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1期 2010年1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Vo1.26 No.1 January.2010 第三空间:文本与自我的跨界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边界”写作策略刍议 武 .娜 胡I5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边界”一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边 界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 其作品的基调在于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库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慢人》把边界的后殖 民主义隐喻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跨越边界的过程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 程,也是消解二元对立的过程,更是直面自身野蛮劣根的过程。 关键词:边界;库切;二元对立;他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0)0l一0045—03 米巴巴提到了用“第三空间”的概念来标示多样性文化的自 身能产性,这种思想对传统既定的民族身份是一个很大的冲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全球化的行进,无论在普适意义 上还是在哲学意义上,“边界”这个词的定义都变得越发模 糊。宏观上看,现今的世界表现为“没有边界”的全球化世 界,是纳丁・戈迪默笔下“没有边疆的土地” “ 。“边 界”这个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 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空间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 义。空间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结构主义理论都为探讨 “边界”的内涵建构了必要的理论框架,并形成了我们所谓的 击。这种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方式强调扩大想象空间,倡导多 元异质文化同存共荣的局面。由于国家与民族文化受到新 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被逐渐的更替,新的国际对话在霍 米巴巴所谓的“文化译介”中逐渐产生。正如霍米巴巴所说,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本身就属于第三空间,这个位置给“他者” 留下了足够大的发展空间。“文化多样化的过程给我们带来 了不同的新鲜内容,这种东西我们目前还无法辨认与识别, 它是意义磋商的新体现” 。霍米巴巴指出,在上世纪 “边界诗学”——这种广义的诗学主要涉及“叙事与符号系 统如何通过形式来表现地域空间的界限” “ ,其着重点在 于有关“边界”的空问诗学、构成要素及其哲学外延。当然, 一末人们发现了意义的过渡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边界地 带”,这个地带中,纵横跨越的时间与空间共同建构出了具有 多元化特征的混合意义元,它容纳过去与现在,通和内部与 外部,使包纳与排斥兼而有之地共存于一个共同体内。 很多其他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也纷纷注意到了“边界” 隐喻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方面的重要意义,尤其运用在殖 民主义范畴内时。如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德里达认为,写作本 身就是一种走向边界的行为,过去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东西其 实是极不稳定的,它能派生出诸多模糊“虚构与现实”间界限 的新的延异,“使每个既定的规则与界限都土崩瓦 解” 。“边界”、“边界跨越”、“超越边界”等问题在后 殖民主义作家库切的小说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种理论的建构必然伴随着原理论的解体,随着对已知理论 固有界限的超越与突破,“越界”的趋势则无可避免地产生 了。 伴随着人们对全球化本质与影响的关注,在文学研究与 文化研究领域内,由爱德华・索霍提出的“空间转向”问题日 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在人类游历、迁徙与流散过程 中对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组成与 重构所带来的影响问题。霍米巴巴曾指出,这种全球性的大 变动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国家与民族的界定。“定义同质民 族文化必须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同质民族文化概念本身 就包含着深刻的再定义过程” “ 。在谈到民族文化时,霍 收稿日期:2009—08—16 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边界问题,如德里达谈到的作者 作者简介:武娜(1978一),女,河南博爱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与元文本间的关系问题,库切从作者与批评家的角度不断地 2010年 对边界问题的思索:首先是生与死的边界,保罗在那次交通 丰富这一领域的内涵。他尤其关注边界和二元对立之间的 关系问题,如此在与彼在、自我与他者、肉体与灵魂、人类与 动物、此生与身后、内部与外部等问题都有所涉猎。二元对 立的边界标志着实体间截然不同的区分,而打破这种稳定的 对立结构则需要建构一种新的区分体系,毫无疑问,在这个 事故中是否已经丧生?库切所述的故事究竟发生在冥界还 是人问?伊丽莎白到底是人是鬼?接着,一连串的边界问题 会充斥读者的思维——伊丽莎白对文本与保罗的控制究竟 要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体验?创作者与创作的界限何在? 身体与义肢、独创与虚假的界限又何在?库切作为一名混杂 身份的作者,游离于各国边界左右、拒绝任何形式的规范、过 着流散不羁的生活,这样的创作经历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创 作冲击? 过程中也必然会导致矛盾与含混的产生。库切的作品有共 同的趋势,那就是总能使文本与读者间假想的边界尽可能多 地派生出多样的意义元。总的来说,库切文本的主基调在于 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下面就以库切的代表作品 《慢人》为例来分析他是如何把边界的后殖民隐喻理论运用 于小说创作中去的。 《慢人》是一部有些许自传意味的小说,书中带有强烈的 移民主题与澳洲地方风情。从南非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库切 使小说场景从以往的南非变成了澳大利亚,书中的主人公也 是反复在库切书中出现的伊丽莎白・克斯特洛。故事的背 景是静谧的澳洲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城市缓慢的生活节 奏似乎和《慢人》书名中的“慢”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慢人》 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很多评论者认为这两部分间无论在叙述 方面还是在文本划分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界限。第一部分是 一篇典型的现实主义记述,在阿德莱德市的大街上,骑单车 的男主人公保罗和一辆摩托车相撞;第二部分以元小说的形 式引入了一名叫伊丽莎白・克斯特洛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 澳大利亚女作家——这个人物也曾是库切早期小说《动物的 生命》与《伊丽莎白・克斯特洛:八堂课》的主人公。库切通 过不断建构小说与元小说间的中间地带来挑战读者对确定 性的渴望。伊丽莎自在书中以作家的身份出场,她试图以命 运缔造者的角色操纵书中的男主人公保罗・雷蒙特,使其沦 为她书写、操纵的对象。伊丽莎白这种对作者权威性的觊觎 让人想起了德里达模糊文本中事实与虚构边界的理论。 事实上,在《慢人》中,男主人公保罗・雷蒙特的姓“雷 蒙特”本身就是文本多样性的一个验证。“雷蒙特”除了在 英文中有“服装、道具”的义项外,在法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 “事实、真理”。很显然,这个名字有深刻的“边界”寓意:一 方面,人物强烈的能动意愿与其缓慢行为力(保罗在车祸中 失去了双腿)形成对比——这正如英语中“服装、道具”的隐 喻)——伊丽莎白对此深感郁闷,她曾对保罗说,“你需要自 救,我要催促你加快步伐” ¨ ;但从另一方面,保罗又从 心底里排斥伊丽莎白,不肯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这又和 法语中“事实、真理”的意象遥相呼应。在意识形态层面上, 男主人公名字的寓意是在给读者以双重启示,一方面“雷蒙 特”这个名字会激起读者对自由、选择的向往;另一方面,它 的法语含义又把读者带到文章主体本身的完整性上来。究 竟哪种才是正确的寓意?这是库切留给每个读者的疑问,或 许我们也可以把这当作库切对传统确定性挑战的一种方式 吧。 还有让读者深感困惑的地方,是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她 仿佛从天而降,没有任何引入性的情节或暗示就这么唐突无 厘头地出现在了保罗的生命中,这样的设计带给读者一系列 在一篇题为《作为一名已变老的女人》的文章中我们或 许可以找到答案,这篇文章也描写了一名叫伊丽莎白・克斯 特洛的女作家,库切通过她表述了自己的创作观。模糊不 清、举棋不定并不会使她诚惶诚恐,因她就是从混沌中走出 来的人。如果没有双重含义,小说的意义又何在呢?如果一 切清晰可见、首尾分明,毫无中间地带,人生的意义又何 在? ‘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涉及到的国家概念,虽来自南非,但 库切本人却数次被评为“澳大利亚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甚至 还与帕特里克・怀特一起被并称为两位澳籍诺贝尔奖得主, 边界的模糊性由此可见一二。我们深入地想一下,世界上恐 怕没有什么事物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更“首尾分明”的,如果是 这种情况,我们又如何找出其两面的“中间地带”、同时突显 其两面的共同特征呢?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重铸硬币—— 这样双重映像就能彻底瓦解形而上学意义上能指与所指间 二元对立的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更愿意用的词是 “和”而不是“非…即…”,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卡伦在《铁器时 代》中拒绝使用“是”或“不是”之类非此即彼的绝对词语的 原因。 保罗・雷蒙特曾是名专业摄影师,用库切的话说“保罗 永远认为照片比文本来得可靠”,因为他认为照片是“定格 的、一成不变的”,而文本“随读者的不同是可以不断重新塑 造、重新解读的” ’。但这种想法也随着他发现电脑居然 可以任意重新编辑照片而瓦解——“有一天,他发现人们竟 然可以随意把自己的头像放在那以往已经定格的历史文档 照片中” l( )。这里,保罗想要把历史定义为客观事实的想 法又一次被了——历史,原来像小说一样,也是充满模 糊性的、虚幻的、可操纵的、易更改的。 保罗在车祸后装上的那个义肢以及他患上的腿部综合 症——在他的残腿和身体分离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义肢都 还一直使他疼痛不止,在书中是个很有代表性的隐喻。这其 实代表了身体的界限,思想和文本在此都受到了强烈的考 验。身体的隐喻预示着精神与肉体、真实与虚构界限的交错 与冲突。保罗的截肢代表着他过去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一个 分界——从原来健全人的生活到残疾人的世界。保罗用“过 去与未来的前所未有的清晰切割”来形容这个心理与生理意 义上的分界。为了面对这个残缺、缓慢(和书的题目《慢人》 遥相呼应)的自己,保罗要抛却原来那个“完整”的自己与熟 第1期 武娜:第三空间:文本与自我的跨界 47 悉的生活模式。开始的时候,保罗非常抗拒义肢,认为它是 的对话问题——文中的人物到底有多大的自由?事实上,如 “超现实的、匪夷所思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又不得不接 果我们把文本本身比作身体(文体),那么它又在多大程度上 受“这个东西……这个可怕的白色条状的玩意儿要连在我 是存在的呢?换言之,在和作者分离后,文本是否像保 的屁股上,从此以后,我不管走到哪儿,无论干什么都要带着 罗一样拖着个残缺的义肢游离在作者之外?那样的话,文中 它 ——这段保罗对义肢的心理感受的描写表现了他 的人物又如何?作者努力建构的人物的“真实性效果”的局 肉体与精神的痛苦——“痛苦”是他唯一能感觉到“真 限性到底在哪里?伊丽莎白这个人物的出现可以说使这个 实”,只有“痛苦”才能重新激起他对身体的关注,这个新的 问题的尖锐性达到了顶峰——模糊了一切的既定界限,使读 体验是他以前从未有过的。其实,从故事的开始,被自己身 者与文本,主人公与作家,人物、文本与作者间的问题变得愈 体所背叛的想法就产生了。当骑着单车在路上被飞驰而过 加复杂。正如保罗怀疑“真实故事”与“虚构故事”的区别那 的汽车撞倒的那一刻,保罗就意识到“他的思想已无法控制 样,他非常希望知道自己是否“被欺骗了”。读者和保罗一 自己的身体”,他问道: 样,都渴望得到“确定性”的真实,但“确定性”的真实不断被 “这是什么?”,他不是在说,而是在喊,他的意思是“我 叙述所打破。当保罗直接问伊丽莎白“你是真实的吗?”,她 到底被怎么样了?我被放在了哪里?我将会遭遇怎样的命 回答道“和你一样真实”;当保罗问她“我是活着还是死 运?[ ]( ) 了?”,她说“可怜的被缚住的小东西,我和你一样,完全一样。 文中采用的一连串的被动语态把保罗被一种更强大的 一个老妇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匆匆而过”l5 J( 。她的 无形的力量所操纵的无助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保罗的问题 回答无一能满足保罗对确定性的渴望,反而加重了含混。保 从最初的简单句“这是什么”到后面逐渐复杂的一系列问题 罗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伊丽莎白既是作者又是人物——但读 的过渡也引发了读者对转变本身的思索。在《慢人》的文本 者不禁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同一小说?疑惑有增无减。《慢 中,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并列型的情节叙事模式,伴随着噩梦 人》诙谐地在文本之内、真假之间游移,使读者与作者、真实 般的情节安排,读者完全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又 与虚构、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边界模糊不已,不断尝试突破边 是虚构的,甚至像保罗自己说的,他怀疑是否所有这些情节 缘、拒绝局限。 都发生在冥界。保罗觉得自己像被“克隆到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与我们身边的世界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 参考文献: 是——这个世界有伊丽莎白・克斯特洛在我身边准备随时 [1]Gordimer,Nadine.The Essential Gesture,ed.Stephen 扼住我的喉咙” j( 。这种跨越生死的感觉宛如生命中一 Clingman.Cape Town:David Philip[M].1988. 个突兀的停顿,撼动了生存与死亡、灵魂与肉体问以往牢固 [2]Sehimanski,Johan,and Stephen Wolfe,“Border Poetics? 不破的边界。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romso[J].2004. Ii/[3]Bhabha,Homi K.“Halfway House:Art of Culturla Hybrid— ---i ti ization”,Art Forum Interuational[J].1997. 除了来自于身体的背叛,保罗对自己所丧失的心理自由 [4]Derrida,Jacques.“Living on:Border Lines”,in Peggy 与生活空间同样难以释怀,他难以接受以后要过一种“受限 Kamuf(ed),The Derrida Reader:Between the Blinds. 的生活”。这里,保罗丧失自由的原因不仅是由于车祸及其 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M].2000. 对身体所造成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心理与精神上的负担。库 [5]Coetzee,J.M.Slow Man.2005;rpt.London:Seeker and 切几乎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渗入了有关自由主义与决定论 Warburg[M].2005. The Third Space: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ext and Ego WU Na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In the literary field,the metaphorical force of the“border”has signiifcant implications,especilaly by means of the margins fo engagement and exchange set up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xt and reader.The works of Nobel Prize winner J.M.Coetzee always concerns about this issue and his point lies in negating authority,dissolving absolutism and coexisting with the Other.By analyzing Co— etzee’S representative work Slow Man,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his writing techniques in representing border theory in the postcolonila context.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cess of crossing the border is the process of breaking dichotomy and facing weakness of our own. Key words:Border,J.M.Coetzee,Dichotomy,Otherness 【责任编辑:郭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