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社团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分析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社团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智谋方略 智库时代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社团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分析周韵 杨春霞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摘要:学生英语社团是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社团学习共同体的三个特征——共同愿景、民主性、合作性基础上,提出了开展专题活动,举办英语技能竞赛,依托校内外资源三种策略以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社团学习共同体。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学生社团;合作学习;语言实践中图分类号:G219.15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0-0116-002

学习专题内容,将线下完成的任务和讨论的结果以图文结合、音视频结合的形式进行再创造,使之作品化、模式化, 兼顾趣味性、可看性,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扩大受众面。线上线下项目式的英语专题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化软硬件的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从互相倾听到合作学习再到表达分享的非语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非常喜欢自我表达,在他人表达的时候却不愿意认真倾听,而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每个人的分工不同,专长不同,达成某一项任务时需要依靠全员的力量,每个人只有认真倾听他人,才能做到信息互补,突破自我认知,实现共同目标。

(二)举办英语技能竞赛,拓展课堂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一门课既定的教学目标,以自己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为了确保一定的通过率,课程难度往往会兼顾到学生的平均水平。然而,不具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往往无法吸引学生兴趣,也无助于学生的思考。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引入教育改革实践的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认为,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形延展的。教科书水平的课题是挑战性课题的基础,没有完全理解教科书水平内容的学生,在解决挑战性课题的过程中,会对前面的知识进一步内化,即便完成不了挑战性课题,也极有可能掌握了前面基础的内容。所以,结合英语课程学习要求,举办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能够促进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难度更高的赛题训练,发现之前学习中的不足,查漏补缺,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口试和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前者作为反映和评价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标准化英语水平考试,要求学生朗读短文并就某个交际话题进行提问或回答。而后者作为集中展现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平台,要求学生进行

近年来因高职院校招生模式多样化,不同生源类型、不同专业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不同,诸多现实问题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学生英语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引领者,能够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构建高职院校英语社团学习共同体,有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群体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建立起一种感情上的依赖和心理上的归属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接纳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整合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性质与作用高校学生社团由大学生自愿组织、自发成立,是大学生发展自我、交流合作的实践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个性化等本质特点,为学生实现自我、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由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自愿加入,由学生依据自身需求制定目标,确定内容,开展活动;社团的管理,包括注册运行、资金筹措等,也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社团活动打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将学习拓展到校园甚至校外,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有机会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拓展新知,培养和激发创造力。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推动其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中,充分发挥某一方面的特长,激发学习热情,提升自信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具有不同于常规课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共同愿景、民主性、合作性三方面。首先社团成员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加入社团。虽然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方式、认知特点也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116·

同的目标:学好英语。共同的愿景为交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彼此之间才能相互激发、取长补短,促进自我反思与自我建构,获得新的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其次,根据约翰·杜威对“民主主义”的定义——“与各种各样的人共生共存的方法”,每位社团成员,无论来自哪个专业背景,表达能力如何,都是社团的主人。社团的学习氛围较之课堂而言更加轻松、和谐,成员之间认真倾听、平等对话、良性互动、共同成长。再次,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人的发展最初是在人与人之间实现的,然后才能在个人领域内实现,也就是说,人通过合作能够达到更好的发展。

日常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由于受到课程内容、教学进程和考核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往往会出现绩优生教学困生的情况,使得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无法获得足够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错失了自我表达、自我提升的机会。社团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场活动的举办,一个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成员发挥各自所长、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只有互相倾听、互相尊重,保证每个人的参与权,才能共同进步,成就彼此。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社团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分析

(一)开展专题活动,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社团是由校内英语学习者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自身专业发展需求自发组织形成的。社团成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如影视剧、流行歌曲、体育赛事、某种英语考试,结成对应的学习共同体。活动主题和内容可由成员共同商议决定,形式上可成立学习项目组,组员分工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PPT制作、视频拍摄等前期准备工作,定期进行线下与线上分享交流。线下交流时间可安排在学校每周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线上可将所在院系和学校社团联合会微信公众号作为交流平台,定期发布英语

智库时代

“职场描述”和“情景交流”。赛题类型与前者考题类型相似,但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可以通过赛题的训练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例如发音问题、语言的多样性问题和表达的逻辑性问题。

(三)依托校内外资源,参与社会实践由于我国缺乏使用英语的社会环境,英语学习和实践通常在课堂的模拟环境中进行。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各种涉外商务场景。

然而,模拟场景毕竟不同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也无法跟上真实语言环境的变化速度。长期而言,会使语言学习受到。因此为学生提供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运用进行验证和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加强与校内外同类社团的交流合作,获取更多资源,或者寻求企业、社会机构等作为长期

合作伙伴,获得经费保障或活动支持,都是将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校级英语社团在校外英语培训机构的支持下,举办了校级英语歌曲大赛、英文电影配音大赛等大型活动;在校团委和校社团联合会的推荐和指导下,参与了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和世界跆拳道大满贯冠军系列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同时也参与了与同类院校英语社团的联谊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在真实场景中锻炼了语言应用能力,也提升了观察、分析和应变能力等非语言能力。

【作者简介】周韵,女,基础课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英语社团学习共同体构1建”;2018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重点资助课题

智谋方略

“信息化高职英语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ZD201805)。

【参考文献】

[1]陈静静.佐藤学“学习共同体”教育改革方案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8(6):78-88.

[2]王明娣.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及特征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5):44-50.

[3]景浩荣.高校学生社团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评论,2017(2):94-96.

[4]林莘.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8(4):146-149.

[5],孙峰,张晓霞.专业性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112-113.

[6]陈美华,陈祥雨.浅谈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J].中国大学教学,2015(2):70-73.

(上接第113页)

高校在人才的聘用方面,应当转变之前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性要求,符合有序人才流动机制的聘任制为人才选用机制,使高校应聘者不仅能够符合教职岗位要求,提升高校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同时还可以促进高校内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按需分配岗位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其次,建立人才培训新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校教职工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都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从而才能够推动高校的发展。因此,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是必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当对教职工进行有步骤、有规划的培训,同时加大对职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增加高校的人力资源积累。同时,培训不应当只局限于对“学历”“成果”等形式上的要求,而是需要根据其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训提升教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在实际培训中,高校需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对于教师、科研人员等,需要根据其工作内容制定个人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从而弥补其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二)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

高等学校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量化、细化的考核标准,从能力、素质、专业等各方面,对教职工进行全面评价。首先,绩效考核应当充分考虑职工自身的条件,包括其所处的工

作环境、工作条件等,然后根据这些实际条件评价其是否真正做到岗位要求,是否真正在办实事、有实效,而不应当只关注其成绩高低、贡献大小;其次,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岗位要求不同,建立细化的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能够保证指标与岗位的相适应。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教职工的薪酬福利、岗位晋升等相联系,从而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具体而言,第一,明确激励因素。对于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其获得激励的条件应当是不同的,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分配需要在其能力与责任范围内,从而保证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具有获得激励的动力。第二,激励手段需要更加灵活,做到因人而异。例如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往往较高,岗位晋升的激励相对于薪酬福利激励的作用就更大。从各类教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才能够充分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在高校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建设

首先,高校应当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在引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核。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水平不高,而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倾向于对企业的管理,基于高校的特殊性,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高校属性,加强对管理人才教育学内容的相关考察。其次,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能够不断吸收当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不

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六、总结

构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是当前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更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通过新机制的建立,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人才聘用、培训、绩效考核等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建设,是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刘燕庆(19-),女,本科,【作者简介】

思想政治专业,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情报学。

熊厚华(1983-),男,博士,【通讯作者】

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核工程与核技术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科技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核工程与技术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编号:140059,湖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铅基快堆嬗变次锕核素的安全特性研究”,(编号:BK201820)。

【参考文献】

[1]赵攀桥.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分析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36):78-79.

[2]沈新建.浅谈如何努力构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39.

[3]李冬,朱明仕.基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1):34-38.

[4]汪晓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96-98.

·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