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苏中地区扬州市为例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苏中地区扬州市为例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1年9月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Sep.2011 第29卷第3期 V01.29.No.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以苏中地区扬州市为例 赵金霞 225009)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乡村 旅游发展的地理分布、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乡村旅游的开发投资主体、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等方面阐述了扬州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针对发展模式中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开发投资和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产品类型模式 的雷同性等问题,提出在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时应注重社区和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注重有参与的投资 模式、重点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类型模式,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扬州;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 590.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36(2011)03—0014—05 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行新农村建 设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同 时充分尊重村民自愿、发挥村民主体、因地制宜、特 2008年底,江苏的124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总投 资超过70亿元,客房超过1万间、餐位约11.5万 个,吸纳从业人员2.8万人。近几年来,江苏省还分 步实施乡村旅游规划覆盖、产品塑造、基本设施建 色与文化结合、增强村落美化、以产业调整促进生产 发展和效益增收为基础带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而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 设、拓展市场、人才培养和科学管理等“六大T程”, 推动了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的发展。但全省乡村旅 游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苏南乡村旅游发展已相当 成熟,而苏中、苏北地区相对落后。本文以地处苏中 的扬州市为例,试图探寻适合苏中地区的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一业化,促进生产发展;能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 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生活宽裕;可以加强联 系沟通,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文明乡风;能够改善农 村生产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整洁村容;有 助于推进农村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 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扬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模式 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发 展存在自发式、自主式以及开发式j种模式 J。自 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的三种模式大致对应了乡村 旅游发展的三个时期即白发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位于苏中地区的扬州,其乡村旅游正处于自发式向 从全国来看,江苏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 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截至2008年 底,江苏省拥有近2000家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点, 年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 开发式的过渡时期。白发式是指个人或小群体在市 区周边自发形成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以游客口耳相 范点124家,数量居全国第一。据不完全统计,至 收稿日期:2011—08—09 作者简介:赵金霞(1971一),女,扬州职业大学社会发展系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SJD790040)。 ・14・ 传的方式吸引城市居民散客前来消费单个项目内 容,或吃土家菜,或垂钓,或采摘果蔬等。扬州乡村 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以自发为主,乡村旅游景点主要 由当地农民或外来投资者白发建设,但部门缺 乏规划和有力的引导(虽然已意识到要规划并 引导,但还没有一个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发展 总目标不够明确,产业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难以 发挥。开发式由大型旅游企业开发和经营管理,以 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经营管理期间有明确的主题 和系列活动,如凤凰岛生态旅游区。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分布模式 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分布来看,我国乡村旅 游发展存在着都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边远地区型 三种模式 。都市郊区型又称城郊型,主要依托庞 大的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以“农家乐”为基本形 式,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 农家乐、购农家品”等为主要内容,在都市郊区为游 客提供乡村体验和回归自然的空间,如邗江区紧邻 市区各乡镇的乡村旅游点。景区边缘型是依托著名 景区相对集中的客源市场在景区周边地区发展起来 的乡村旅游,起着丰富景区旅游活动内容、完善景区 旅游服务功能和分流旅游客流的作用,如依托瘦西 湖风景区的兴科农业科技博览园、依托龙山风景区 的烟花三月生态园等。边远地区型则是依托原始而 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 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 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特点是容易形成相对集中 且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地,旅游活动的目的性较强, 如宝应白鹿岛生态旅游区。 (三)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模式 从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及规模来看,我国乡村 旅游存在着点状发展模式、块状发展模式、串珠状发 展模式、带状发展模式、团簇状发展模式和片状发展 模式六种 。扬州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 点状发展模式、块状发展模式和团簇状发展模式三 种。点状发展模式以农家庭院自主经营的“农家 乐”为主要形式,在空间上表现为独楼、独院式的农 舍旅馆或餐饮娱乐场所,如城郊农民开办的家庭式 “农家乐”。块状发展模式依托一定面积的农场、果 园、牧场、绿地、塘堰等开办的旅游接待场所,是接待 设施和乡村景观在一定地域上的集中组合,如宝应 射阳湖荷园、高邮界首芦苇荡、仪征葫芦湾休闲山庄 等。团簇状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公司运作,整体开 发,在特定乡村空间上形成服务设施集中且具有一 定规模的乡村旅游地,如仪征枣林湾生态园内拥有 星河生态园、康大葡萄庄园、红山体育森林公园等一 批乡村旅游点。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投资主体模式 从乡村旅游开发投资经营主体来看,我国乡村 旅游存在着“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 社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 +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公司制、股份制和个体 农庄等八种模式 。扬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了 “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制以及“ +公司+农户”等投资经营模式。 “农户+农户”模式是农户带动农户,农户与农 户自由合作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如城 郊私人个体户利用自家鱼塘或农田建造的一些农家 乐项目,可供少量人员垂钓、餐饮。 “公司+农户”模式是外来投资公司开发、经营 与管理,同时吸纳当地农户参与,公司直接与农户联 系与合作。此种模式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 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 的农事活动来丰富旅游活动,如高邮界首芦苇荡“渔 家乐”景区。 公司制模式由企业公司单独投资开发并经营管 理,企业员工由其向社会招聘录用,这一模式发展进 入快、起点层次高、开发有规模,易使乡村旅游开发 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如公道九井原始山庄、方巷 临水山庄、仪征福临农业生态庄园。 “+公司+农户”模式是引导下的“公 司+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县、乡各级和 旅游主管部门按市场需求和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确 定开发地点、内容和时间,动员企业投资并发动当地 村民动手实施开发,开发过程中和旅游部门进 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如仪征枣林湾生态园。 (五)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模式 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型、乡村 休闲型、乡村度假型、餐饮品尝型、商务会议型、研修 求知型、综合型等,扬州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主要以前 四种为主。 农业观光型。该模式主要是在农业产业化发育 比较成熟的地区,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依托农业 产业化项目形成的景观,为游客提供以观光旅游为 主兼带吃、购、住等方面的服务,主要面向本地各个 层面的游客群体,客源回头率高,市场稳定。如仪征 登月湖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都小纪农业观光采 摘园等。 .15・ 乡村休闲型。该模式主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乡间 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和诱人的风味特餐,面向城市 或城镇居民,从吃、游等方面满足人们周末休闲的需 求,以提供特色餐饮、简单娱乐服务为主;主要适合 分布在具有良好交通条件的城市或城镇周边的乡 村,以小型“农家乐”为代表,以一家一户为经营主 体;该模式客源回头率较高,停留时间不长,市场稳 定。如仪征登月湖农家乐旅游线、高邮界首芦苇荡 渔家乐等。 乡村度假型。该模式依托优美的山水自然风 光,建造乡问别墅或较高档次的度假设施,主要面向 都市高收入群体,提供综合服务。如高邮临泽生态 度假村、仪征白羊山森林度假山庄等。 餐饮品尝型。乡村有丰富的食品资源,将乡村 食品资源与美食文化结合,开展以绿色、特色食品为 主的果品品尝、特色风味小吃品尝、健康保健食品品 尝、绿色生态食品品尝、特种禽畜菜肴品尝、烧烤美 食品尝等活动。如品尝邵伯龙虾、高邮双黄鸭蛋、黄 珏全鹅宴等。 二、扬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分析 (一)不同开发模式兼而有之 位于苏中地区的扬州与苏南相比,乡村旅游的 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 盲目性和无序性。一些很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地 方特色资源未能充分挖掘,缺乏对乡村资源的科学 论证、总体规划与策划。加上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 对较低,有许多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 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低 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 环境和旅游资源,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被迅速耗 损,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邗江区 是扬州市区县级发展乡村旅游比较突出的一个区, 大大小小的乡村旅游点遍地开花,一方面由扶 持开发商投资兴建的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景点如九 井原始山庄、碧水蓝天度假村、蓝天生态园、烟花三 月生态园等由于后续资金的欠缺和客源的不足而显 得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槐泗、公道、沙头等乡镇不少 农家乐项目规模较小,内容单一,带动性不强,除餐 饮、垂钓之外,缺少必要配套设施和服务,卫生状况 令人堪忧。 (二)开发投资模式单一,农民参与性不够普及 目前,扬州乡村旅游开发投资主要以“农户+农 户”和公司制两种模式为主。“农户+农户”的农家 乐大多数是由少数农民自发开发,没有的 ・16・ 扶持,呈点状散落分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档次较 低,品味不高,接待游客数量有限。公司制则是由外 来或本地投资商独资开发,这些投资商大多是 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吸引至乡村旅游开发地,乡村旅 游地开发初期起着主导协调作用,而开发后期 及经营管理基本脱离,完全按公司企业模式运 行。因而公司往往首要考虑企业短期经济效益,乡 村旅游管理人员及基层从业人员基本上通过各种招 聘渠道解决,在乡村旅游企业就业的当地农民仅占 很少一部分,这部分农民又以妇女与老人为多,从事 最基层的劳务工作如清扫、栽种等。这种明显向投 资商倾斜的利益格局对于扬州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邗江区槐泗、公道、沙头等 乡镇的农家乐项目主要是“农户+农户”的模式,九 井原始山庄、碧水蓝天度假村、烟花三月生态园等旅 游景点基本采用公司制,当地的青壮年以外出打工 为主,这两种投资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惠 及大多数的农民。 (三)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虽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等 特点,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 设及开展对外宣传促销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 保证。相对于非常成熟的历史文化旅游市场来说, 扬州乡村旅游市场总体上还不够成熟,吸引力还不 够强,投资乡村旅游的大项目还比较少。目前,扬州 乡村旅游景点许多景点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游 客的需要,特别是公共厕所、停车场、道路等设施比 较简陋;配套严重不足;住宿和餐饮等设施条件差, 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游客满意度较低,“回头客”较 少。2011年扬州市旅游部门推出“清凉之旅——乡 村游”活动,开通了四条乡村旅游专线,但结果是仪 征、宝应两条线路“一团未发”,江都、高邮两条线路 参与的游客也人数寥寥。究其原因,扬州乡村游配 套设施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等“硬伤”不可回避,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游客游玩兴趣。而外地旅游 团对住宿要求很高,一般都要求三星级酒店以上的 标准,但乡村游各景点能达到这一标准的房源太少。 (四)产品类型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基本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文化 性较强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大多为低层 次的农业观光型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民俗型等文 化内涵较深的乡村旅游产品匮乏。目前,扬州地区的 乡村旅游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农田、渔村、鱼 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农业、观光果园、休闲 垂钓园、森林公园等,而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 开发重视不够,观赏型瓜果园、蔬菜园、民俗农庄、民 护乡村旅游,使其在社区长期稳定发展。乡村旅游 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而有当地村民参与的乡村旅 俗观光村等开发较少,对诸如耕作、收割、驾船、捕鱼 等农事活动以及其他有特色的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地域特色文化 游开发经营活动是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开 发形式。村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 之中,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福利,有利于旅游资源 不够突出,产品缺少特色。另外,休闲度假型、商务会 议型等旅游产品虽有开发,但由于缺乏特色及知名 度,故未产生较大的旅游效应,客源市场匮乏。“一间 屋一亩田一个塘,就成了一个农庄”,同质化让许多景 点难以从市场中脱颖而出。扬州乡村游景点虽有休 闲农舍、休闲山庄、农业旅游点、生态旅游点等类型, 类型不同,但功能雷同,基本都是垂钓、采摘、打牌等, “产品结构单一”这是许多景点留给游客的印象,这种 同质化导致能与城区景点打包的特色景点并不多,乡 村休闲游的市场也难以打开。 三、扬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一)从地理区位的选择角度看 宜选择都市郊区型和景区边缘型发展模式,特别 应重点选择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采用都 市郊区型模式,可依托城市庞大的旅游市场发展乡村 旅游。扬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区旅游发展成效 显著,数以万计的游客是扬州郊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在 的、庞大的客源市场,是扬州乡村旅游发展有力的市 场支撑。而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有相对集中的游 客流量,景区的一次性游客范围较广,回头率高,停留 时间短,因此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也具有一定的优 势。如槐泗、酒甸、甘泉等乡镇可以以瘦西湖风景名 胜区的景观资源为依托,以为景区提供吃、住、娱等配 套功能,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服务。 (二)从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的角度看 成立代表广泛农民利益的乡村旅游协作组织, 注重社区和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因为 公司的商业色彩较重,商业化经营,容易使乡村旅游 失去自然性而被庸俗化,因此,扬州乡村旅游的管理 模式应该侧重于“自主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活动 开展于村民的生活环境中,而且村民本身就是乡村 体验旅游产品的重要因素,所以,乡村旅游要以社区 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核心。另外,在发展乡 村旅游时,如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有外界开发商 和务工人员得到乡村旅游产生的多数利益,而社区 内的农户只有得到少量的利益,甚至更多的是对他 们平时生活的负面影响,如垃圾、噪音、物价上涨等, 农户必然会对乡村旅游产生厌恶,阻碍乡村旅游的 发展。但反之,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应得利益就会维 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主体来看 应注重有参与的投资模式,如“出资与 农民出资的合股开发模式”、“主导,外来或本 地投资商与当地村民合作合股开发模式”等。乡村 旅游的供给主体是农民即当地社区村民,这既是乡 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所决定的,也是乡村旅游的显著 特点和吸引力源泉之一。然而,以农民为供给主体 的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存在许多天然缺陷,因此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单靠农村居民自己的力量 难以克服这些不利方面,也难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 问题,自然很难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 宏伟目标。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不 可缺少。地方部门必须负起责任,为农村社区 居民发展旅游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有力的扶持,促进 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四)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看 利用资源优势,扬州乡村旅游产品宜重点打造餐 饮品尝型、乡村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产品类型。 扬州乡村旅游的潜在客源市场是城镇居民,乡 村餐饮品尝型产品的开发应满足城镇居民的旅游需 求。首先,乡村菜肴应突出“口味清淡、绿色无公害、 保健、天然”的特点。吃腻了鱼肉的城里人希望品尝 到朴素的农家所提供的清淡菜肴,他们买菜都喜欢 挑拣有虫子咬过的,认为这样的菜未使用过农药。 村民自家种的菜,养的土鸡、土鸭、菜鸡的蛋,不喂添 加剂的猪肉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绿色食品,倍受游客 欢迎。因此,菜肴所选材料应该就地取材,突出“绿 色”。另外,城里人的饮食讲究保健,十分青睐五谷 杂粮,高粱米饭窝窝头、玉米糊、荞麦饼等深受游客 喜爱。乡村还有许多天然的美味——野菜、野蘑菇 等,村民把它们做成美味可口的蒸菜、菜饼、野菜羹, 这些野味成了原生态的代言词。其次,挖掘乡村的 特色餐饮产品,扬州郊外的“黄珏老鹅”家喻户晓, 江都邵伯湖的“水煮龙虾”远近驰名,宝应湖的“大 闸蟹”成为人们乡村旅游的直接目的,一种独具特色 的小吃会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另外,扬州的美食 休闲文化在长江三角洲流域的客源市场中较为具有 ・17・ 吸引力和辐射影响力,但距离发育成为成熟的美食 专题旅游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可以将扬州 旅游收入。如高邮菱塘乡、江都波斯庄,两处均 可利用民族文化、历史传说、宗教设施、传统风俗,结 合文化、波斯风情,建设具有民族的、宗教的、 域外气息的新型景点。 四、结语 美食文化与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结合起来,开发出具 有一定辐射力、影响力的集休闲度假与餐饮品尝为 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 扬州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以三把刀为代表 的传统民间技艺,为扬州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 良好的技术保障,扬州可据此大力开发沐浴保健、美 容美发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产业;仪征的丘陵风貌, 高邮、宝应、江都的湖泊湿地各具特色,具有发展乡 村休闲度假旅游的潜力。宝应射阳湖镇钱沟一黄荡 温泉和江都丁沟温泉,现在都还没有作为旅游开发。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旅游发展模式已经多样化, 针对不同条件的乡村应该选择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 苏中地区在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时应综合考虑乡 村的区位特征、经济基础、基础设施状况、景观特征和 市场定位、发展规模定位及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等因 素,力使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促进 苏中地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两处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提升扬州乡村 旅游的整体品质,而且能够适应旅游市场对于休闲 度假旅游的需求。温泉资源的开发应该充分借鉴国 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做好市场定位,打 造高品位温泉度假旅游区。 扬州民俗资源丰富,而民风习俗更容易在乡村 得到固守,因而扬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 富。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注意将这些非物质乡村 旅游资源融入到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中,深度挖掘其 [1]蒙睿,李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昆明大学 学报,2006(2):57—59. [2]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J].开发 研究,2006(23):72—74. [3]杨容来.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J].科技创业,2009(5):48—49. [4]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J].旅游学刊,2004(19):33—37. 文化内含,丰富乡村旅游区形象,并促进农业生产的 旅游化发展,提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创造 Empirical Study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Yangzhou City.the Central Jiangsu Area ZHA0 Jin—xia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implement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rural tourism,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the spatial structure,the main investors and the product types of rural tourism,etc,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Yangzhou.In view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blindness and disorder in the develop- ment,the single channel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nd the similar type of product models,it comes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elect the development models for rural tourism,such as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ommunity and village participation,focus on investment patterns of government involvement and on creating the product typ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 velopment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model;Yangzhou;new rural constuction r(责任编辑:李金宇) ・l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