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河南的根文化与根文化研究

论河南的根文化与根文化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卷 第3期 V0I.8 NO.3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2006年9月 Sep.2006 论河南的根文化与根文化研究 李立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根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特质,包括文化精神之根和姓氏血脉之根。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 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寻根谒 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根文化研究。 关键词:文化寻根;姓氏寻根;播迁与回归 中图分类号:G12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06)03-0042-03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根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文化之根,其二是 姓氏之根;文化之根是精神之根,姓氏之根是血脉之根。中 华民族一向具有厚德载物、报本返始、依恋本源、尊祖敬宗的 二里头、王湾、新砦、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花园庄等, 均在河南。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国又启动一项大型的 综合研究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工程将在已公 布的夏商周年表的基础上,再向前扩大1000年,上溯至炎黄 时代。中国国家专家组在豫西和晋南已确定了4个文明探 源工程的预研究项目,分别为河南省新密市的古城寨城址和 新砦遗址、登封市王城岗遗址及山西省的陶寺遗址,其中前 三处均在河南。 传统,这种品性是一种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体现,根文化 正是出于这种民族品性,是中原历史文化的特质。 一、源头活水——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有“中原”、“中州”之称,因大部分 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优越的地理环境,河南很早就得到开发,长期以来一直是中 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有这样一组概念:中华文化、中华文明、黄河文化、中原 文化、河洛文化,其内涵所指大致一致,而其外延大小不一。 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骨干和主流,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黄 河文化。 早在5O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 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1978年在河南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南 召猿人,其时代与北京猿人时代相当。在三门峡水磨沟、陕 县张家湾、灵宝孟庄、渑池县任村、安阳小南海等地,都先后 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到了新石器时代,河南 已成为华夏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最早的有距今7000—8000 年的裴李岗文化,其后是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接 下来是距今4OOO一50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3700—4OOO年 的二里头文化,被学术界认为是夏文化,正是华夏文明的初 曙。我省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认为,创造中原远古文化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过去一直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 的发祥地,但随着各地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看法有 所改变,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发祥地有四大区域” ,更 的主人是:炎帝族、黄帝族,之后是黄帝族的后代颛顼族、帝 喾族、尧族、舜族、禹族,这些部族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到夏 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了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民族。仰韶文化 基本上相当于炎黄时代,而龙山文化则相当于帝喾、尧、舜、 契、稷、禹时代 。 有学者认为,“中国之大,很难说明什么地方有文明起源,什 么地方没有。文明的起源恰如满天星斗一样分布在我国九 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不像过去认为的只是由一个 地方向外批发” j。基于这种文明多元论的观点,个别学者 存在地域性倾向,片面夸大自己所处地区的文明,贬低甚至 否定中原文明。然而正是黄河流域的腹心地带河洛地区,由 于地处天下之中,万方辐辏,各种文化类型在这里融合交汇, 中华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正是在这种融合交汇中首先闪现,中 国最早的国家组织也最早建立于河洛地区。可以说河洛地 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其他地区无法比 拟的重要作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年代坐标的主要遗址 收稿日期:2006—06—17 进入文明社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建都阳 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镇。河南嵩山周围的伊、洛、颍、汝河 谷平原地带,是夏部族的发祥地、夏文化的中心地带。到了 商代,无论是早期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还是晚期的殷墟, 均在河南境内。西周虽定都于镐京,但建国初年便营建洛 邑,以控制关东地区。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 为东周。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 洛。” 作者简介:李立新(1967一),男,河南邓州市人。考古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甲骨文与中原文化研究。 4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秦汉以后,先后又有近20个王朝建都于河南,形成了洛 阳和开封两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居天下之中,“河 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所以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 地,也是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除了先秦的夏、商、 东周外,秦汉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 许顺湛先生的考证:炎帝族后代曾占据15个属地,有107个 氏;黄帝族后代占据101个属地,有510个氏;舜族后代占据 7个属地,有61个氏;禹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33个氏; 契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124个氏。这835个氏,主要分 布在中原地区 。到后来都演化为华夏族的姓,现在汉族人 的姓都来源于此,是为炎黄子孙。据我省著名姓氏专家谢钧 祥先生的考证,中国前100大姓中有80%起源于河南,占海 内外华人总人口的85%以上 。 后唐、后晋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 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 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 特别是北宋,这里历经九帝168年,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 郭恢弘,经济发达,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 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曾以 河南历史上名人辈出,群星灿烂。思想家如:老子、庄 子、墨子、范缜、程颢和程颐等;政治家如:郑庄公、管仲、范 蠡、苏秦、信陵君、商鞅、韩非、李斯、陈平、贾谊、桑弘羊、谢安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北宋东京对外关系的盛 况。 河南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得到 充分的开发,人口繁盛。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土地狭小 而民众”,“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到隋唐北宋时期更达到 高峰;隋朝洛阳人口就多达百万;北宋时,开封也是拥有百万 人口的国际大都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河南人栉风沐雨,奋斗不 息,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原文化。首先,留下了难以尽数的 名胜古迹,全省现已查明的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3万余 处,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为世界文化遗产;堪称“国宝” 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89处(198项),数量居全国第 二位;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 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数量居全国首位。河南被历史 学家称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 河洛文化是指产生于河洛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而河 洛地区指的是洛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即指以洛阳为中 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 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 J。河洛文化的内涵包括产生于这一 地区的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 化、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及此后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 理学与佛教文化等,如此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 文化重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正是孕育诞生并包含 于河洛文化之中的。此外,在夸父追日、河图洛书、大禹治 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中,已隐藏着中华民族精神起源的 密码,不但老庄哲学是典型的中原文化,儒学、墨学等亦属中 原文化或其派生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原大地, 源发于河洛故土。 二、木本水源——中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关于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文献中所 称“三皇五帝”者,他们都有很多创制发明,是中华文明的发 轫者,均可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汇总各种文献对“三 皇五帝”的不同记载,有事迹和遗迹可循的历史人物有12 位,即:伏羲(太昊、太睥、人皇)、女娲、燧人(天皇)、炎帝(神 农、地皇)、黄帝(轩辕)、祝融、共工、少昊(少嗥、金天氏、 挚)、颛项(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唐尧、陶唐氏)、舜 (虞舜、有虞氏)。这12位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 动于河南。 中华姓氏大约起源于相当于父系社会的炎黄时代。据 等;军事家如:吴起、司马懿、邓艾、谢玄等;文学家如:贾谊、 晁错、张衡、蔡邕、蔡文姬、江淹、谢灵运、谢眺、杜甫、李贺、李 商隐、自居易、刘禹锡、岑参、元稹、崔颢、韩愈等;还有民族英 雄岳飞、史可法、吉鸿昌、杨靖宇;科学家张衡、一行、李诫;高 僧玄奘等。在中国诸多“圣人”之中,出自河南的就有:道圣 老子、商圣范蠡、字圣许慎、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文圣韩 愈、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乐圣朱载士育等。这些名人对中华 文明的形成、中国历史的进程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产生过 巨大的影响,他们也成为今天各个姓氏的骄傲和寻根祭祖的 目标。 三、播迁四方——中原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源薮 文化的传播往往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辐射,人口的迁 移往往由稠密地区向稀少地区播迁。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 不难发现,夏、商、周、秦、汉……诸代的疆域正是由中原地区 不断向外扩大的。同样,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总体格局, 也正是由中原地区不断向外播迁、辐射的。 追溯历史,中原规模南迁大致可分五次。 第一次,秦汉时期。公元前236年,越人反叛,秦始皇派 尉将屠睢率军士50万,南攻越人,平定今湖南、江西、广东、 广西等地。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公元前214年, 又派屠睢、任嚣、赵佗带领50万兵卒前往驻守,还下令将数 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后又将数批中原人迁往岭南,建 桂林、南海、象郡三郡。汉高祖平定天下后,赵佗自封南越 王,脱离。武帝时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少濮 等平定南方,光武帝时派马援将军出师南粤,都是对江南和 岭南的一次次较大规模的用兵。秦汉时期这些戍守和发配 岭南的军人和“罪人”,主要来自中原,此为第一批南迁的河 南人。 第二次,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天下极为纷 乱,先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接下来出现三国纷争,两晋之际 发生了“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然后又有“五胡乱华”,中 原成为一个大战场,人们为避战乱纷纷南迁。这一时期南迁 的中原人,既有大批的皇室贵族、官吏、地主、文人,又有众多 的农民、工匠、商人、士兵,分别迁往安徽、浙江、江苏、江西、 湖北、福建等省。 第三次,唐初至五代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原人南迁又可 分为三次:一次发生在唐初。公元669年,福建发生“蛮獠啸 乱”,朝廷先后委任河南固始人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率58姓军 校“辟地置屯,招徕,营农积粟,通商惠工”,使漳州一带 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成为一片乐土。后人因此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二次发 等,促进了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正如美籍华人赵 生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后,历时八年,中原又一次遭 到空前的浩劫,“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中原人被 迫南迁,分别移居江苏、浙江、福建、云南、湖北、湖南等地。 浩生先生所说,“一千句一万句话,就是:我是个中国人,身体 里流的还是中国人的血”。 为满足海外华人寻根祭祖的需要,河南积极开展姓氏研 三次发生在唐末、五代。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 ,带领数万人转战安徽、浙江等地,最后在福建创建闽 究。1994年,出版了由谢钧祥主编的《中原寻根:源于河南 千家姓》,这是建国以来对河南的姓氏资源第一次全面的整 理。此后,在对刘、鲁、詹、宋、杨、郭、许、谢、南、张、叶等单姓 研讨的基础上,1995年正式成立了“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 化研究会”,并于1996年在郑州召开了“郑州首届豫闽台姓 氏源流国际研讨会”。1997年,河南省百家姓访问团对东南 亚诸国进行了访问宣传活动,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在这些 国,王审知受封为闽王,与其子孙经营福建五十余年,使福建 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明清之际收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其先祖即是“从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闽”的。 第四次发生在两宋之际。公元1126年,金兵攻占汴京, 北宋灭亡。1 127年宋室举国南迁,建都临安,即今浙江杭州, 是为南宋。这次中原人南迁,人口之多,可谓空前绝后,十几 年间,大约有500万人迁居江南。多寓居浙江、江苏,并散居 于上海、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第五次在元明清时期。先是宋末蒙古骑兵南下灭金亡 宋,铁蹄之下,中原再遭涂炭,中原人再次大举南迁,人口锐 减,历史上河南人口最少的时期便出现在元朝初年。明末清 初,由于李自成和清军入关,中原又遭兵燹,中原人又一 次流离失所,南迁江西,再由江西辗转南下,迁往东南沿海一 带。到了明清时期,南迁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的中原人开 始向、海外播迁。今日享誉海外的“客家人”便是由中原 人多次南迁形成的。如今,“客家人”大约有4500万人,在国 内分布于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9 个省(区)。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 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筚路桃弧辗转 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厦 门大学黄典成教授撰文指出:“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 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 无论何处的客家人,他们的家谱 里都记载着祖根在河南的河洛一带。他们操中原古音,习中 原古俗,不忘根本,以“根在河洛”为荣。 四、认祖归宗——中原根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乡情祖谊的民族。古人甚至 给动物、植物也赋予这种情怀,所谓“木本水源”、“叶落归 根”、“狐死首丘”、“越鸟南栖”,如果骂某人“数典忘祖”,那 是对他最严厉的责骂,简直连禽兽都不如。这种乡情祖谊的 升华,便是神圣的爱国主义。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洞开, 海外华人一批批到祖国寻根问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寻 根热。今天,“根在河洛”、“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 河南”已成为海外华人的共识。一批批回探亲的同胞之 中,有的手持族谱来寻根,有的寻找祖墓来祭祖,有的凭籍都 名来寻源,有的组成社团组织来谒祖,还有不少通过来函来 电来寻找自己的祖籍。据统计,仅是每年到河南寻根旅游的 同胞就超过十万人。不少海外华人通过寻根祭祖活动 增加了对祖国和家乡的了解,积极为家乡捐献校舍、筹 建医院、修建桥梁公路、修建名胜风景、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 活动中,尤以林、郑、宋、许、叶等姓的寻根活动较为突出,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显著。目前全省已有20多个研究 机构,上百位学者在从事姓氏研究工作,已推出研究专著数 十部。河南省旅游部门还适时推出了一批专项旅游线路,如 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炎黄子孙拜祖线、寻根朝敬之 旅等,极大地方便了寻根者。2003年,“世界客属第十八届 恳亲大会”在郑州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 名客家人“中原寻根”,把海外华人中原寻根活动推向高潮。 如今.单姓联谊活动频频在河南举办,新郑黄帝拜祖大典、郑 州与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已被省定为省级 节会。这些节会的召开,不仅开发了地方旅游资源,振兴了 地方经济,同时为学术界的学术研讨增添了新的内容。 与姓氏文化研究关系密切的是对河南历史名人的研究。 1991年,河南人才学会就出版了《河南历代名人辞典》,全书 收录河南历史名人3700余个,是河南学者对河南历史名人 的第一次大盘点。此后,各地对单个名人的研究也纷纷展 开,诸如对汤阴的岳飞、沁阳的朱载靖、孟州的韩愈、温县的 司马懿、卫辉的比干与姜太公、开封的包拯、鹿邑与灵宝的老 子、虞城的花木兰、许昌的关公、登封的许由、偃师的玄奘、巩 义的杜甫、南阳的诸葛亮、淇县的鬼谷子、郾城的许慎、鲁山 的墨子、叶县的沈诸梁、郏县的苏轼等,均召开过专门的学术 研讨会,促进了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 [参考文献] [1]李绍连.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线索及其启示[J].中州学 刊,1987,(1). [2]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曙光——就辽西考古新发现访考古 学家苏秉琦[N].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08—04. [3]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4]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J].文史知识,1994, (3). [5]谢钧祥.河洛文化与中华姓氏[J].黄河文化,2004,(2). [6]黄典诚.寻根母语到中原[N].河南日报,1981—04—22. [责任编辑陶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