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探

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探

来源:华佗小知识
瞭望环渤海

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探

张立生赵朝阳

摘要:随着中国区域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对环渤海地区发展旅游业所具有的优势和机遇、面临的劣势和威胁的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框架构想与对策。

大区域的结合部,内涵京津,外邻日韩,怀抱渤海,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其中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十四座城市中,包括这一区域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五座。此外,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在整个交通配置中形成了以京津地区为中心,以山东半岛为两翼,以区内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铁路干线带动整体和海滨地区的立体交通网。全区铁路网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许多著名景区多分布在交通干线上。

关键词:SWOT;区域旅游;环渤海区域旅游带

Abstract:AsthecentreofeconomyinChinashiftedtothenorth,theregionoftheBohaiRimbecomemoreandmoreimportant,whichhasbecomethethirdgrowthpoleinthedevelopmentofeconomyinChina.ByusingtheanalyticalwayofSWOT,theauthormacroscopicallyanalyzedandclarifiedthepositiveandnegativeas-pectsofthedevelopmentofregionaltouristcoopera-tionintheBohaiRim,includingstrengthsandopportu-nitiesaswellasweaknessesandthreatswhichwerebe-ingconfrontedwith.Therefore,thestructuralconcep-tionsandconcretecountermeasuresofregionaltouristcooperationwereputforward.

2.劣势分析

①区域内城市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环渤海区域内的城市旅游

业发展首位度很大,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首位城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极不均衡。强弱项存在差异,必然使得最初的合作出现不平等的平台,在地方利益驱使下,旅游协作的热情必然不高。

②市场通道不够顺畅。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非公

有制经济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环渤海地区市场观念相对落后,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阻碍了经济资源自由流动和跨地区合作,“诸侯经济”及恶性竞争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区域性交通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得不到维护。

Keywords:SWOT;regionaltourism;touristbeltswithintheregionoftheBohaiRim

环渤海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所指的是狭义上的环渤海区域,即由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部分(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河北省的部分(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山东省的部分(包括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6市)共计17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一、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SWOT分析

③区域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环渤海地区凭借丰富的

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多年来形成了传统的华东观光线路和旅游产品,占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对“回游客”市场吸引力不足。随着21世纪旅游主题多极化的发展,“体验经济”将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各类参与型的旅游产品将大有发展,旅游产品的多源性成为趋势,因此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的简单组合将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

1.优势分析

①旅游资源优势。环渤海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文化孕育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有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旅游区(点)58个。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各地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

3.机遇

①国家的扶持。“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

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发也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建议。标志着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联合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为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②经济优势。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

港口群最为密集的经济区域之一。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北方地区已经处于“龙头”的地位,外商投资较为密集,且分布着众多国家级的开发区和保税区,同时,东北亚区域合作开发开放的势头较猛。因此,该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作为经

济前沿地带的环渤海地区面临破壁互融、互动沟通的又一轮新发展。这一局面的出现为区域旅游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

③区位及交通优势。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

2010年1月SpecialZoneEconomy特区经济49

时区域旅游合作的良性运转又会进一步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的发展既包括其内部整合,又包括外部扩张。为进一步扩大旅游协作范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③奥运经济的推动。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为北京和区内

其它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奥运经济将推动环渤海地区旅游、会展、物流、建筑、商贸、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与发展。有人估计“奥运经济引擎”对经济增长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1.强化合作意识,摆脱约束

转变观念是区域旅游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为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形成多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合作,在其中必须发挥相应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入全区域旅游效益最大化的概念,打破现有的以行政区域为主导模式的区域旅游功能的分工和分割,促进旅游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在规划协调、环境保护、交通配套、扶持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软环境,消除障碍因素,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区域自由、开放、统一的大市场。

4.威胁

①行政的束缚。在高度集中的旧旅游管理下,旅游

资源被条块划分,无法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区域旅游优势得不到体现。此外,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度浪费。

2.加强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性导致了不同旅游地的差异性,而旅游者的流动正是在这种区域内差异的驱动下产生的。在联合开发的过程中,要力求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突出本地特色,避免重复开发;对类似的资源应联合营销,互助合作,总体宣传,形成规模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开发旅游产品不等于简单的产品组合,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开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力求创新,培育新型的消费热点,保持组合产品的持久生命力。

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挑战。从1980~2000年,珠江三角

洲率先崛起。近年来,随着、澳门的回归,区域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区域旅游合作也取得长足的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的16个主要城市构成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从长三角的旅游合作发展历程来看,长三角地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酝酿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联合阶段,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融合阶段。而环渤海地区虽然从1985年召开的渤海湾经济圈协作研讨会就开始了旅游合作,但现阶段旅游合作仍处在一种较浅的层面,大范围的区域合作还没有形成,更多的是次区域合作。

二、环渤海区域旅游带建设的框架构想

以北京、天津、大连和青岛为次区域中心,利用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行辽东南、京津唐、山东半岛3个次区域旅游合作。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次旅游区域:进一步加强北京天津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辐射集聚能力,同时在次区域内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随着假日消费的发展,北京各类旅游产品开发步伐加快。天津应加快发展近代人文旅游,天津提出“近代历史看天津”的旅游形象构想,并以此为原则开发突出特色的旅游产品。

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南次区域旅游带:大连作为环渤海旅游圈的中心城市之一,有条件发挥牵动作用。大力发展大连到丹东、营口、葫芦岛、秦皇岛、天津、东营、烟台、威海、青岛的客轮航运,做好“环渤海陆岛风光游”,促进环渤海地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

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次区域旅游带:山东半岛次区域旅游带包括青岛烟台滨州、东营、潍坊、威海六座城市。青岛是山东半岛和黄河中下游的窗口、主通道,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和威海的刘公岛、烟台的老海滨等可以联合开发沿海旅游黄金线路。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青岛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会进一步增强。在青岛的带动下,加强旅游的合作开发互动,形成规模优势,树立特色鲜明的海滨和文化旅游品牌。

三、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在环渤海区域旅游带建设的框架构想下,环渤海次旅游区域

3.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支持旅游企业跨市联合

在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应吸引国内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流向旅游开发领域;将现有旅游开发实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实现快速融资,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加大整合实力较弱的各地中小型旅行社的力度,按照股份制和连锁经营的方式组建大型旅游服务公司,形成有一定规模与数量,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服务集团。

参考文献:

[1]潘文达.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5,(03).

[2]陈建华.奥运概念与环渤海经济的崛起[J].特区经济,2005,(01).

[3]程恩富,蒋爱洁.加快海峡经济区的合作和发展—兼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比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08).

[4]柳振万.发挥大连中心城市作用全力推进环渤海旅游[J].北方航空,2004,(05).

作者简介:

张立生(1953年-),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建材职业技

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与教育管理。

赵朝阳(1982年-),女,湖南娄底人,河北边防总队

海警支队工作,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50特区经济SpecialZoneEconomy2010年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