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驱逐、嬉闹、凹地”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却也可以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
生:凄凉、冷清、酸苦、寂寞…… 展示学生写“孤独”的精彩片段:
侵肌的孤独,蚀骨的悲伤。一个人仰望天空,一个人学会坚强,一个人听伤感的歌,一个人看煽情的电视。什么都是一个人……
摘自2013级骆姚《留守儿童致父母的一封信》
白天,我孤独地坐在门前,呆望着那一条唯一的归路……等到的是一次次的失落、伤心、难过。晚上,我整晚、整晚蜷缩在没人发现的角落里,默默地抽泣,回想着你们曾经和我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梦里,我挽着你们的手,幸福的在你们面前撒撒娇。可一觉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漆黑的屋里只有我一个人躺在冷冷的被窝里……
夜深了!起风了!天凉了!我呆望着那星空,月亮是那么圆!那么亮!明月啊,明月,你让我情何以堪?如何不哽咽?罢了,还是进屋吧!听听歌,那歌声怎这么伤感!看看电视,那情节怎这般让人肝肠寸断!
摘自2016级陈璇《走出忧伤的花季》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2.知识链接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 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小说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 .....(2)词语释义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厚实:丰富,富裕。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觅食:寻找食物。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依托:依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是怎样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请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答案示例: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2)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了那场暴风雨后,杜小康变得成熟了,坚强了。
(3)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①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②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助父亲,和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4)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写法探究
请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句段,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人物性格探讨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男子汉。 生2: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生3: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的少年。 …… 四、拓展延伸
1.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有何感受?
杜小康在陌生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2.人生之路,难免会遇到挫折、孤独……。当遇到这些人生不如意时,我们时刻要激励自己,积极进取。请写一条名言警句,另为自己写一条激励语!
3.以“成长”为主题写一段精彩的话,表达你对成长的独特感受。至少用到1处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爱的叮咛
同学们,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初三很苦、很累,有时也让我们感觉很枯燥、很单调……。但是,正是因为经历这些,才磨砺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愿大家像杜小康一样,接受暴风雨的洗礼!用汗水、智慧迎来明年六月花开!祝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