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总分析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总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一 释义

1【抬梁式木构架】P4 2【穿斗式木构架】P4

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三十根辐条制

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5【三朝五门】P532 6【方城明楼】P533 7【间架、副阶周匝P536】 8【斗栱】P276

9【华栱P534、昂P278、抄P534、栿、枋P307/275】 10【露明造、草架、彻上露明造、草栿P536、明栿P535】 11【梭柱、阑额、普拍枋、绰幕枋、驼峰】P535 12【月梁P533 中、卷杀P535上】 13【升起】P534上 14【侧脚】P535中

15【须弥座P203 上、叠涩P357 下】 16【叉手P532中 、托脚P280】 17【斗子蜀柱P533 中、人字拱】 18【阙P537 中、乌头门P533 下】 19【九踩斗拱P532 中、橑檐枋 P537下】

20【槽 P537下、缝P537 中】

21【分心槽 P533 上、金厢斗底槽 P535 下】 22【鸱尾 P287/536 上 】

23【和玺彩画 P315 上、.旋子彩画P315 中、.苏式彩画P317 上】

24【云南一颗印】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25【水戗发戗、.嫩戗发戗】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

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 26檐柱 在屋檐下的柱子称为檐柱,在外的称为外檐柱,在内的称为内檐柱。按清式营造则例,檐柱高60斗口,直径6斗口;或高等于面阔的6/7,口径等于柱高的1/10、

金柱 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称为金柱;金柱按内外位置,分别称为内金柱,外金柱。

金柱高60斗口加廊步5举,直径=6.6斗口

中柱 在建筑物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除山柱之外的,统称中柱。中柱的直径=7斗口 山柱 在山墙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称为山柱。山柱直径=7斗口 童柱 安置在横梁或枋之上的短柱称为童柱。童柱直径=6.6斗口

二 简答题(归纳出要点,各要点可展开作适当的简短说明)

1 简要叙述我国古代城市模式发展的大致脉络?

1 城市发展雏形期

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期城市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多带氏族聚落色彩。实例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 2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1)里坊制 ▲ 里(坊):居住区 市:商业和手工业

▲ 每个里坊都环以高墙封闭,设里门与市门,按时启闭,实行宵禁。 (2)城市形制的草创

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三国时代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严整的棋盘式里坊制,由于商业的发展,后期封闭性减弱。如唐长安 4 开放式街市期

宋以后的城市模式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而以开放式商业街取而代之。

2 简要分析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

④宫阙(在宫城内)、官府(在皇城内)与民居(在外城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民居“不复相参”;⑤在布局上把皇城、宫城放在城市居中的北端,使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皇城打断,功能更为合理;⑥全城采用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⑦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此外在里坊内还散布着一些店铺;⑧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的因素,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⑨隋唐时期佛教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颇多;⑩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苑,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

3简要分析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明清北京在城市建设上具有如下特点:⑤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⑥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⑦城市南端加筑了一部分外城,形成“凸”字形的城市轮廓;⑧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⑨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坊巷内;⑩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片园林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4 简要分析北京四合院的典型特点?

明清北京在城市建设上具有如下特点:⑤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⑥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⑦城市南端加筑了一部分外城,形成“凸”字形的城市轮廓;⑧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⑨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坊巷内;⑩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片园林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5 福建客家土楼的特点及实例?

1 特点

(1)同心圆(或回字)式布局

无论圆楼还是方楼,均以“祖堂”为中心,呈现出一种环套式向心布局。 (2)采用了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

这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般居住模式(独门独户,自成天地),而类似于现代单元式集合住宅。 (3)垂直式功能分区

底层(或底下两层)为辅助空间,下层为居住空间。 (4)技术特点

土筑外墙高大厚实(高可达十几米,厚1~3米),以竹片、松枝为筋,糯米、红糖粘接,上层开箭窗(外大里小,成梯形)。

6 简要分析囊色林主楼的主要特点? P106/P108

7 简要分析唐乾陵布局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说明其中阙和神道的作用? (1)布局

乾陵是“因山为陵”的典型,其以梁山为陵墓主体,梁山前有双峰(高度低于梁山)对峙为阙,一条长长的神道夹持在双乳峰中间,径直北上,直达陵墓南门朱雀门。气势恢弘,选址极为巧妙。 (2)阙

阙的形制是指在夯土台上立木构的“观”。帝王阙的规制是三出阙。乾陵共有三对阙,一对在第一道门、一对在双乳峰峰顶、一对在陵墓南门朱雀门,作为空间转换和过渡的标志。 (3)神道

指通向陵墓主体的长墓道,其两侧分立石象生,如石马、石人、石狮、朱雀、碑等夹道而立,引导拜者。

8 从择址、形制、神道几方面简要分析明十三陵的总体布局特点?

明代的陵墓与前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 (1)特点 a 择址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与唐乾陵有异曲同工之效。整个陵区地势开阔宏伟,选址极佳

b形制演变

由明之前的方上之制演变为宝城宝顶、方城明楼。陵墓主体由方截椎体变为倒扣的半球体谓之宝顶。宝顶环以墙垣谓之宝城。宝城南门有一城楼样式的方形歇山建筑谓之明楼。 c 神道

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并采用明陵首创的曲折自然式神道形式。有多重牌坊、门殿、碑亭等作为空间的过渡与转折,还有形态各异的石象生夹道而立。

9 简要分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主要特点?

佛光寺大殿:①位于山西五台山,大殿建于唐(公元857年)。②面阔七开间(等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单檐四阿殿,屋面

坡度较平缓,举方约1/4。③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屋面筒瓦虽然是后代铺作,但鸱(音吃chi)尾式样及叠瓦脊仍尊旧制,无仙人走兽。④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⑤粗壮的柱身,肥硕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⑥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其应用了金箱斗底,槽柱等高的措施。

10 简要分析布达拉宫的布局与特点 (1)布局

布达拉宫占满整个布达拉山头,拔地200余米,外观八层,实际9层,其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整个建筑群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居中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东面的白宫是喇嘛的住所。 (2)特点

▲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式布局

整体布局随形就势,顺着山势起建筑,而不是削平山头,显得自然雄浑。

▲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 如斗拱的使用、金殿屋顶等。

▲保留了藏族建筑的传统手法

如边玛檐墙、碉楼形式的外墙等。

▲体量参差,暗合山势,大块原色的使用使之从斑驳的山色背景中脱颖而出。 11 简要分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结构特点

(1)平面布局

塔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身平面八角形,建在方形和八角形的两层砖台基之上。底径30m,高九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m

(2)结构特点

▲ 平面为内外两圈柱,内圈各柱和各柱间梁枋斗拱一起构成内筒,外圈各柱和各柱间梁枋斗拱一起构成外筒,整体结构就构成了一个双套筒结构,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有利于抗震。

▲ 位于各楼层的平座暗层中增设了柱间的斜向支撑,增加了结构刚度。 ▲ 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层暗层檐柱较下层檐柱内收半个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于是在外观上形成逐渐内收的稳定形象

12 试分析北京白海的布景手法与特点

P198

13 试分析北京颐和园的布景手法与特点

颐和园可分为四大部分:(1)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2)万寿山前山部分;(3)万寿山后山河后湖部分;(4)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其特点为:

1 平面整体布局前山后水、南低北高

2 空间整体布局为前开后合

从万寿山前山俯瞰昆明湖,空间开阔敞朗。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则显得沉静幽长。

3 万寿山有中轴线

万寿山前山的中间部分是佛香阁、排云殿一组轴向纵列式建筑群,其中佛香阁更成为全园的制高点和构图中心。这条中轴线向昆明湖打开,很有控制意味

4 昆明湖的水面划分

昆明湖中的水面有较小的南湖岛和斜向长堤将水面分化成若干大小形状不同的几片,破解了超大面积水面容易陷入一览无遗、大而空的弊病。而长堤、石拱桥等提供了 “水上游”的线路,提供了以堤代舟的亲水环境

14 简要分析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寄畅园特点:

(1)选址有借景、有活水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龙光塔)、泉水充沛,可引水入园,特别是可将周围山色因借入园 (2)整体分区设景

整个寄畅园南部为水景,西部为石景。水池西面有一座大假山作为屏障将西部分区隔开来。建筑很少,多偏于一隅。 (3)主景为东部水景,采用环池布景的手法。

东岸有廊、西部有山、南北岸为建筑 (4)水面的处理是精华所在

▲ 岸线:曲折迂回,有利于多视点布景

▲水面形态:有聚有分、有断有连,水面在鹤步滩——知渔槛一线一收,在七星桥处一连,将水面划分为南、中、北三部。南部开敞、中部收缩、北部幽闭,形成不同的观感 (5)游览线路多样化

有廊、有径、有桥,提供不同视点,达致步移景异的效果。

15 简要分析苏州留园(中部)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留园的中部是徐氏东园和寒碧庄的原有基础,经营时间最久,是全园精华所在。中部又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东区以建筑庭院为主,各具特色。 (1)环池布景,略显郁闭

中部水池西北两年为山景,东南两面为建筑。由于建筑与山景、树木体量较大,水池较小又再加以分划,因此整个水池空间围合感较强、略显郁闭。 (2)山景向阳

山景位于池西北两面,应是最佳位置,因为第一是不至于遮挡过多,二是有较佳的观赏面。

(3)人行线路空间的安排收放有致、抑扬得当

从园门进入时,需经过狭长封闭的曲廊空间,视觉为之收敛。至“古木交柯”一带,略事扩大,右行至“绿荫”,空间豁然开朗。这样的手法在整个园景安排中随处可见。

(4)植物配置得当

园内有高大古树10余株,与较低的灌木、石山相配,竖向空间层次分明,空间丰满。

(5)叠石有大意,但细部失之琐碎。 (6)水面的划分略显局促

中部水池本来不大,但偏北处置小蓬莱,东部又伸出一小半岛,岛与岛、岛与岸又置曲桥相连。这样就使得水池空间略显局促闭塞。

16 简要分析苏州拙政园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P212拙政园包括中、东、西三部分,是一个以水为主的私园。中部是精华所在,其特点为:

(1)水景为主,庭景为辅,水、庭景交融

中部的北部主要为水景,南部主要为庭院。但是两部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相互渗透、相互融通。 (2)水面划分有独到之处

水面所谓面积虽大(占1/3),但是却被岛、廊、桥分划为若干形状各异的小块,形成水景、山景、庭景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格局。 (3)线性水景的处理尤为突出

如从小沧浪北望荷风四面亭、从倒影楼南望宜两亭等,这些线性水景处理得有层次、有轴线、有对景,成为佳景的范例。 4)对景的设置巧妙老到

如远香堂——雪香云蔚亭、见山楼——香洲、倒影楼——宜两亭、小沧浪——荷风四面亭等对景,有大小、形状、尺度等的变化,丝毫没有人为的牵强之感

( 5)空间的关键转换点都有强调和处理,荷风四面亭为三块水面交汇之处,见山楼为水面转折拐点,从远香堂折向东南进入琵琶园时的园门框景等等。

17 何谓举折,简述我国古代建筑屋面举架(折)做法

古代建筑的屋面从上往下呈一优美的曲线,实际上这条曲线是由若干段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折”,宋的举折(清的举架)做法就是指屋面曲线的做法。举折做法的步骤为:

(1)先定举高:唐代举高(脊檩上皮到橑檐枋上皮间的水平距离)与进深(前后檐橑檐枋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之比约为1/6,宋代1/4~1/3,清代1/3~1/2。 (2)再定步数(檩数):清代一般各步距(两根相邻檩子间的水平距离)都相等(均分),宋也有不等的。

(3)最后定每步的垂直降幅(从脊檩起往下):降幅从上往下依次递减,因此而形成越往上越陡峭的屋面曲线。

18 简述彩画从汉至清历代演变的情况 P135

19 简述近代上海城市布局的特点

2 布局模式——三界分治、五区分立

三界分治是指旧上海存在着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五区分立是指上海旧城区被分割为五个相对的区域:公共租界、法租界、闸北、沪南、浦东。

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租界区自东向西扩展,缺乏南北向直通干道,跨区道路不能很好衔接,交通线路、车辆型号不能互通,自来水不能联网等。此外功能杂处、分区不够明确。

20 简述二十世纪初国民“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

二 “首都计划”及其局部实施 “首都计划”是1907年国民定都南京后有官方制定的一个较为系统的首都规划。其主要特点为:

1 功能分区

将南京划分为6区——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以政治区为重心。

2 道路系统

主要采用方格网+对角线的形式。道路网密度高,街坊分划偏小。中山路为贯穿全市的主干道,新街口、大行宫一带为新的商业中心。

3 住宅等级分区

住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旧住宅区,分别制定不同的阶层居住,居住条件两极分化严重。

4 对建筑形式作出专门的规定 极力提倡“中国固有形式”,特别强调“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对当时的行政文教建筑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简述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

(1)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

早期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广式、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

22 简述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实例

2 建筑结构

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砖(石)木混合结构

▲ 特点:砖石承重墙、木架楼板、人字木屋架,大量使用砖券。 ▲ 实例: ● 1916年的北京大学红楼(4层)

● 1906年上海汇中饭店(6层) (2)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

▲ 特点:墙体用很厚的砖石承重墙,楼层用工字钢密肋,中间加砖小拱再填以混凝土,或用工字钢外包混凝土作梁,梁间搭工字钢密肋。这种结构费钢量较大,主要用于外国人建造的重要工程,这种结构很快就被砖混结构所取代。

▲ 实例: ● 1901年上海华俄道胜银行(砖石钢骨结构)

● 1905年青岛提督公署(砖石钢骨结构)

(3)框架结构(钢框架或钢筋混凝土框架)

▲ 特点:由梁和柱组成的框架承重,墙体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1925年前,我国多层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6年开始,钢框架结构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 实例:● 1908年的上海电话公司(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 1909年的上海卜内门公司(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 1922年上海字林报社(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8层,钢框架) ●1925年上海江海关(8层,钢框架) ●1929年上海沙逊大厦(13层,钢结构) ●1934年上海百老汇大厦(21层,钢结构) ●1934年上海国际饭店(13层,钢结构) ●1936年上海中国银行(17层,钢结构) 23 简要概括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 殖民地式(活跃期:1860’s——1880’s)

殖民地式(Colonial Style)又称“外廊样式(Veranda Style )”,被视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是最早传入我国的建筑样式。

▲ 特点:

以带有外廊(多为柱廊式)为主要特征。它是英国殖民者将欧洲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湿热气候而形成的一种流行样式,早期进入中国的殖民者将之从东南亚移植过来。一般为1—2层、带二三面外廊或周围廊的砖木混合结构。

2 西洋古典折中主义(活跃期:10’s——1920’s)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国正处于折中主义盛期,一直到20世纪的头二十年仍在延续。近代中国许多城市的发展盛期正好是折中主义的流行期,因此西洋古典折中主义建筑成为我国近代城市洋式建筑的一种主流形态。

▲ 特点:

西方折中主义有两种典型形态:

一种是类型主义,即在不同的建筑类型中,“对口”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等。形成群体建筑风格的大杂烩。

另一种是集仿主义,即在同一栋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样式和艺术构件,形成单栋建筑的混搭式面貌。

▲ 实例:上海华俄道胜银行——法国古典主义 3 装饰艺术风格(活跃期:1930’s)

装饰艺术派脱胎于新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奠定于1925年以“现代工业装饰艺术”为主题的巴黎国际博览会。它从非洲原始艺术和东方艺术中汲取了大量灵感和养料,而同时代的各种艺术流派,如立体主义、包豪斯学派、未来主义等都成了推动其发展的力量。

▲ 特点:

上海的装饰艺术派建筑较为集中(其它地方不是很常见),不仅融合了该风格的常见特征,例如之字型外观,舷窗般的窗户,风格化的花卉和动物图案, 同时还加入了独特的中国元素:云纹、古钱、八卦等。总之,装饰艺术派是一种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形态,在大幅度简化古典装饰的同时,仍保持着某种装饰味道。

▲ 实例:上海百乐门舞厅 24 我国近代建筑传统复兴潮流三种设计风格的特点及实例

1 宫殿式——仿古做法 ▲ 特点:

这类建筑尽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形体,基本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 实例:南京党史陈列馆(1935,基泰工程司)—— 钢筋混凝土结构,3层 2 混合式——折中主义

▲ 特点 这类建筑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并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型有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檐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者添加壁柱式的梁柱额枋雕饰。屋顶则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出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可以说“混合式”是对“宫殿式”的一种改良。

▲ 实例:中山陵祭堂

3 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装饰主义

▲ 特点: 1930’s年代,一种向国际式过渡的“装饰艺术(Art—Deco)”倾向的作品和地道的国际式作品也用过洋行建筑师的设计而纷纷出现和流行开来,很自然地为传统复兴建筑启迪了一条新路——仿“装饰艺术”做法的路子,即在新建筑的体量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传统装饰细节,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不再出现令人触目惊心的大屋顶,仅保留一些传统的余韵。 ▲ 实例:原南京医院立面(1933,基泰工程司)

三 绘图题(不求细部的精确,但要求表达的主要内容较齐全、相对比例较准

确,图面可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文字注解) 1试绘出我国古代建筑三种屋顶形式的简图 P7 2 试绘出高颐墓阙的平面及立面简图 P34 上

3 试绘出河北定兴北齐石柱的平面和立面简图 P37 上 4 试绘出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立面简图 P47

5 试绘出北京四合院的平面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P99

6 试绘出吴县东山尊让堂平面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P100 7 试绘出唐长安城总平面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P65 8 试绘出明清北京城总平面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 P73 9 试绘出窑洞住宅的五种空间组织方式的平面简图 P106 10 试绘出明清故宫前朝部分的总平面简图 P119/112

11 试绘出故宫纵向剖面(南北向)简图(图面作适当的文字注解)P123 12 试绘出太和殿立面或透视简图 P124 13 试绘出天安门立面或透视简图 P254/255

14 试绘出北京天坛总平面简图 P131

15 试绘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立面简图 P136 16 试绘出唐乾陵总平面简图 P146 17 试绘出明长陵陵总平面简图 P149

18 试绘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面简图 P155 19 试绘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简图 P156 20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立面或透视简图 P159 21 天津蕲县独乐寺山门及观音阁平面简图 P160 22 天津蕲县独乐寺观音阁剖面简图 P162 23 山西芮城永乐宫立面简图 P172 24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简图 P176 25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剖面简图 P177 26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立面简图 P181 27 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简图 P184 28 北京白海总平面简图 P199 29 北京颐和园总平面简图 P202 30 无锡寄畅园的总平面简图 P208 31 苏州留园的总平面简图 P209 32 苏州拙政园的总平面简图 P211

33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举折做法简图 P285 34 南京中山陵总平面与祭堂立面简图 P406

四 论述题

1 试述我国古代木架建筑的优点和缺点,并分析木架建筑的两种主要结构体系的特点?

木构架建筑特点 一、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 二、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 =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 三、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 四、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 五、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 六、耐久性差。怕火,怕水。

2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并绘一典型实例的平面简图加以说明 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即四合院,此外还有三合院、廊院等形式)。在建筑群的组成观念中,“院”是一个基本的组织单位。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 虽然,强调南北中轴线、规划整齐、组织层次分明均衡对称等是中国古典建筑平面布局的主流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的平面形式都绝对如此,园林建筑以及座落在地形起伏的自然环境中的庙宇殿堂等就明显地表现为另外一种布局形式。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创造了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表现得极为理性的严整构图,另一种就是虽由人工营造但却极富自然天趣的灵活构图。

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 ① 突出内向型的布局。使用功能,安静,私密性强。精神功能上,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 ② 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建筑成了空间的界面,突出空间美。 ③ 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④ 突出"单体门"的铺垫作用。我们把以单体建筑出现的门称之为单体门,如宅门,院门等,它们不同于板门,隔扇门等装修的门,是唯一朝外的因子,与外界相连通的通道。 ⑤ 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⑥ 有利于快速施工。

3 简述唐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的主要成就 第一、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

第二、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第三、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 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

4 简述宋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的主要成就 P42~p45

l)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夜禁,打破了里坊制度;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度。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出现了材份制,建立 “以材为祖”的模式;

3)建筑群群体组合方面,注重轴线变化和空间的纵深方向变化;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室内装修已开始主要采用木装修, 家具因垂足而

而坐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相应提高,并出现了彩画;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5 简述明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成就

明代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

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闻名世界。明代建设了两大工程,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城堡体系和万里长城,以及东部沿海的防倭城堡体系,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到最高。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南北两京(南京、北京)和大规模宫殿、坛庙、陵墓和寺观的建成,如两京宫殿、十三陵、天坛、南京大报恩寺、武当山道教宫观等,都是明朝有代表性的建筑群。曲阜孔庙也在明朝中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第二,琉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第三,木构架技术在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和斗拱装饰化三个方面有所发展。南北两京(南京、北京)和大规模宫殿、坛庙、陵墓和寺观的建成,如两京宫殿、十三陵、天坛、南京大报恩寺、武当山道教宫观等,都是明朝有代表性的建筑群。

6试述明清故宫的空间处理特点

天安门、午门及太和殿是明清故宫建筑空间艺术处理上的三个高潮。

1.进入大清门首先是千步廊,经过这个狭长的空间后,出现于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强烈,形成第一处高潮。

2.进入天安门后,与端门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的空间,顿为收敛。过端门,呈现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的午门,有萧杀威猛的气氛,构成第二个高潮。 3.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又变成横向广庭,舒展开阔。经太和门进入太和广场,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

7 试述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特点及其主体建筑群圜丘和祈年殿的艺术处理特点 天坛 一、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1, 位置,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隔街相对。也是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 2, 规制,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占地共4000亩,外墙垣东西约为1725米,南北为1650。3米。内坛墙东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共有坛墙两重。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

配殿)。 3, 天坛的建筑包括,a 。圜丘组群:圜丘坛,皇穹宇(圜丘,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祈天用。圜丘坛,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皇穹宇,放先祖牌位。)b。祈年殿组群:祈祷丰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d。丹陛桥(361×29米)。e。神乐署: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牺牲所:饲养牺牲品的场所。 二、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

1,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故宫960×760。天坛1650。3×1723。2130公顷,比皇帝高,创造"天"的气氛。 2, 总体布局,轴线偏东。 3, 从建筑形象表现"天"。a。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的外围墙的圆形墙,祈年殿。b。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c。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d。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4, 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5, 运用了一系列象征的手法。 a。 数的象征。祈年殿的柱子,檐柱12根(12时辰)金柱12根(12月)同时两者又是24节气,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为28星宿。圜丘台基的直径。上,1×9丈=9丈,中3×5丈=15丈,下3×7丈=21丈,形成三层台基。圜丘的地面铺石为,9×1,9×2,9×3……9×9。9为阳数之极。 b。 几何图形的象征。内外坛墙的形式是北圆南方,体现"天圆地方"。 c。 方位象征。 建筑,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另牌位,版的位置。 d。 色彩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蓝色)反映出天不是神圣的色彩,而是理性的光彩。

三、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圜丘:位于北京天坛的轴线上,祈年殿往南。坛三层,上层径26米余,底层径55米。天为阳性,故此一切尺寸,石料件数均须阳数。圜丘四周绕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的壝(音陪pei)墙各一重,高度甚低,不过一米余;壝墙内空阔不植树,壝墙外森林茂密,用以扩大形象来表现崇天。

77祈年殿:它的形制,原是天地合祀时的大祀殿;平面正圆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外檐柱12根,内檐柱12根,象征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同时井口柱4根,象征四季,与内外檐柱和起象征二十八星宿。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底层径约90米),柱枋隔扇为朱红色,上为三重青(蓝)色琉璃瓦檐,顶尖以鎏金宝顶结束,檐下彩绘金碧辉煌;整个建筑色调纯净,造型典雅。祈年殿用台基提高,用矮墙来扩大形象,表现崇天的境界。

8 试述明清私家园林的造园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结合实例分析,谈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 功能要求上,一物质功能。二精神功能,寄情山水,欣赏诗情画意的景观,追求豪奢。 私家园林是为解决园居休闲生活而建造。一般为"宅加园"型,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面积都不大,创造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要求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

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又要富于自然意境。 基本原则和手法。 一。 把全园分为若干景区。其作用①变单一为多样,变单调为丰富,空间容量盛大。②提供一个持续的欣赏过程。③形成疏密相间的对比效果。其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其要点是①要有主次,不宜平均分配,形成对比效果。例如,在园门内通常用假山或小院落分隔,不使游人马上看到主要风景。并经过若干曲折小空间转移到主景区。这种对比手法,是一般园林普遍采用的。②各有特色③分而不死,避免迫促,散漫,零星,重复,排牙。 二。 塑造自然山水的形象

① 叠山a。模式b。山水布局(主山对着主水,主建筑)c。山与真山的关系 ② 理水a。聚分得体――小园以聚为主,大园聚分结合。b。水口――形成四通八达的感觉,造成"无尽"的假象,扩大湖面空间。c。池岸――宜低不宜高。 ③ 水生植物 三。 处理人工建筑与自然风致的矛盾。 ① 采用隔绝式,如留园,由于五峰仙馆的功能要求尺度大,破坏了整个园的尺度感,因此,利用了一系列小建筑,将五峰仙馆与水面隔绝开来。 ② 尺度处理得宜。一般用小尺度建筑,因为私家园林的地理条件――面积小,所以用小尺度建筑――小中见大。若功能要求尺度大,则须将大尺度破坏,典型手法,鸳鸯厅如图二。亦即先将大看小,再小中见大。 ③ 虚化界面――例如将墙体表现为"爬墙虎" 四。 巧妙处理园林建筑空间。 私家园林的空间追求境界,意境。 如留园。见图三。空间大小,横竖变化,光线对比,追求深远的意境,格调雅素精巧。 五。 运用扩大空间的手法。 ① 化整为零。有大有小,有主有从,隔面不断,通而不适 ② 尺度处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再小中见大,

③ 凹凸处理。 ④ 不尽尽之。<<画论>>"意不可尽,不尽尽之"。化有为无,化实为虚,如敞厅,隔而不挡,巧于因借。源流无尽。周而复始,如闭合的路。

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

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②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③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④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 ⑤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