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起因初探
作者:王显非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
王显非
(黔西南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公元625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发动者是当时仍为秦王的李世民,这场大规模的流血性政变,使初唐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清除了竞争皇位的劲敌,成功地奠定了其继承大统的基础,继而才有鼎盛繁荣的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既能抢在李元吉进一步瓜分其兵权之前,先下手为强,完好保存保留自己的实力,直接解决李建成与李元吉这两个皇位竞争者;又能彻底斩断李渊的退路,逼迫李渊立他为唯一的继承人。可见,“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其实是李世民高明的“一石二鸟”之计。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起因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019-03
古往今来,众多历史研究者对“玄武门之变”抱以浓厚的探索热情。虽然也有人对李建成的遭遇表达质疑与同情的态度,但是大多数人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行为表示理解和赞赏[1]。“玄武门之变”震撼了整个唐王朝,这场政变是典型地用鲜血换政权范例,也是众多夺嫡事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
在李渊谋划着推翻大隋王朝之时,李世民也在充分展现出其优秀的才智谋略。自李渊造反成功,成立了唐王朝之后,李世民在民间也拥有着极高的声望与拥护。正因为李世民的名望日渐高涨,引起李渊的忌惮顾虑,激发李建成与李元吉两兄弟的妒恨排挤。李渊对三子之间的态度犹豫不决,也令朝廷势力的矛盾加深,从侧面激化了李氏兄弟之间的争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合情合理的。
一、“太白经天”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李渊初登大宝,唐帝国的政治根基还未完全稳固,不说外有隋朝余党暗中滋事,单单是唐朝内部的政治机构都没有达到真正的一统,内部存在着激烈矛盾冲突,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玄武门之变”虽然是所有突出矛盾激化后的表现,但也是当时唐王朝内部矛盾最后的终结。而“太白经天”就是这场浩大政变的导火索。
古人由于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有限,自古便有“神鬼之说”,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之下,基本都存在着“君权神授”的思想意识。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曾出现过两次“太白经天”的天象,分别在六月初一与六月初三。人们对异常的天象无法做出确切的解释,便认定为天意另有所示,“玄武门之变”则发生在六月初四。李世民本身就有夺取皇位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除掉自己的兄弟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党,双方早就在暗中呈现争斗之像。在“太白经天”第一次出现之时,双方就在加紧彼此的制约。高祖皇帝李渊又曾有“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婚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的想法,尽管最终没有答应处决李世民,但也让李世民明白李渊也是想借李建成的势力制服自己,从而维持局面的平衡,或者说帮助李建成增强实力。另外,李建成在策反秦府的过程中,将李世民一党的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主要参谋人才借各种缘由驱逐,意图就在削弱李世民党羽的势力。凭突厥南下的契机,李建成把李世民执掌的兵权夺回,交与李元吉,导致双方弩张剑拔的形势进一步加剧。而李建成
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在李渊的默许之下进行的。“太白经天”第二次出现之时,具体位置正好是秦王李世民所掌握的地域范围内,虽然无法考究实际天象如何,但是这对于深信“天命所归”之说的百姓看来,绝对有利于笼络人心,也有利于李世民借由这个理由说服众人,自己夺取天下是天意安排的使命。
或许“太白经天”的出现只是巧合,但是却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是借助“太白经天”的说法,为自己积攒民心;其二,是使李世民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申辩,虽然“淫乱后宫”的罪名没有真凭实据,天象确是真实存在,而李渊动了杀机是不可否认的,李世民转移李渊的注意力,就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李世民还不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这张政治争斗之中,自己就有可能是输家[2]。为求自身安全,也为了借机除掉李建成与李元吉这两个政敌,在形势的驱使下,“玄武门之变”势在必行,并且必须一举成功。
二、李建成对李世民势力的打压是直接原因
李渊登基不久,就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将其作为自己的人重点培养。为了使李建成能够有治国的雄才伟略,李渊可以安排许多国家要务大事给李建成,还曾经下令“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此时的李世民忙于在战争中建立自己的势力,并没有在朝堂之上过于崭露头角,而是私下用各种秘密的方法招贤纳士。因此,李建成并未觉得李世民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两方的矛盾仍然是潜伏状态。
大约是在武德五年起,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并且已经处于公开的状态。于是,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开始采取一些的积极措施,对李世民的势力进行打压。
1.同意谋臣提议,开始注重培植自己的势力。李建成之所以觉得李世民的势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主要是武德五年时,全国的统一战争即将落幕。李世民在战争中立下不少军功,并且拥有自己的军事势力,也积累了不少的民望。李建成麾下谋臣魏征意识到事态发展的趋势,便与王珪一同献计,希望李建成亲自出征,一来是发展其在军营中的势力;二来也可安抚刘黑闼,亲自将河北一带平定下来,以增长其在民间的威望。
2.博取朝堂支持。李建成还借由后宫中的支持,博得“东宫慈爱”的好名声,积极争取朝堂的支持,得到斐寂、封伦等朝堂重臣的拥戴,培养长林兵。
3.积攒巩固自身势力后,逐渐削弱李世民势力。李建成曾经表示过:“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李世民在沙场征战的过程里,掌握的是帝王最为忌讳的军权,而由此逐步延伸培养出来的势力环环相扣,织成庞大的权势之网,李建成不可能在知道其有此资本之后,还任其发展。所以,李建成在自己的势力逐渐成形之后,便不遗余力地削弱李世民的势力。首当其冲的便是清除李世民身边的党羽。李建成得到李渊支持,将房玄龄、杜如晦等李世民的重要谋臣一一借故驱逐,不经允许不得私自会面;意图收买尉迟敬德,未果,则将其调离李世民身边。其次,进一步削弱李世民的军事实力,企图瓦解其在军营中的势力。遂于武德九年,李建成以突厥寇边之乱为契机,在李渊默许后,令李元吉为元帅,所用兵马皆从李世民的兵马中征调,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在洞悉李建成所为用意之后,李世民只有发动“玄武门之变”才能自我保全,他很清楚,若非先发制人,一击即中,那么他日必定会沦落到“我为鱼肉,他为刀俎”的地步[3]。
4.抱以克制的态度对待李世民。虽然说争夺权势是封建统治阶级常见的戏码,其中更不乏各种血腥残暴的事件,但是,李建成并没有效仿前人,反而在这场夺嫡之争中对李世民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李建成在削弱李世民势力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能将其彻底除掉,不过,李建成都没有应用过于极端的手段,而是尽可能地防止骨肉相残的局面发生。有史料记载,李
元吉和谋臣魏征都曾谏言,请李建成将李世民杀害以绝后患,但是李建成都没有同意。其实,如果李建成当机立断,或许最后也不会给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机会了。李建成之所以犹豫不决,历史学家们研究出几个原因:其一,李建成性情本属于敦厚,不忍看到兄弟相残的血腥局面;其二,李世民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个经世之才,如果李建成顺利登基,那么李世民可以为大唐做出不小贡献,所以不宜彻底瓦解秦王势力,也不宜将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三,李建成知晓李渊重视封建纲常礼教,同样不希望看到骨肉相残的局面,李建成对李世民手下留情,既能显示其太子气度,又能博取父皇的青睐与支持。
三、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是间接原因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夺嫡之争,其父高祖皇帝的态度是事态发展的关键。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发生转变,转折点就是东都之役。如果说东都之役之前,李渊的犹豫不决,只是为了调和二子之间的矛盾,维持相互平衡的局面的话,那么在东都之役之后,李渊就很明显地偏向李建成了。
许多史书都有记载,太原起兵真正的催动和策划核心是李世民与其谋臣,李渊本身处于被动的状态。但是,也有记载说李渊允诺李世民太子之位,而后却食言而肥。且不论这些史料是否完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但都反映出李世民确有谋略,顺理成章为其谋害李建成与李元吉兄弟、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举动做下铺垫。若不问李渊为何最后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他对自己的二子还是很器重的。在太原起兵到李渊称帝,整个过程里,李渊分配给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任务都是平均的。而后按照封建礼教传统制度“立嫡以长”,封李世民为秦王,在天下人看来都是最理所当然的安排。
可是,李世民心气极高,才华极好,本就不是个甘做臣子之人。他在东都之役之后,凭借赫赫战功更加骄傲自大起来,居功自傲,这不仅仅使李建成感受到他的威胁,也同父皇李渊之间产生了矛盾与隔阂[4]。所谓“功高震主”,即便那个主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威严受到挑衅。更何况,李世民以洛阳为核心,开办了“开文学馆”,拓展得非常迅速,这对朝堂之上的皇帝李渊来说,并不是其乐于看到的局势。曾有典籍记载,李渊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可见,李渊对李世民手握大量兵权极为不安,但是兼顾着大局也没有立即对李世民的行为动用手段制止。李渊不拿回兵权的原因,一是对皇位有所觊觎的不仅仅是李世民,李建成同样也希望强大自己的太子势力,故而用军功至伟的李世民制约李建成,以维持整个局面;二是李世民性情刚烈,绝不是甘心被压迫而不反抗的人,如果李渊采取强制性手段的话,有可能适得其反;三是全国的统一战争此时并没有完全平息,大唐仍然需要李世民作战指挥,这也应该是李渊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李渊没有对李世民采取非常手段,但是父子之间还是生出了隔阂,这从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转变便可发现:李渊利用李元吉牵制李世民,分掌军中政权;对于李建成与李元吉打压李世民的行为,李渊采取了默认和支持的态度,这意味着他对李世民当时拥有的势力已经感到威胁,故而借用的手削弱李世民的实力。
综上所述,在当时的形势之下,对李世民来说,发起“玄武门之变”是具有必要性的。他之所以能够一击即中,除了李世民自己多年来积攒的势力之外,李建成的麻痹大意和过于自信,也给了李世民反击的契机。所以,“玄武门之变”既能抢在李元吉进一步瓜分其兵权之前,先下手为强,完好保存保留自己的实力,直接解决李建成与李元吉这两个皇位竞争者;又能彻底斩断李渊的退路,逼迫李渊立他为唯一的继承人。可见,“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其实是李世民高明的“一石二鸟”之计[5]。
参考文献:
〔1〕王炎平.关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相互关系的几个问题──评玄武门之变的是非[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5-126.
〔2〕李英祥,尹春明.唐玄武门之变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0-112.
〔3〕洪海安.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玄武门之变”[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7-139.
〔4〕刘树友.再论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2-103.
〔5〕葛剑雄,周筱赟.玄武门之变推测[J].领导文萃,2010,(10):167-169.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