两点坐标反算中,已知△XAB<0,△YAB>0,而tanα=|△YAB |/|△XAB |,求出α=13°36′24″,则αAB=166°23′36″

16.已知一导线横坐标增量闭合差为-0.08m,纵坐标增量闭合差为+0.06m,导线全长为392.90m,则该导线的全长相对闭和差为( )。

A)1/4911 B)1/6548 C)1/3929 D)1/4000

17.三幅地形图的比例尺分别为:1︰1000、1︰2000、1︰5000,则其比例尺精度分别为( )。 A)1m;2m;5m; B)0.1m;0.2m;0.5m; C)0.01m;0.02m;0.05m; D)0.001m;0.002m;0.005m; 18.在1︰1000的地形图上,AB两点间的高差为0.10m,距离为5m;则地面上两点连线的坡度为( )。 A)1% B)2% C)3% D)4% 16 C 17 B 18 B 19 A 4.导线: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称为导线。

5.碎部测量:是以图根控制点为测站,测定周围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规定的图式符号绘成地形图的一种测量方法。

1.测量上所采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上所用的直角坐标系统有何不同? 答:坐标轴互换;象限编号顺序相反。

2.钢尺量距精度受到那些误差的影响?在量距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1)定线误差,丈量前必须认真定线,在丈量时钢尺边必须贴定向点;2)尺长误差,在丈量前应将钢尺交有关部门进行检定。并且由于钢尺尺长误差对量距的影响随距离增长而增大,所以对也比较精密的丈量一定要加尺长改正;3)温度误差,加温度改正数。并且在精密丈量中,必须设法测定钢尺表面的温度,据此加以改正;4)拉力误差,在丈量时要保持拉力均匀;5)钢尺对准及读数误差,量距时钢尺要对准点位;读数时要集中精力,避免把数字读错或颠倒,记录者不能听错、记错。 3.导线可布设成哪几种形式?都在什么条件下采用?

答;闭合导线:多用在面积较宽阔的地区作测图控制;附合导线:多用于带状地区作测图控制,也广泛用于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勘测与施工;支导线:一般只作补点使用,而且点数不宜超过两个。 4. 某里程桩号为K25+400,试说明该桩号的意义?

答:表示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为25400米。

7.地形测量的任务是 测绘地形图。

8.测定碎部点的方法有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距离角度交会法。 9.中线测设的常用方法有 偏角法 和 切线支距法 。 10.根据建筑物的分布和地形状况,建筑基线可布置成三点直线形,三点直角形,四点丁字形,五点十字形。等多种形式。

7.已知一导线横坐标增量闭合差为-0.08m,纵坐标增量闭合差为+0.06m,导线全长为392.90m,则该导线的全长相对闭和差为( )。

A) 1/3930 B) 1/3929 C) 1/3000 D) 1/4000

8.若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等高距为1m,要求从A至B点选择一条坡度不超过5%的路线,则相邻等高线间的最小平距应为多少?图上距离是多少?( )。

A) 20m,1cm B) 10m, 1cm C) 10m, 2cm D) 20m, 2cm

9. 图的比例尺为1︰2000,等高距为2m,要求在该图上从A到B以5%的坡度选定一条最短的线路,则符合要求的最小平距为( )。

A) 30mm B) 20mm C) 10mm D) 5mm 10. 在归化法测设40°水平角时,对直接观测的水平角进行多测回观测得其值为40°00′30″,若OC0=50米(参照下图),则实际中应怎样调整OC0至正确的测设位置( )。

A) 外移0.007m B)内移0.007m C)外移0.003m D) 内移0.003m 7 B 8 D 9 B 10 B 4. 图根点:直接用于测图的控制点。也称为地形控制点或图根控制点。

5.龙门桩:在建筑物四角和中间隔墙的两端基槽之外1~2m处,竖直钉设的木桩称为龙门桩。 3.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有哪些?

答: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2)丈量各条导线边长;3)测量导线转角;4)与高级控制网进行连测。 4. 什么是穿线交点法?其主要的测设步骤有哪些?

答:这种方法是利用测图导线点与纸上定线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关系,将中线的直线段测设于地上,然后将相邻直线延长相交,定出交点。其测设的主要步骤是:放点;穿线;交点。

6.在一般的工程测量工作当中,都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遵循这种原则的目的是为了 误差的传播范围

7.所谓地形图的测绘就是将地面上各种地物和地貌按照一定的比例测绘于图纸上。 8.地形图分幅的方法有梯形分幅和矩形分幅。。

9.里程桩上标明的桩号的意义是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里程桩分为 整桩 和 加桩 两类。 10.为了施工恢复各交点位置,施工前必须将轴线延至开挖线外的龙门板和轴线控制桩上。

7.在单三角锁中,观测到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值分别为58°28′30″,42°29′56″,79°01′46″,则在该三角形中,其内角改正数值为( )。

A) +4″ B) -4″ C) +3″ D) -3″ 8. 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 )。

A)等高距 B)等高线平距 C)基本等高距 D)都不是 9.在中线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

A)传递方向 B)传递高程 C) A和B都可以 D) A和B都不行

10.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为8.500m,要测设高程为8.350m的B点,若在A、B两点间,架设仪器后视A点的读数为1.050m,则视线高和前视B点的读数应为( );

A) 9.400m ;0.900m B) 9.400m ;1.200m C) 9.550m ;0.900m D) 9.550m ;1.200m 7 B 8 A 9 A 10 D 4.导线相对闭合差:在导线测量中,实际计算出的闭合(或附合)导线坐标并不闭合(附合),存在着一个终点点位误差f,f与导线全长的比值就称为导线相对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差)。 5. 接图表:一种表示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相关关系的表格。 3.导线点的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相邻点间必须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3)视野开阔,便于测图或放样;4)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除特殊条件外,导线边长一般在50m~350m之间;5)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4.施工测量包括哪些内容任务?

答:施工测量就是根据建筑物、构筑物设计施工图的要求,通过施工测量的定位、放线和检查,将其平面位置和高程标定到施工需要的作业面上,以指导施工,还有就是对于一些高大或特殊的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

7. 图上任一线段与地上相应线段水平距离之比,称为图的比例尺,常见的比例尺有数字比例尺 和 直线比例尺。

8. 某图幅的编号为H-49-69,则其正北面相邻图幅的编号为H-49-57,正东面相邻图幅的编号为H-49-70,正南面相邻图幅的编号为H-49-81,正西面相邻图幅的编号为H-49-68。

9.线路纵断面测量又称路线水准测量,测量分两步进行,先是基平测量其采用高差法;然后是进行中平测量其采用视线高法。

10.为了便于桩列定位,沿控制网边每隔几个柱子的间距还要设置控制桩,这种桩称为距离指标桩。 7.在野外进行地形测图中,为保证测量质量,地形点的间距选择一般是( )。

A) 随仪器的精度而定 B) 随测绘方法而定 C) 随比例尺和地形而定 D) 随绘图技巧而定 8.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地性线的是( )。 A)山脊线B)山谷线C)山脚线D)等高线

9.已知线路导线的右角为210°42′,则其转角为( )。

A)右转30°42′ B)右转60° 42′C)左转60° 42′D)左转30°42′ 10.已知αmn=300°04′,XM=14.22m,YM=86.71m,要测设坐标为XA=42.34m,YA=85.00m的A点,则仪器安置在M点上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的测设数据αma和Sma分别为( )。 A) 356°31′12″;28.172m B) 266°31′12″;28.172m C) 176°31′12″;28.172m D) 86°31′12″;28.172m 7 C 8 D 9 D 10 A 3.何谓比例尺?何谓比例尺精度?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答:比例尺就是图上一段直线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长度之比;比例尺精度是相当于图上0.1mm的实地水平距离。比例尺精度m=0.1mm×数字比例尺分母M。 4. 测设与测图有什么区别?

答:恰好是两个相反过程,测设是从图纸上到实地的过程,也就是把图纸上的设计实测到实地的过程;而测图是从实地到图纸的测量过程,即把地表面上的地物、地貌测绘到图纸上的过程。 五、计算题

1.设拟测设AB的水平距离D0=18m,经水准测量得相邻桩之间的高差h=0.115m。精密丈量时所用钢尺的名

-5

义长度L0=30m,实际长度L=29.997m,膨胀系数α=1.25×10,检定钢尺时的温度t=20℃。求在4℃环境下测设时在地面上应量出的长度D。

D=18.0051米

4.已知M、N为已知控制点, XM=15.245m,YM=56.356m,XN=34.235m,YN=34.791m,P点为测设

点,XP=43.784m,YP=100.006m,现以M点为测站点,N为后视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试:(1)计算测设所需的元素β、D;(2)简述测设的步骤;

1)β=104°38′04″;D=52.152m 2)测设步骤 :

a. 计算出测设元素;

b. 在M点安置好仪器,以N点为后视点向右边放样出角度β; c. 在β角的方向线上,从M点开始放样出距离D,定出p点。 6.导线的布设形式有附和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

7.地形图上表示地物的符号可分为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线形符号,注记符号。

8.某图图幅的编号为F-48-127,其比例尺为1︰10万,若编号为J-50-107-(3),则其比例尺为1︰1万,若其编号为Q-53,则其比例尺又为1︰100万。

9.横断面的测量方法有标杆皮尺法,水准仪法,经纬仪法。

10.管道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管道中线和管底设计高程位置,以确保管道按中线方向和设计坡度敷设。 7.同一张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越大,说明( )。

A)等高距越大B)地面坡度越陡C)等高距越小D)地面坡度越缓 8. 用经纬仪进行视距测量,已知K=100,视距间隔为0.25,竖直角为+2°45′,则水平距离的值为( )。 A) 24.77m B) 24.94m C) 25.00m D) 25.06m 9.在路线右角测定之后,保持度盘位置不变,如果后视读数为32°40′00″,前视读数为172°18′12″,则分角线方向的度盘读数是( )。

A) 51°14′33″ B) 102°29′06″ C) 153°43′39″ D) 204°58′12″

10. 已知路线的转角为39°15′,又选定圆曲线的半径为220m,则该圆曲线主点测设元素T,L,E,D分别为( )。

A) 6.19m;13.57m;150.71m;78.45m B) 13.57m;150.71m;78.45m;6.19m C) 78.45m;150.71m;13.57m;6.19m D) 150.71m;13.57m;78.45m;6.19m 7 D 8 B 9 B 10 C 3.比例尺精度:按比例尺缩小,相当于图上0.1㎜的地上水平距离(0.1㎜×M),称为比例尺精度。 4.坡度比例尺:一种量测地面坡度的图解尺度。

5.龙门桩:在建筑物四角和中间隔墙的两端基槽之外1~2m处,竖直钉设的木桩称为龙门桩。 3 等高线有什么特性?

答:1)同一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相等;2)等高线是一条连续闭合的曲线,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必在另一图幅内闭合;3)等高线越密,表示地面坡度就愈陡,反之愈缓;4)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正交。 4.已知交点的里程为K3+182.76,测得转角αy=25°48′,圆曲线半径R=300m,求曲线测设元素及主点里

T=68.71m;L=135.09m;E=7.77m;D=2.33m。JD=K3+182.76;ZY=K3+114.05;YZ=K3+249.14;QZ=K3+181.60。 6.图根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交会测量等测量方法。

7.地形图上的山脊线和山谷线。就是地性线,它是由一些有关的地貌特征点连接而成的。

8.某控制点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2°14′30″,北纬为28°36′17″,则该点所在1︰5万比例尺梯形图幅的编号为H-48。

9.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是在实地标定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 7.地形等高线经过河流时,应是( )。

A)直接相交通过 B) 近河岸时折向河流下游

C)近河岸时折向河流上游 D)近河岸折向河流上游并与河流正交 8. 对于等高线而言,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同一等高线上的点的高程相等 B) 等高线一定是闭和的连续曲线 C)等高线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相交 D) 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正交 9.线路水准测量中,基平测量和中平测量各采用( )方法。

A) 高差法;视线高法 B) 高差法;高差法 C) 视线高法;高差法 D) 视线高法;视线高法 10.下列选项中,建筑基线一般不布设成( )。

A)两点直线形 B)三点直线形 C)三点直角形 D)四点丁字形 7 C 8 C 9 A 10 A 4.等高线:地面上相邻等高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5.填挖边界线:填挖场地中,高程等于该场地设计的平整后高程的点的连线。(也就是和该场地设计的平整后高程相等的等高线)。

5.已知M、N为已知控制点, XM=15.245m,YM=56.356m,XN=34.235m,YN=34.791m,P点为测设点,XP=43.784m,YP=100.006m,现以M点为测站点,N为 后视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试:

(1)计算测设所需的元素β、D; β=104°38′04″;D=52.152m (2)简述测设的步骤 a. 计算出测设元素;

b. 在M点安置好仪器,以N点为后视点向右边放样出角度β; c. 在β角的方向线上,从M点开始放样出距离D,定出p点。

7.一组闭合的曲线是表示山头还是洼地,要根据示坡线或高程注记来判断。

8.某幅正方形图幅编号为123°-4410.00-48.00,表示该图所在投影带的 子午线 经度为123°,图幅西南角的坐标,X=4410.00KM,Y=48.00KM。

9.测设点的平面位置,通常有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 10.路基边桩测设的常用方法有图解法,解析法。 7.加粗等高线是指( )。

A) 首曲线B) 间曲线C)计曲线D) 肋曲线

8.编号为B-46的图幅,其正西边的图幅编号为( )。 A) B-47 B) A-46 C) B-45 D) C-46

9.在中平测量中,转点的高程等于( )。

A)视线高程+后视读数 B)视线高程+后视点高程 C)视线高程-前视点高程 D)视线高程-前视读数 10.桥梁三角网一般不布设成( )。 A)大地四边形 B)中点多边形 C) 双三角形 D)双大地四边形 7 C 8 C 9 D 10 B 4.等高距: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5.中线测量:就是把线路工程的中心线(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的工作。 3.地形图在工程上有哪些用途?

答:1)测定图上点位的坐标与高程;2)测定图上直线的距离、方位角和坡度;3)按已知坡度在图上选定线路;4)沿已知方向绘制断面图;5)测定汇水面积等。

4.控制点M、N的坐标已知,其值分别为: XM=233.468m,YM=367.457m,XN=314.366m,YN=300.245m,若P点为测设点,XP=200.000m,YP=300.000m,现以M点为测站点,N为后视点,采用极坐标的方法测设P点,试: (1)计算测设所需的元素β和D;(2)简述测设的步骤。

①如上所示进行测设元素的计算(距离和角度); ②在M点安置仪器,瞄准N点进行后视定向; ③测设角度,定出P点所在的视线方向;

④在测设的方向线上,测设距离,定出P点的具体位置,并做好标志。 7.坐标格网的绘制方法有对角线法和坐标格网尺法两种,一般常用对角线法。 8.计算土方量的方法有等高线法,断面法,方格网法。

9.坡度线的测设有水准仪法,经纬仪法两种方法,在坡度较小的地段常通常采用水准仪法,在坡度较大且设计坡度与地面自然坡度基本一致的地段经纬仪法

10.桥梁三角网的布设形式主要是双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双大地四边形。 6.解算一条导线至少须有的已知数据是( )。

A)两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一个点的坐标 B)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一个点的坐标 C)两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两个点的坐标 D)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两个点的坐标 7.按照二分之一的基本等高距加密等高线是指( )。

A)首曲线 B)间曲线 C)计曲线 D)肋曲线 8.编号为J-50-14的图幅,其正东边的图幅编号为( )。

A) J-50-13 B) J-50-15 C) J-50-2 D) J-50-26 9.下列选项中,不是测设最基本的工作的选项是( )。 A)水平距离 B) 水平角度 C)高程 D)坡度 10.坝体与地面的交线称为( )。

A)建筑基线 B)腰线 C)坝脚线 D)清基开挖线 6 B 7 B 8 B 9 D 10 D 4. 地貌特征线:地表相邻坡面的交线,即相邻特征点的连线,称为地貌特征线,亦称地性线或棱线。 5.路线测量转点:当相邻两交点互不通视时,为测角和量距需要,应在其连线或延长线上测定一点或数点,称为转点(其作用主要是传递方向)。 3. 如何识别地貌?

答:首先:根据水系的江河、溪流找出山谷、山脊系列,无河流时可根据相邻山头找出山脊再按照两山谷间必有一山脊,两山脊间必有一山谷的地貌特征,即可识别山脊、山谷的分布情况;然后:结合特殊地貌符号和等高线的疏密进行分析,地貌的分布和高低起伏情况就清楚了。

4.完成下列闭合导线计算表,取位到mm。 点名 1 2 53 18 42 3 306 19 14 4 215 53 16 1 ∑ 辅助计算: 78.160 -45.817 4 1 2 3 略图: 改正后 △X(m) 129.340 +76.608 80.180 +.296 坐标方位角 ° ′″ 125 30 00 距离 (m) 105.330 △X (m) -61.165 △Y (m) 改正后 改正后 △X(m) △Y(m) 坐标(m) X Y 500.000 500.000

500.000 500.000

距离 (m) 105.330 80.180 129.340 78.160 393.010 △Y (m) 4.计算如下表: 点名 1 2 53 18 42 3 坐标方位角 ° ′ ″ 125 30 00 △X (m) 改正后 △Y(m) +85.746 +.292 -104.217 -45.821 0 4 1 2 3 略图: -6 -5 -61.171 -61.165 +85.781 -5 -4 +47.9 +47.904 +.296 -8 -6 +76.600 +76.608 -104.211 -5 -4 -63.328 -63.323 -45.817 +0.024 +19mm +0.019 0 306 19 14 4 1 ∑ 辅助计算: +24mm 31mm 215 53 16 坐标(m) X Y 500.000 500.000 438.829 585.746 486.728 650.038 563.328 545.821 50.000 500.000 铁道工程测量复习题及参

一、判断题:(正确打√ 错误打×)

19.导线计算的目的是算出各导线点的坐标,并检验导线测量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 20.支导线由于没有检核条件,故只能用于图根控制。( )

21.闭合导线的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理论上应该等于终点和始点已知坐标之差。

( )

22.附合导线的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理论上都应该等于零。 ( )

23.观测导线右角时,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分配原则都是将角度闭合差以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

到各个右角。( )

24.对微倾式水准仪,当水准管气泡符合时,视准轴就处于水平位置。( ) 25.地形图上1.0㎜长所代表的实际长度称为比例尺的精度。( ) 26.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指的是制作比例尺时的精确度。( )

27.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其高程必相等,但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 28.比例尺的分母愈大,则图形表现得愈大愈清楚,称大比例尺。( ) 29.纵断面是指沿垂直于线路中线方向的地面线。( )

30.用偏角法测设圆曲线,20m的圆弧长与相应的弦长相差很小,因而当曲线R>400m时,可将20m的弦长当作圆弧长看待。( )

31.复测是指线路施工开始前进行中线的恢复工作和水准点的检验工作,并检查定测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 二、选择题:

20、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是( )

A、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个角上, B、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同符号平均分配到各个角上, C、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按比例分配到各个角上, D、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同符号按比例分配到各个角上。 21、导线坐标增量的调整是( )

A、将坐标增量闭合差取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 B、将坐标增量闭合差取相同的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

C、将坐标增量闭合差取相反的符号,按边长的比例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 D、将增量闭合差取相同的符号,按边长的比例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 22、计算坐标方位角,己知 αAB=85°06′, β右=45°, αBC=( )

A、130°06′ B、40°06′ C、220°06′ D、311°06′ 23、视距测量中,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公式h=( )

A. i—V, B. V—i, C. KL+i—V, D. KL—i+V

h24、在视距公式

1Klsin2iv2中,i是指:( )

A、 上、下丝读数差 B、十字丝中丝在尺上读数 C、仪器高 D、上丝读数 25、 在同一幅地形图上( )

A、高程相等的点必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其高程必相等, C、各等高线间的平距都相等,

D、所有的等高线都在图内形成闭合曲线。

26、地形图的比例尺用分子为的分数形式表示。则( )

A、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B、分母小,比例尺小,表示地形概略

C、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详细 D、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27、1:500的比例尺,我们称之为:( )

A、 大比例尺 B、小比例尺 C、中比例尺 D、特大比例尺 28、在等高线的分类中,高程为五倍基本等高距的等高线是( )

A、 基本等高线 B、加粗等高线 C、半距等高线 D、辅助等高线 29、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时,当待定点与控制点间不能量距,则只能用( )测设。

A、极坐标法 B、直角坐标法 C、角度交会法 D、距离交会法 30、缓和曲线总长l0是( )

A、曲线起点到缓和曲线任一点的曲线长度,

B、直缓点到缓圆点的曲线长度或缓直点到圆缓点的曲线长度。 C、曲线起点到圆曲线任一点的曲线长度。 D、曲线起点到终点的曲线长度。

31、缓和曲线最常用的两常数β0和δ0的关系是( )

A、β

0

1=2δ

0

B、β0=2δ0 C、β

0

1=3δ

0

D、β0=3δ0

32、在平坦地区用计算法测设路堤边桩,己知:路基边坡比例系数m=1:1.5,路肩的宽度b=5.2m,

路堤填土高度H=2.6m ,边桩到中线桩的距离D=( ) A、 7.8m B、 15.6m C、 6.5m D、 9.1m。 33、下列点中哪一个不是圆曲线的主点( )

A、JD点 B、ZY点 C、QZ点 D、YZ点

三、填空题:

19、地面上两点间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称 。 31、平面控制测量方法主要有 、 、 。

32、闭合导线测量中,实际观测所得的内角总和不等于其理论总和,其相差的数值称为闭合导线

的 。

33、解析交会法有 、 、 、 。 34、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有 、 。

35、高程控制测量的任务,是在测区内布设一批高程控制点,这些控制点称为 。

36、在小区域内布设平面控制网,在测区中最高一级的控制称为 ,最低一级即直接用于测图的控制

称为 。

37、测定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有 、 、 、 。 38、在视距测量公式h=1/2*Klsin2α中,K= 。

39、地球表面,自然形成或人工建成的有明显轮廓的物体称为 。 40、地面的高低变化和起伏形状称为 。 41、相邻两等高线高程之差称为 。

42、等高线密集表示地面的坡度 ,等高线稀疏表示地面的坡度 ,间隔相等的等高线表示地面

的坡度 。

43、在地形图上量得A点的高程HA=85.33m,B点的高程HB=61.87m,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AB=156.40m,两点

间的地面坡度i= 。

44、在地形图上量得A点的高程HA=48.66m,B点的高程HB=55.95m,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AB=121.50m,两点

间的地面坡度i= 。

45、新线定测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有 、 、 。 46、铁路平面曲线有两种形式,即 、 。 47、中线桩沿线路至线路起点的距离称为 。

48、中线放线测量的常用的方法有 、 、 。 49、线路水准点高程测量现场称为 。

50、按照线路中线里程和中桩高程,绘制出沿线路中线地面起伏变化的图,称线路 。 51、在各种工程施工中,把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的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这项工作称 。 四、简答题

8.进行导线测量,在选点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点,以便于施测周围地形; (2)导线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 (3)相邻两导线点间要通视良好,地面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4)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面且分布要均匀。导线边长要大致相等,相邻边长不应悬殊过大; (5)在公路测量中,导线应尽可能接近线路位置。

a9.圆曲线主点元素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1)切线长 T=R·tg (2)曲线长 L=R·a

2

180a

(3)外 距 E=R〔sec2—1〕

(4)曲切差 D=2T—L

10.导线坐标计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2)方位角推算; (3)坐标增量计算;

(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5)各点坐标值计算

6.附合导线BA12CD的已知数据及观点数据列入下表,调整角度闭合差并计算坐标方位角。 点 号 B A 102°29′16″ 263°39′34″ 1 2 190°12′12″ 180°47′48″ 右角观测值 改正数 调整后右角 坐标方位角 C D ∑ 79°12′44″ 70°58′06″ D C

2 附合导线图 1 A B 7.根据支导线Mab的已知数据,计算坐标增量和点的坐标。

点号 M Ma a ab b 196.94 234°36′00″ 156.81 125°16′00″ 边名 边长 坐标方位角 ΔX ΔY X 500.00 Y 500.00 8.三角高程路线上AB边的水平距离为767.458m,由A观测B时,αA=+2°02′47″, iA=1.605m, vB=1.707m,由B观测A时,αB=-2°03′02″, iB=1.5m,vA=1.504m,计算该边的高差。 9.根据下表的记录数据,计算水平距离及高程。

注: 测站A,仪器高i=1.45m,测站高程HA=74.50m,竖盘为逆时针注字,视线水平时为90°。 点 号 1 2 视距读数l 0.96 1.45 中丝读数v 1.30 1.60 竖盘读数 α 83°25′ 97°14′ 竖直角 高差h 离d H 水平距高程 10.己知控制点A、B的坐标为:XA=24.15m ,YA=11.42m,XB=41 05m, YB=98.27m。待定点P的坐标为:XP=74.68m, YP=30.16m。从A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计算测设数据,叙述测设步骤。 11.某圆曲线转向角a=18°36′30″,R=400m,ZY点里程为DK3+220.68。 (1)计算圆曲线要素;

(2)计算置镜于ZY点用偏角法测设前半个曲线的资料 〔要求里程为20m的整倍数,计算至QZ点〕。 (3)叙述测设步骤。

12.某曲线的转向角α=29°15′00″,R=500m,l0=60m,ZH点程DK121+202.45。 (1)计算曲线综合要素T、L、E0及主点里程;

(2)仪器安置于HY点测设圆曲线,计算各点的偏角至QZ点,〔测点里程为20m的整倍数〕; (3)叙述测设步骤。 参 一、判断题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二、选择题

20.A 21.C 22.C 23.A 24.C 25.B 26.D 27.A 28.B 29.C 30.B 31.D 32.C 33.A

三、填空题

19. 水平距离 31. 导线测量 、 三角测量 、 三边测量 32. 角度闭合差 33. 前方交会 、 侧方交会、 后方交会 、 距离交会 34. 水准测量 、 三角高程测量 35.水准点 36. 首级控制 、 图根控制 37.极坐标法 、 直角坐标法 、 角度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 38. K= 100 39. 地物 40. 地貌 41. 高差 42. 陡 、缓 、 均匀 43. i= -0.15 44. i= 0.06 45. 中线测量、线路纵断面测量、线路横断面测量46. 圆曲线 、 缓和曲线 47. 里程 48. 拨角法 、支距法 、 极坐标法 49. 基平测量 50. 纵断面图 51. 施工放样 五、计算题 6.

点 号 B A 102°29′16″ -8″ 263°39′34″ 102°29′16″ 341°10′26″ 1 190°12′12″ -8″ 190°12′12″ 330°58′22″ 2 180°47′48″ -8″ 180°47′48″ 330°10′42″ C D ∑ 7. 点号 M Ma a 156.81 125°16′00″ -90.54 128.03 409.46 628.03 边名 边长 坐标方位角 ΔX ΔY X 500.00 Y 500.00 79°12′44″ 552°42′00″ -8″ -32″ 79°12′44″ 70°58′06″ 552°41′28″ 右角观测值 改正数 调整后右角 坐标方位角 ab b 8.

196.94 234°36′00″ -114.08 -160.53 295.38 467.50 hABDtgAiAvB767.458tg202471.605-1.70727.32m

hBADtgBiBvA767.458tg(-20302)1.5-1.50427.34mhAB 9. 点 号 1 2 10.

视距读数l 0.96 1.45 中丝读数v 1.30 1.60 竖盘读数 α 83°25′ 97°14′ -6°35′ 7°14′ -10.78 17.96 竖直角 高差h 离d 94.74 142.70 H 63.72 92.46 水平距高程 11(hABhBA)(27.3227.34)27.33m22RAParctgyAP30.16-11.42arc202054(第一象限)xAP74.68-24.15APRAP202054AABAP583825

DAP(74.6824.15)2(30.1611.42)253.m

步骤:在A点上安置经纬仪,以AB方向为已知方向逆时针拨角βA,然后沿此方向用钢尺量距53.m,得P点。 11.

主点里程计算:

183630TRtan400tg65.53m22LR180129.91mE0R(sec21)5.33mZY DK3220.68QZ DK3285.YZ DK3350.60

偏角计算资料:

里程 ZY 3+220.68 3+240.00 3+260.00 3+280.00 QZ 3+285.

偏角法测设步骤:

间距m 0 19.32 20.00 20.00 5. 曲线长m 0 19.32 39.32 59.32 .96 偏角 0°00′00″ 1°23′01″ 2°48′58″ 4°14′55″ 4°39′08″ 备注 置镜点 检核 在交点置镜,照准第一切线方向量65.53m得ZY点,照准第二切线方向量65.53m得YZ点,并拨角(90°-α/2)=80°41′45″,量5.33m得QZ点。

置镜于ZY点,照准JD,度盘盘左对准0°00′00″,拨1°23′01″,自ZY点沿视线方向量19.32m得1点,拨2°48′58″,由1点量20m与视线相交得2点,依次测至QZ点。 12.曲线要素:

l0l03l0m30.0m22240R2l02p0.3m24Rl01800326162RTm(Rp)tanLl02160.55mR180315.25mE0(Rp)sec2R17.05m主点里程计算:

ZY DK121202.45HY DK121262.45QZ DK121360.08YH DK121457.71HZ DK121517.71

偏角计算:

里程 HY 121+262.45 +280.00 +300.00 +320.00 +340.00 QZ 121+360.08

测设步骤:在HY点安置经纬仪,后视ZH点,度盘读数对准b0=2δ0=2°17′31″,倒转望远镜反拨圆曲线各点偏角,量各点间距,得相应曲线点直至QZ。

间距m 0 17.55 20 20 20 20.08 曲线长m 0 17.55 37.55 57.55 77.55 97.63 偏角 0°00′00″ 1°00′20″ 2°09′05″ 3°17′51″ 4°26′36″ 5°35′38″ 备注 置镜点 检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