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就培养新型农民问题做了探索: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要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吸引多方面的力量打造新型农民。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培养 中图分类号:f323. 6 文献标识码:b
党的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即“四化同步”。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因此,未来我国将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农业现代化主要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是根本、关键。然而,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农民绝非传统农民,而是新型农民。本文就培养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问题做一探索。 1 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决定力量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从目前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5个特
征:即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农业经营管理科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而所有的“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动、来完成。可以说,没有农民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用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还是用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武装农业,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来完成的。 可以说,农民是农业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们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1.1 我国农业现代化绝不是传统的农民所能承担的,必须要培养新型农民
关于新型农民,2007年1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一代农民。
1.1.1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的农民
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文化是新型农民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新型农民其他素质的基础。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提高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可以说,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也影响着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接受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新型农民,才能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才能掌握和运用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才能运用现代农业管理手段,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1.1.2 新型农民是懂技术的农民
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劳动经验、生产技能,在种植、养殖等有关农业生产方面有一技之长。懂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除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外,主要还取决于科技进步。而农业新技术的具体实施,农业科技的创新,包括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关键还要靠农民本身。因此,作为新型农民必须懂技术。新型农民只有具有较高科技素质,才能够推动和运用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成果的转化。可以说,农民的科技素质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其能否实现。 1.1.3 新型农民是会经营的农民
会经营主要是指农民需要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并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体来说农民要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够合理组织调配人、财、物、时间以及土地等资源,有效地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会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那些会经营、善于经营的农民,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1.4 新型农民还必须是懂法、守法的农民
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
来进行。因此新型农民要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要遵守法律;要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和维护自己的正当的权益。
总之,新型农民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及法制观念,同时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生态文明理念等,这样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否则,农业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2 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而农业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来完成。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民大多数还是传统农民,根本不具备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素质要求。
我国传统农民是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大多数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的农民。传统农民的素质状况具体如下: 2.1 文化水平低
当前我国9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3年,其中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是16个行业中最低的。据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2006年末,我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文化水平的占41.1%,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5.1%,高中文化水平的占4.1%,大专及以上的占0.2%[2]。可见,我国的农民(无论
是在家务农的农民还是外出的农民工)均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文化水平低、且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农业现代化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2.2 思想观念落后
思想观念落后,与文化水平偏低和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具有落后性和封闭性,从而了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这种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的表现,如在农村封建思想泛滥,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旧思想严重,因此农村家庭往往生两个孩子以上,很少有生一个孩子的。其结果导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并直接造成了中国人口素质低下。同时在农村封建迷信盛行,不相信科学,迷信神、佛主、上帝等。还有小农意识、小农思想等封闭、保守观念,使得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及新事物接受比较慢,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农村思想观念落后尤为严重。 2.3 科学素养差
文化水平低也直接导致科学素养差。在农村大多数农民不读书不看报,科学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匮乏,他们大多只凭着老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同时,由于农村土地的及农业的经济效益低,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在农村留守的大多是孩子和妇女及老弱病残,因此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主要是妇女及老弱病残者,农业劳动
力严重老化并且后继无人。由此导致农村从业者越来越老年化、素质偏低。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农民根本无法承担现代化的重任,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3 培养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的路径
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说明培养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不是短期能实现的,必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这里的责任是根本、关键。要在资金、、制度等方面给予支持。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增长12.8%。财政收入的增加使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资金支持提供了可能。同时从2004~2013年连续10a发出以“农业”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连续10个一号文件彰显了党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上的对于“三农”问题的支持。有党的高度重视和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打造一批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3.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培养未来的新型农民打基础 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农村、农业未来的发展,是解决中国农业继承者的问题,是为未来培养新型农民打基础。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极其薄弱,严重影响农村、农业的发展。因此,国家要下大力气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首先要继续贯彻义务教育法,搞好农村义务教育,保证所
有适龄儿童都能够上的了学、上得起学,决不能让家庭困难的孩子失学、辍学。二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远远地落后城市的基础教育。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在校舍、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多投入,保证和改善最基本的教学条件。其次是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也要多投入,要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使其安心农村教育。要鼓励、引导师范院校的学生到农村从事基础教育,并给予一定和待遇。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享有和城市一样优秀的教育资源。总之,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2 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强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这里主要是对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中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和教育。首先要重视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系统的学习和教育,不仅包括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改变过去的农民培训仅仅重视学历的获得,单纯生产技术培训等方式,从而培养真正的高素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其次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主要是由农业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等农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农业的种植、栽培、养殖、防治病虫害等进行专门技术培训指导,
并通过农业示范园、专业示范户来宣传、展示新技术,同时广泛地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推广、普及最新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来提升农民的科技的意识。还有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应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中去,比如可以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来充实农民的业余生活,在文化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使农民转变观念、提升素质。
3.3 吸引多方面的力量打造新型农民
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服务农村,并为他们下乡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培养新型农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打造农、林、畜牧等院校的定向培养机制,使他们毕业后能回到农村,为农业的现代化及培养新型农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并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有外出的农民工应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受过城市的熏陶,具有现代化的观念、理念,他们如果愿意回到家乡,更容易打造成新型农民,所以要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回去建设家乡。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11)20.
[2] 张双娜.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3.
作者简介:李毓萍,长春师范大学思政部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之矛盾问题研究”(项目偏号[2012]第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