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家视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分析

专家视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专家视野:

在2008年回顾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毛振明

一.‚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含义与特点 1.‚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含义

以后,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整个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和教学也在不断的创建和更新中发展起来,这种创建和变更发展有比较明显的八个长短不同的周期,这就是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的说法由来。2000年开始的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因为体育课程的名称继1922年从‚体操‛改为‚体育‛的78年后再次更名为‚体育与健康‛。

当前,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而这个进行中的课程改革必将因为于2007年正式开始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而被客观地分为两个阶段。因此,本文在这里回顾和总结的对象是从2000年至2007年的课程改革,也就是说是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前一个阶段。这就是本文使用‚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用语的含义所在。

2.‚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几个特点

特点,也就是特别之处。‚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推动确有一些明显的特别之处,本人根据切身的体会和观察总结这个阶段的改革有以下几个与以往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一样的特点:

(1)由于此次课程改革是在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和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 50年前提出的‚健康第一‛的口号再次被人们重温,并实际上成为了此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健康‛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

(2)此次课程改革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非常强力推动下展开的,为了此次课程改革,有关司局专门成立了相应的课程领导组和各个学科的课程研究组,并进行了长时间的统一思想和专门研究工作,有专门的经费支持。

(3)同各个学科一样,体育课程标准研制组采用招标的方式选出组和成员

单位,改变了传统的由体育课程专门研究单位负责体育课程设计和试验领导的惯例。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中,有许多人是第一次参加国家体育课程设计和文件制定工作的同志。

(4)此次课程改革的试验是分期、分批、分步骤进行的,专门设立‚国家课改试验区‛,并非常重视这些试验区的教改成果。国家对试验区的指导、经验交流和经验总结的力度很大。

(5)教材使用方面,开始实施全面的‚一纲多本‛做法,体育审定了6本初中教材,负责出版教材的各个出版社承担了各个学科的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教材编写组成为了培训体育教师的讲师。

(6)体育教材编成了‚全一册‛的形式,体育教材的使用面临新的课题。各个版本的都在内容、版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的内容大为加强,而运动技术传授的传统体育教材功能明显减弱。

上述这些特别之处,对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前一阶段改革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二.‚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成绩总结 1.促进了学校体育界对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深入思考

如前所述,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以‚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为明显标志的。‚健康第一‛的重提使得‚健康‛的概念超过了传统的‚体质‛、‚三基‛、‚身体素质‛,成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最核心概念。而且‚健康‛概念还从身体扩展到了心理和社会适应领域。虽然,这一标志性均很强的变化的意义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还有诸多理论问题有待继续讨论,但这个变化已经深刻地触及了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问题实质,引发众多深入的思考。‚健康‛概念强调还客观地绕开多年来的‚增强体质还是掌握技术‛的目标争论,使学校体育界相对地获得了统一的目标认识,激活了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研究,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也在‚见木又见林‛的目标范式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极大地强化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关注

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意识就是要改变‚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的现象,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的第2-4条强调了‚激发运动兴趣‛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等要求。

伴之随后更明确的‚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新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开发,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的提倡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关注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虽然其中出现的异化问题和一些错误理论也是明显的,但总体来讲,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强烈地冲击了曾经存在的不关注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思想和做法。

3.课程改革促进了以学校为中心的微观体育课程研究,出现了一些很好的体育教学内容

可以说,‚前一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主动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和指导,号召基层的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这给基层学校和第一线体育教师自主进行课程研究和课程设计给予了创新的压力和空间。事实上此时,几乎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都需要由基层学校设臵,改革实验的经验交流还需要他们对设臵的理由进行解释,这是几十年来基层的体育教师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因此,以学校为中心的微观课程研究被促动和活化了,一些新教材很快地走进了体育课堂,如定向越野、心理拓展训练、旗式橄榄球、软式网球等新兴体育项目以及珍珠球、傣式摔跤等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以学校为中心的微观课程的研究促进基层学校体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4.促进了体育教学评价的有关研究与探索

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了‚课程评价‛和‚学习评价‛等新概念,并首次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重点‛(五个‚比较强调‛和五个‚不太强调‛的说法),在课程标准中也取消了‚体育成绩评定‛的概念,虽然对这些做法有颇多争议,但这些做法给了体育教师强烈的信号: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的评价、要重视学生运用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参与体育的程度的评价,也大大促进了理论界和基层对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5.研究了新教法的意义与方法,激活了新教学方法的尝试

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极大地唤起了第一线对实践新教法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对新教法意义的研究。在体育教学实践层面上,标以‚主题教学‛、‚合作学习‛、‚探

究学习‛、‚自主学习‛‚情景教学‛等的学习方式异常活跃,‚多段化的教学过程‛、‚命名式教学设计‛比比皆是,虽然如对传授性学习和系统性教学的否定具有负面影响,但毕竟是建国以后对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最大的一次宣传和探索,其中的正面意义和研究成果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6.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了讨论,健康和体育的结合得到了加强 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是以‚体育与健康‛为改革的号召和创新点的,健康与体育的关系必然地成为了此次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和实践内容。在这样的形势下,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较之以往更加充分的讨论,出现了‚运动技术学习是健康促进不可或缺的内容和过程,体育与健康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体育为健康’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也出现了‚此次体育课程是健康与技术之争‛的错误说法,但毕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层面,体育的内容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结合,主要反映在:第一,高中的教学模块中第一次有了必修的健康教育的模块;第二,在各个版本的体育教科书中都了许多有关健康的理论知识;第三,心理健康的内容大大增加。

三.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位臵估计

那么,我们将如何整体地评价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所在的位臵呢?本文认为可以用‚本次课程改革与20年来一直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即‚时间‛的纬度来进行位臵确定;还可以用‚此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体理论的辨证程度‛,依据‚两极理论‛来估计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位臵,即用‚空间‛的纬度来进行位臵确定。本文在做了这两方面的位臵确定后得出以下两点认识:

(1)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基本上是在20年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延长线上进行的

如果我们将自上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的体育课程改革所主张的主要内容和此次课程改革前一阶段提出的基本理念相对比后可以发现: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在20年体育课程改革的延长线上进行的,换言之,它们是同一方向的,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从下表的对比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表1 80年代以来体育课程改革与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前一阶段的一致性分析

主要改革 领域 80年代以来的体育课程改革 摘自1995年版《体育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95大纲》) 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前一阶段 摘自2003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 终身体育 理念 对锻炼学生身体的强调 对学习积极性的重视 对运动技术教材 的认识 对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的重视 对体育 教学方法 的改革 《95大纲》:终身锻炼的习惯养成 《课标》:形成坚持体育的习惯、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95大纲》: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成果:《课标》:发展体能、发展柔韧、体质教育理论和课课练实践的出现) 《95大纲》: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成果:主动体育理论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95大纲》: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成果:以铅球为例的教材意义大讨论和‚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出现) 《95大纲》:教学内容宜富有趣味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成果: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和乐体育及快乐体育园地的理论实践) 《95大纲》: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能力(成果:上百种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现问题式教学实验、情景教学在小学的广泛实践) 《课标》: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使每个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乐趣 《课标》: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反应、灵敏和协调等 《课标》:十分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课标》:注重学生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体育教学 评价的 改革 《95大纲》:通过考核与评定,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果:成功体育理论的提出、‚反50米跑‛、‚8秒钟跑‛‚目标跳远‛的本土实践) 《课标》: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95大纲》:发展个性、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进取向上、能力、思维、美感、创造性等(成果: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课标》:体验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作用、改善心理状态、自信、成功、生活态度、体验喜悦、意志品质 对学生 社会性 《95大纲》: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课标》:尊重他人、关爱、合互相帮助、文明行为等(成果:男子汉教育的作、角色、道德、关系社会、了的培养 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 对地方 教材 的重视

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 《95大纲》:注意区别对待(成果:铅球教材意义讨论和‚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 《95大纲》:为因地制宜、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灵活性(成果:一纲多本教材的建设、浙江和上海和‚两结合‛等地方性教学大纲) 解资源、获取信息 《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与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课标》:为便于各地根据情况实施,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具体规定。 2.有个别课程理论被推过‚两极‛的‚中心‛,个别说法走向极端 虽然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与80年代开始的体育教学改革的一致性很强,但如果我们根据‚两极理论‛来看待此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解说和宣传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次体育课程改革中,大多数的理论有‚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些激进的课程理论和解说使得人们感到改革有否定过去改革的倾向,一些比较极端的说法使人感到部分支撑课改的理论已经被推过了理论‚辨证‛的范围,越过了两极之间的‚中间点‛,一些理论领域甚至被推倒了相当极端的位臵,见表2。

表2 在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前一阶段中被极端化了的一些理论与说法 主要改革领域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视 某些被极端化了的理论与说法举例 许多教师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摆正了自己的位臵,以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关心者、服务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某地的展示课上,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把自己称之为孩子们的‚妈妈‛,一下子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 对运动技术教材的认识 对学生体验运 改革牵涉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体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而不是以竞技运动技动乐趣的重视 术传授为宗旨,因此要改变过去教学中过于重视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的状况。 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传习式‛的教学方法比比皆是,这是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规范化的内容来进行教学。 ‚统计标准‛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过去)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犹如工厂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 里生产机器零件,都必须‚统一标准‛,任何不符合标准的都将被视为次品。(过去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教完学生该学的一切内容,学生也应该学会教师所教的所有内容,不管是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 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难道‚爬‛过(跳箱)去的学生就没有表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吗? 注:观点摘自几本体育课改著作和讲稿

四.‚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完成后依然面临的课题 1.体育课程目标和目标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

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试图将体育学科的目标及其体系进一步清晰,但这个目标还没有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中提出了240多个基本等同于目标的‚内容标准‛,其结构和内容还有待整理和精简和完善。

2.体育课程设臵的核心原理与方有待深入研究

前一段的体育课程改革虽有许多理念和著书,但依托科学研究基础的很成熟的理论创新却不是很多,一些困扰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如‚体育学力‛的解明、体育课程编排原理、体育教材分类理论、体育教材选择标准、‚体育学理‛的解明、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范式、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结构与方法等等理论研究都还没有被深刻地触及,亟待深入的研究。

3.体育教学内容依然面临克服‚杂乱扁平‛的艰巨任务

多年来,体育课教学低级重复和‚教学内容蜻蜓点水‛的现象并没有因这次课改而有大的改观,‚满堂上游戏、教学无内容‛的情况甚至还有所严重,教学内容精选不足,错误内容依然出现,如扁担南瓜、多米诺骨牌、白菜莴笋、内容不健康的旧标语、杂技、劳作、棋牌类、电子竞技等错误教学内容还出现在课改的展示课上,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充实任重道远。

4.教学方法须依据‚学理‛,‚学理‛研究亟需重视

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虽然很重视教法改革和学法的提倡,但对教法背后的‚学理‛却一直重视不足,面对‚探究学习要探究什么,探究学习的时机、难度、范式是什么?‛‚合作学习中的‘合作’是什么行为,合作成立的机制是什么?它与一般意义的一起学习、交流有什么区别?‛‚自主学习应在什么时候、时机

进行?教师的要求体现在哪里?自主和自由的区别是什么?‛等等问题还缺乏研究的意识。使得体育的学习方式还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5.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还需进一步建设

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虽然把评价的改革当作重点,有关的评价的提倡和理念也多有论述,但是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面临诸多问题,当课标实验稿取消了对体育课成绩评定的要求和指导后,如何进行实质性的体育教学评价成为新的课题,而‚成长记录袋‛等新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各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和形式还有待完善,总之,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还需在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方面更加体现效果

6.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还需实质的突破

教师和学生关系改善也一直是前一阶段体育课改的重要问题,但也出现了‚教师让学生叫自己妈妈‛等错误对待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实践,也在很多教改著作对教师是教育者、教授者缄口不语,过多地强调了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关心者、服务者、参与者、喝彩者‛等,今后,我们要谨防扭曲了教师与学生正确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追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实质性进步。

7.深入研究学生兴趣与运动特性、与国家要求的关系

对体育的兴趣也是学生的终生体育的动机和动力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学习的成功。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重视了这个问题,也大力提倡了对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视,今后,我们仍需加强学生兴趣与国家要求(对学生体育学力的基本要求)的关系、学生兴趣与各个运动特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五.‚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经验

此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前一阶段取得了成绩,也面临一些问题。这里有多方面原因,有看似偶然但必然的因素发生了作用,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分析这些问题,以为下一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1.体育课程和教学理论坚实性的因素

这里有集体的原因: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没有能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或没有成熟理论,或理论没有共识,如体育课程编排的理论和原理、体育教学目标的构造理论、体育

教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体育教材化的工作程序、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与结构、体育指导文件文本内容、层次与范式等重要理论问题都缺乏研究,有的甚至是空白。无庸讳言,体育课程和教学理论问题也有个人因素:少数学者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轻视和创造理论时的轻率加重了问题,因此周密的准备、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实验和有勇气的改正是大规模课程改革所不可缺少的,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研究永远都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2.对改革目的和目标的既定及对效果的预想

课程改革同任何改革一样,一定是‚针对特定的问题,在确认是有效的机制改变的理论假说基础上,瞄准预定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实验工作‛。但是此次前一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不是对此有充分的考虑?如这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针对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在那里?要改变哪些重要或根本的机制?如何改变?这种改变是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我们完成任务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能完成任务怎么办?谁来总结和判断成功与否?后续的工作方案有哪些?谁来制订和决定等等一系列问题确实应该被仔细思考。

3.对‚传统‛应更加尊重并深入研究

改革都必然与传统和习惯发生强烈的碰撞,也必然产生对传统的新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新的传统和行为习惯,但是,正因为如此,对传统的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就成为任何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由于国家和计划经济历史的强烈定型作用,中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却形成了它的比较坚实的传统和定式,这个传统和定式中有国家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模式,也有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模式等,这些传统中的一些东西是需要在‚与时俱进‛中加以完善的,而一些却被实践证明了其相对合理性,我们要防止‚为不一样而不一样、为改革而改革‛的思绪,始终保持对‚传统‛的充分尊重。

4.体育的群体要有理性和反思精神

体育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是改革的推动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这个体育群体的问题意识、心态和研究基础是课改的成败关键。他们的理性是修正课改不足,纠正课改方向的动力。因此在课改中,学校体育群体是感性多于理性,还是感性多于理性?是热情多于冷静,还是热情多于冷静?是从动多于思考,还是思考多

于从动?是附和多于批评,还是批评多于附和,这都决定着改革的理性程度。

5.要对体育学科特质和特性的予以充分考虑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育学科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是此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最大特点亮点。应该说,这个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得到学校体育界相当一致的赞成的。但是健康和体育是怎样的关系?健康和体育学科是怎样的关系等并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围绕健康发展与运动技术学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显得混乱,有人认为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如‚体育为健康、技术为健康‛论;有人认为是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体育与健康、体育+保健‛论;也有人认为是对立的关系,如‚技术与健康之争‛论,如果后者在课改中成为主流,就必然出现‚淡化运动技术学习‛的思想,就必然混乱体育和健康的关系,必然使得体育课程走上否定运动技术,否定体育学科本质的道路。

6.要防止盲目追求体育功能扩大化的心态

体育学科在教育中地位不高,学校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对此耿耿于怀,于是一种以追求体育功能扩大化的心态悄然而生,在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在这方面表现明显,体育扩展到健康以后,又扩展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教学目标和内容扩展到心理评定、心理调整、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甚至网络学习等多方面,而这些指向、目标和内容的科学性又缺乏研究,体育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于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随之出现了。

7.要避免上下的信息脱节和信息的不平等

虽然,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但由于培训教师的良莠不齐以及培训指导思想和培训内容的不统一,使得课改信息的遗漏、丢失、失真和异化现象时有发生,应该说,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是在自我理解中,甚至是在猜测、揣摩和疑虑中进入课改的,这种上下的信息脱节和信息的不平等现象必然会给体育课改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