鬯■ 论《学记》的启发诱 寸B 田 _、 想 林 凌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学记》是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它继 《学记》共3处5次提到教师要能够“喻”。“喻”,即启发 承了儒家学派的教育理念,并做了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 诱导,这一思想贯穿《学记》的全文。《学记》要求教师不仅 形成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著。本 能够“喻”,而且能够“善喻”、“博喻”及“罕譬而喻”.将 文主要围绕着“喻”(即启发诱导)这一教育理念来解读 “喻”列为教学的根本(“君子之教,喻也。”),以及为师为 《学记》,并以此为核心,阐述了《学记》的其他相关教育教 长为君的基础(“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 学思想。 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足可见启发诱导思想在教学 关键词:《学记》“喻”启发诱导思想 过程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学记》中“喻”的思想是对孔子“不愤不启, 《学记》是先秦儒家学派对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总 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朱熹注解: 结,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体系严整的教育理论专著。它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是《礼记》四十九篇之一,考为战国末年孟子的学生乐正 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学记》进一步阐述了启 克所作。在思想渊源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教育 发诱导的具体做法,它既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 学说,与《大学》、《中庸》的思想更是一脉相承;在内容上, 导地位,又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进行自主学习的必 《学记》首先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概括和总结了先 要性。《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启迪学生“志 秦时期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后人呈现先秦时 于道”,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在于“辩志” 士先 期的完备的教学、丰富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学原则 志”),继而“逊志”(“敬孙务时敏”按《尚书》原文为“惟学 和方法等内容。我认为,《学记》晓谕了教师“至学之难易”, 逊志务时敏”①),进而“继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北 教学之“悖”之“兴”之“废”,以及学生学习之“失”。本文将 宋黄裳注:“辩志,求道之时也;逊志,从道之时也;继志, 围绕“喻”这一思想来阐述《学记》的启发诱导思想。 会道之时也。”要达到“会道”的境界.除了教师的启发诱 官场中人交往,促使太谷学派在黄崖教案后走出“谋逆” 盾,就势必酿成激烈冲突,黄崖教案即是一例。经过此类 阴影,得以恢复壮大。 事件,民间团体或湮灭,或隐匿于民间,或积极与当局对 三、黄崖教案前后太谷学派与官场的关系对比和讨论 抗,或积极与当局取得联系,得到当局的支持。太谷学派 从太谷学人与官场的交往可见民间学派、教派团体 经过黄崖教案洗礼后。学派领袖意识到获得当局认可对 与政权当局的冲突与融合。太谷学派领袖大多是地主官 学派团体发展的重要性,而转变对官场的态度.从而获 僚家庭出身,门徒中也不乏官僚,太谷学派与官场的交往 得后来的发展壮大。这一转变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 较多。太谷学派与官场的联系分为黄崖教案前与后两个 派发展的全面性,由“心息相依”的内圣之修养身心之 鲜明不同的阶段。黄崖教案前,创派人周太谷,第一代传 “实”的精神扩展到事功、为国为民的外王之“实”的落 人张积中、李光圻都不积极为官,甚至与官场有激烈的冲 实。取得当局的认同与支持无疑是民间团体得以生存发 突——被捕入狱,黄崖教案,被流放,避难。黄崖教案后李 展壮大的一条路径 光忻鼓励门人为官。收徒也向高级官僚扩展。黄葆年、毛 庆蕃等可谓积极入仕的代表。在黄崖教案后,太谷学派不 参考文献: 仅摆脱了黄崖教案“谋逆”的阴影.而且取得了很大的发 [1]谢逢源.龙川夫子年谱[M].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 展,这与官场的积极交往是分不开的。 (第一辑)(第3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1-124. 通过考察太谷学派的学说,可见其总体上侧重于内 [2]朱季康,刘弘逵.张积中年谱[M].南京:南京大学 圣之学,通过修身至内圣的境界的诉求。而黄崖教案后, 出版社.2009. 太谷学派对官场当局的态度演变使其外王之学得以彰 [3]张积中.白石山房诗钞[G].方宝川.太谷学派遗 显。可以说,太谷学派与官场的纠葛演变,出发点是为了 书:(第二辑)(第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学派小团体的发展.内圣之学的熏习使太谷学人有的在 [4]张积中.张氏遗书[C 3.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 为官期间造福于民,有的抱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无疑 一辑)(第2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落脚点在外王。 [5]陈辽.周太谷评传[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太谷学派与官场的冲突与融合可作为民间团体与 [6]黄葆年.归群草堂文集[G].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 政权当局的矛盾与交流的一个典型案例 民间团体在 二辑)(第2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1-158. 发展的初期处于秘密阶段,随着发展规模的日益增大。 [7]刘鹗.风潮论[G].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 政权当局对其察觉并视为敌寇.如果未能及时地化解矛 川人民出版社.1985. 115 ■墨 导之外,学生自己首先要做到志趣坚定.这样才能真正完 成教和学的任务。 一的方式将“道”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在 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九年之时进行检查考核,这也就 三、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 、反例:注入式的教学 产生了教学的结果反馈。 “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 思.可谓善喻矣。” 这一节讲述的是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 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用压力去推动他们学习,这样学 生在学习时才会感到容易:要为学生的学习开端倪,但不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 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 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 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一节,《学记》全面揭露并谴责了注入式教学对教 师和学生的祸害。这也为引出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做了 铺垫。在注入式教学中,教师只知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 硬背.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并不考虑学生能否巩固所学 知识.这正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必然 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埋怨老师,进而漠视学习对人的益 处 即使勉强完成了学业,所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就忘掉。 这样.教学就收不到该有的效果。 二、矛盾的集合点:“教学相长” 对《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解释自古就有争议,争论 的焦点是“教”和“学”的主体究竟是教师还是学生,又或 者两者皆有所指。本文认为,根据孑L子“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的思想.可以认为此处的“教”和“学”是教师自身的修 养和实践。尽管如此。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也可用以解读 师生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学习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辩证 关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所知的局限,从 而鞭策自己去进一步探索和研习;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又 不断发现自己在教学技能技巧中的缺失。并以此鞭策自 己努力进德修业。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辩证 关系。教师的合理诱导和严格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而产生的得与失,又促使教师不 断改进教学和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这里.教育学中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学 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记》中的教 学内容“道”即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按照《大 学》的要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 学生是学道之人;教师通过“善喻”、“博喻”和“罕譬而喻” 116 能和盘托出,这样学生才能思考。做到了这三点,才 算是善于诱导。 这里.“弗牵”、“弗抑”、“弗达”表明,教师在向学生输 送知识和道理时,只需开一端倪,留给学生自我体悟的余 地.任其自行思考.不施加任何外部压力。这样,既 ̄NIN,应 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挖掘出其潜在的学习能力。更重要 的是.这意味着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这一节是对教师讲解“道”的言辞所提出的要求。教 师在讲解时应该做到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 举例不多但诱导得体,这样的讲解才能引人人胜,使学生 顺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去探索钻研。毕竟,“老师说出来 的或者做出来的.只是表面现象。没有说出来的或做出来 的才是核一t2,,才是精神,这样的核心和精神需要学生自己 去顿悟”(季羡林语)。同时,这也是对“导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思想的呼应。 尽管对教师的这种言辞要求并未落实到具体的细 节.甚至近乎抽象.但正如孟子所言:“言近而指远者,善 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这样的要 求“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 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季 羡林语),对于任何读者来说,这都是其意义所在。 以上即是《学记》有关“喻”即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有 关论述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评注.北京1人民教育出版社[M]. 1983. [2]陈高岑.《学记》疏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87.02:136—144. [3]陈高岑.《学记》疏议[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89.01:59—75. [4]孙亚玲.《学记》四题[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 04:51-54. [5]高时良.学记评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 1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