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与实践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与实践

来源:华佗小知识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与实践 李 阳 陈 立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叽 ∞ 细 ∞ ∞ % ∞ 叩 5 U M 孔 5 2 0 O 3 蛆 钾 弱 5 9 摘要:作为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全 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 弘 w ∞ 就业是、社会、学校的职责 学生、家庭关注的热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等宏观 因素,又有高校毕业生个体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措施具有重要 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m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O4—0093—02 7 7 7 7 7 7 7 6 O 4 5 5 6 7 O 8  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推动实现 增长率为15 ,而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为8%左右,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 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远高于同时期经济增长速 业工作。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发展 度。失业人数从2001年的34万增加到2012年的 的战略性问题,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等 7O.72万,就业率呈现下滑的趋势。面对严峻的毕业生 影响下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背景中更为 就业形势,必须积极寻找其就业难的原因,探索分析解 突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 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 分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能否顺利就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党和国家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彰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突出作用。” 决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2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必须对造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我们做 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影响就业问题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又有高校教育 内部因素和高校毕业生个体因素。 2.1社会经济因素 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增长率远高于高校毕 1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表1 2001--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及就业率统计 年份 毕、 生数(万) lk数(万) 就业率( ) 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更加严峻。2009年毕业生首次突破600万达到了611 万,2014年高达727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高于 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在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 排就业人员达2200多万,按GDP每年增长7 ~8 ,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到800万,每年就业岗位缺 口为1400万到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 余劳动,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在供求 失衡的就业市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严峻 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地区性就业矛 盾的主要原因。由于受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东部 沿海发达地区依靠其地理优势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 区经济发展落后,从而导致各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引力不均,出现了地区性的就业矛盾。 因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全局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几年间增长了几倍,如表1所 示,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年均 2.2高等教育内部因素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途 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高等教 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以及教育功能不足导致高校 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能力不强,就业面临巨大挑战。 作者简介:李阳(1975一),女,四川雅安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陈立,电子科技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 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2期(下) 93》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 地吸纳就业。“从法律、、资金、税收等方面进行重 展过程中,不少高校盲目向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 点保护和扶持,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抵御危机的环境。” 转变,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结构的失调;与此同时,设置 (2)JJu快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改革,清除体 的课程多是理论性课程,而实践课和实验课相对缺 制性障碍。伴随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而产生的二元户籍 乏。” 制度一直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性障碍,这种 其次,高校对学生就业引导不够。虽说我国大部 户籍制度严重人才的流动。应改变这种流动 分高校都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或讲座,但几乎都 性不强的二元户籍制度,实施强流动性的户籍制度,淡 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而 化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的观念,激励学生到偏远地 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制约高校毕 且教师一般由本校主管就业的工作人员担任,具有一 区、基层去就业。同时,业生就业的因素,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社会保 定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再次,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障较为健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保障制度欠 的不完善,直接了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 道。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就业人才信息网,并及 时更新就业信息,但这仅限于本校学生使用,各高校之 间缺乏一种信息共享机制。另外,单靠就业信息网这 单一途径并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必须 另辟途径,发布就业信息。 2.3毕业生个体因素 正如马克思辩证法所述那样“内因是事物发展的 根据”,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自身原因才是就业 难的直接原因。 首先,专业能力不强。一部分自制力弱的学生经 过高考后,进入大学,远离了父母的“控制”,成天沉溺 于网络游戏中,耽误了学业,导致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专业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其次,就业观念滞后。进学意味着高收入的 工作一直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所秉持的观念,认为作为 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收入水平低则感觉辜负 了父母亲戚的期望,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这类 性质的职位。另外,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 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从原来的 “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现实很多高校 毕业生高预期标准的择业观仍旧停留在一些不切实际 的旧幻想中,导致毕业生择业的高预期与用人单位实 际需求的错位现象经常发生。” 再次,缺乏目标设置和职业规划。树立目标是成 功的关键,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很难成功就业 的。很多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学后,并没有改变高中时 “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在本科学业中依旧保持“老师讲 什么我们学什么”的学习方式,缺乏对自己职业规划目 标的设置,前进道路没有方向的指引。 3解决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探讨与 实践 3.1宏观层面的探讨 (1)3v力发展市场经济,积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 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根本途 径,按照戴树根的算法,GDP每增长1 A,就业岗位就 o会增加100万个。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 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 务业更好地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更多 《94 现代商贸工业 2o15年第2期(下) 全。这种差异导致高校毕业生对东部发达地区就业, 尤其是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就业过度偏好。因 此,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清除 性障碍,促进公平、平等就业。 3.2微观层面的实践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 学者、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 许多对策及解决方案。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 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我们开展了一 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建立完善的就业育人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我们认为就业工作应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全体 在校学生,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的 大学学习始终,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还应根据学生的 成长规律而有所侧重,努力做到大众化指导和个性化 指导相结合。 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通过邀请青年教 师讲座,学长面对面等活动,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合理规 划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 习惯,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方法。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要想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内因才是关键和根本,在 学生就业工作中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 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 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为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教育。 面对低年级学生,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学 习,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举办类似于“富 通低年级科g,JiJII练计划”,让每个同学都有动手实践的 机会。 面对高年级学生,应举办各种科创项目,如高校毕 业生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科研训练项目等等,同 时还应做好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针对就业同学开设 各种实习实训项目,让每个同学提前为就业充电,为同 学们提供软硬件知识的课程讲授和具体实践操作的机 会。 (3)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 力。举办“走好求职路”系列讲座;暑期行业调研的工 作总结和分享会;简历模板的发布;学生简历的制作和 修改完善;笔试和面试技巧的培训;每周就业工作总结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 张 易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对外直接投资的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逆向技术溢出的具体途径或 机制以及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并作简要述评,最后展望今后可能的 研究方向。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4-0095-03 场空间,或是看中当地特有的资源,而更多学者认为, 对外直接投资(OFDI)作为资本在国家间流动的 国外拥有母国无法比拟的技术及人力资本。因此,更 重要手段,已成为母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增长点。 多学者开始从技术溢出的角度探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OFDI的重要性愈发明 行为。事实上,OFDI表现出了技术的溢出效应,且技 显,诸多国家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拟定各 术溢出更多地是逆向进行的,即投资母国企业在对外 进行投资时获得来自东道国的技术溢出。Nigel和 种促进本国企业走向世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呢? James将这种通过OFDI获得的技术溢出称之为逆向 从国家层面讲,企业OFD1对促进母国经济增长的影 技术溢出。由于技术溢出本身具有复杂性和难以预测 响力逐步提升;就企业自身而言,或是基于更广阔的市 性的特点,因此这种基于技术寻求型的OFDI是否真 l 引言 会,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助,并定期询问他们的就业情况。 同时,除了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 应注重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 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 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使高校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 与个人成长的优秀人才。 (4)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为 了更好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应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 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院领导、老师、 辅导员等积极联系专业对口公司,实现校企互动,提高 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5)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一是全面及时 发布就业信息。由负责就业的老师汇总每天招聘信 息,通过飞信、E—mail、QQ群、电话通知、寝室就业专 栏等方式形成立体式信息发平台,确保每位学生知悉 最新招聘信息。二是鼓励学生多元发展,提高就业质 量。学院领导、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开拓就业思路、全 面发展,鼓励学生走进行业高端企业、献身国防、服务 基层,通过入伍、投身国防单位、高校毕业生村官项目 4总结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 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就业矛盾日益突 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经济转型和 一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 了做好这一宏大工程,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 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全面做好作为学生工作者的本 职工作。同时,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 的情况下,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金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EJ].科教文 汇,2009,(23):80—81. E2]徐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因素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 国青年研究,2013,(9):100—104. E3]戴树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EJ].湘潭师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129—131. E4]余鸿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J].中国成人教育,2012, (23):39—41. 等方式,为国家、社会服务,促进就业的多样化,达到就 业行业、就业区域的合理化分布,提高就业质量。三是 [6]王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浅析[J].生产力研究。2O09, (16):106—107. 对就业缺少积极主动性的学生重点关注。尤其是针对 E73狄成杰,朱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口].经 学业存在困难学生、心理自卑和性格内向学生以及迷 济纵横,2006,(13):27-33. 恋游戏,就业不积极学生,辅导员及就业老师会找他们 [8]杨国伟,王飞.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外促进及对中国的借鉴 面谈,了解其存在的就业困难,向他们提供建议及帮 EJ].中国人口科学,2004,(4)::65—71. 作者简介:张易(199]一),男,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国际企业管理。 现代商贸工业;2o15年第2期(下)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