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奔跑追梦,年味更浓(快评)
卢涛
岁末至,新春近。
过去的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1109万人摆脱贫困,630亿件快递精准送达……我们的出行更便捷、来源。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奋斗也不曾停止。身边一个个普通的他和她,依旧坚守岗位,依旧脚踏实地,用奋斗书写幸福的年味。
奋斗,是只争朝夕,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里的忙碌,是迈在小康之路上的坚实步伐;离乡背井、风里雨里的奔忙,丝毫不减对留守家乡亲人的牵挂……辛勤的劳动者们,滴酿就了生活的甜蜜,让年味更醇香。
奋斗,是不负韶华,去守护他人的美好生活。在家人团圆的欢声笑语中,在美味年夜饭的蒸腾热气中,在璀璨动人的万家灯火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奉献令人感动,他们的付出值得点赞。神州年味飘香,离不开他们的奋斗;而他们的奋斗本身,也是最厚重的年味。
新的一年,奋斗依然会是我们最“燃”的选择。让我们继续砥砺前行,挥笔书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以奔跑的姿态,用锲而不舍的努力,一点一购物更方便、文化更丰富,巨大的成就中孕
育着更大的希望。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奋斗,是伟大成就的基础,更是美好希望的
人民网评: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
华宁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看那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看那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就能明白,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春节文化的醇厚绵长,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心灵栖居所。
让
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团圆过
年,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
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讲究和仪式,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把春节的风俗习惯都讲究一番,年味自然就出来了。
曾经一段时间,麻将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
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由此而言,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还需要学会过殷实的文化生活,学会取舍选择,懂得守望坚持。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立根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迷人文化风景,也是今人创新探索的时尚文化大餐。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从反对铺张浪费、吃喝跑送,到崇尚健康、热爱运动,从注重家风家教,到学习过节、读书过年,新风新气、新文化新程式,为春节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开枝散叶、
赢得新生。传统过年方式
是赶年集、逛庙会,现在也盛行反向春运、旅游过年。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年味变淡、春节消失,因为春节是生活的哲学,而生活之树常新。
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全家团圆,共度节日良辰。过年的魅力不仅在于舌尖或放假,更在于亲人的深情相拥、朋友的互道祝福,更在于触摸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价值,在安心顺心开心中拉近亲情爱情友情,
在忆苦思甜、继往开来中凝聚奋
斗再出发的力量。纵然社会变迁、时代变化、文化变革,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永远是中国人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春晚,老汤如何“煲”出新味
曾鼐
作为一档飘香了37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已经成为中国除夕夜里的特色文化符号,春晚的舞台上储存了国人无数的集体回忆,可能,带来了春晚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惊喜等。
春晚自诞生起便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983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春
20世纪
晚应运而生。尽管当时舞台小、节目单一,但却激发了中国电视直播的无限魅力,为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新的生机。此后,春晚随社会发展而与时同行。90年代起,看电视成为中国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也进一步贴近观众,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新千年后,春晚通过丰富视觉体验、加强互动性,进一步拓展了节目内涵和仪式感。新时代以来,春晚则愈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魅力,
一系列民族歌舞的创新改编等,让传统
文化“活”了起来,更加注重表达时代关切和人文情怀。在这每年一度的大联欢
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心里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媒介技术变革发展,融媒体传播趋势则为春晚带来了更多新
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舞美效果的诸多
中,喜气祥和的人情味,契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春晚早已成为中国“家和万事兴”文化情结的有效载体。
2004年,央视提出“开门办春晚”的口号,后又改为“拆门办春晚”,强调春晚要贴近基层、广听群众意见,吸收各地优秀节目和人才。随后,越来越多的草根明星、民间艺人登上春晚舞台,春晚舞台上高雅艺术与大众娱乐的内容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极大丰富了节目形态,同时促进了文化繁荣。迄今为止,春晚舞台打造了诸多传播中华文化精粹、
弘扬正气的经典作品,承担起了时代守望
者的重要角色。自1984年起,春晚舞台唱响了《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经典旋律。多年来,春晚不局限特定行业和人群,突出中国多民族特色,表现群体愈发多元。2015年春晚舞台上由聋哑演员打造的《千手观音》,时至今日魅力犹存;2017年语言类节目《天山情》由少数民族演员挑大梁,讲述了汉族和维吾尔族同胞间的故事,传为美谈。显而易见,多元文化让春晚具有平和大度之气,丰富了中国年的多姿多彩。即将到来的
2020年鼠年春晚,同样值得期待。
2020年春晚舞台;其次在
首先是在艺术上将有很大的突破,大量的新人将登上视觉体验。
春晚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介产物,最初基于电视传播,又围绕媒介技术变革而不断发展。对于影像内容而言,新技术的应用,丰富并重塑着视听体验,为春晚视觉形态带来极大改观。上世纪
90年代起,LED大屏幕亮相春晚,并逐步演变
成了精彩舞美艺术的一部分。2012年龙年春晚,全息LED屏被大规模使用,舞台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为春晚节目本身增色不少。此后,伴随视频技术、全息投影等发展,舞美效果不断带给观众诸多惊喜。如2018年宣传片《大美黔东南》采用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2019年,春晚首次实现在
4K
超高清频道直播,通过5G信号对4K信号进行传输、制作,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随着新媒体发展,春晚也“跑步”进入融媒体时代,春晚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电视屏幕,而是实现了移动客户端、互联网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多端口、步播出,这一跨越式改变不仅能让观众在多元平台收看春晚,
互动、评论等,极大提升观众收看体验。在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后,春晚在新的广电巨擘下,具有了更强的集群优势,通过平台联动、规模化运作,将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所用,春晚品牌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回家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春晚曾让多少游子通过屏幕一解思乡之苦,过30多年的发展,春晚已不仅仅是寄托乡愁的文艺节目,而是演化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既凝聚着全球华人的情感共识,意识的构建,增加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感。
也助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中国大量留学生、侨胞旅
经同
而且还能实时参与
技术上也值得期待,5G+4K+8K+AR技术和裸眼3D技术将为观众带去丰富多彩的
居他乡者而言,春晚既是一种文化守护,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并起着重要的民族凝聚作用。作为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亚洲多国的法定节日,春节期间送红包、穿红衣、过春节也渐成时尚,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一场国家级的文化盛宴,春晚肩负起了新时代的传播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以大格局、大情怀展示着家国大爱。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春晚也引发着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全球影响力也在传播中得到了彰显和提升。因此,无论是之于国内还是国际,春晚的文化力量均不可小觑。
(作者:曾鼐,系中国新闻社韩国分社首席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北青报:过年方式在变
新年俗赢在“走心”
杨国英
这是一个年味“在线”的时代。从最早的网络红包,到今年热度高涨的网上年货节,网络对传统文化日渐深入的影响,在春节场景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少人感慨,一些“硬核”的传统年俗正在淡出,比如祭灶王、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等,而与此同时,旅游过年、进城过年这些时尚、轻快的过年方式,正在成为反映美好生活的新年俗。
在过年方式的变化中,网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满足了社会对轻快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新年俗的内核仍然是传统文化,新年俗的吸引力,仍然体现在围绕传统文化营造出来的玩乐性、话题性、仪式感、参与感,这些可称之为“新年味”。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各大互联网平台公布的红包总金额超过百亿元,付宝“集五福”上线两天,就有
其中支
3亿人参与。“集五福”事实上超越了“红包大
战”的规模之争:从“富强福号”火箭这样的国之重器,到杭州的五福公交,从市民为公益捐敬业福,到亿万网友加入“扫福”,如此现象级活动足以表明,由于在文化传承中日渐凸显的开放性和影响力,“集五福”已成为新民俗的大
年味“在线”时代,过年方式在变,而新年俗仍然赢在“走心”——用一套创新的工具和思维,为年俗文化和春节流量“量体裁衣”。传统年俗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这其中,的,这也是“集五福”能够成为新民俗
“福”字不仅直观,而且是内涵性IP的前提。
IP。
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传统年俗文化的传承并不容易。而围绕年俗文化“祈福”的内核,“集五福”开枝散叶的一整套玩法,不仅延伸了年俗文化应有的玩乐性、话题性、仪式感、参与感,而且让年俗文化充满了时代感,同时具有持续创新、为传统年俗文化注入新内涵的空间。一,正是传统文化延续中最大的难题。
传统文化元素日益受追捧,是近些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比如在
90后、
00后群体的“汉服热”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明显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类似的现象,已经预示了用时代语言重新演绎传统文化的潜力。同样,“集五福”在90后、00后中的火爆,也表明被重新演绎的年俗文化,让年轻人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与体认。
而一直以来,传承与创新的兼容和统
对传统年俗得当的重新演绎,让“集五福”等新年俗超越群体、超越地域、进入各行各业,并且还在产生持续的内涵重构,成为互联网科技让年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典范和例证。今年,富强福与“国之重器”相连,全家福和国家倡导的家风建设相承,蚂蚁森林可以“浇水”得福……“五福”内涵的日渐丰富和各种变化,体现了新经济下年轻人对年俗文化的理解与创新,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网络对年俗文化的影响,必然会在变化中深入、在深入中迭代。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新年俗是“走心”的,只有抓住年俗文化中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核,给与科技和时代内涵的赋能,才能完成新年俗、新民俗的再造。
在和谐中呈递文明的名片——新春之际话新风
张
因就会得以赓续
一场美好的旅行,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严于律己的自觉,推己及人的胸怀
当14亿人的每一分子都能成为文明新风的主体,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春节临近,有人回故乡,有人去远方,如今,
“在路上”成为不少人过年的
常态。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出游人次预计达4.5亿。“反向春运”“组团出游”,不断“解锁”的团聚新方式,成为春节里一道美丽风景。
无论是到乡村寻找地道“年味”,还是凑热闹打卡“网红景点”,无论是踏上行程探亲访友,还是到异国他乡享受悠闲假期,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年节记忆,各种鲜活美好的“新年俗”,成为人们在“吃好喝好”之后追求的另一种过节仪式感。“有家的地方就是年,有家人的地方就有团圆”,无论是一家人围炉夜话、诉说衷肠,享受天伦之乐、生活之美,还是打点行囊、踏上旅途,收获异乡风情、崭新美景,只要心在一起、家人在一起,春节的情感内涵就不会变,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得以赓续。
不过,当我们在感受着传统节日的喜庆,憧憬着假期出游的愉悦,收拾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时,千万别忘了把文明也装入行囊。如今,
“出门过大年”的人越
来越多,人流聚集,资源,风俗殊异,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行为失范、文明失位,再美的风景也将黯然失色。一场美好的旅行,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严于律己的自觉,推己及人的胸怀。博物馆里,父母时时提醒孩子不要吵闹;高铁行程中,医护人员及时救治生病乘客……这些动人的瞬间,
是流动的文
明线,是最美的风景线,让我们无论身在哪里,都能体味到和谐美丽的中国年。
文化和民风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据测算,今年春节期间,将有超过700万人次出境旅游,同时也会有大量境外游客畅游神州,
这一规模庞大的双向流动,是
凡
心在一起、家人在一起,春节的情感内涵就不会变,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基
这也是新年俗
世界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直接途径。每一个行走在外的中国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都是中国文化和国民品格的生动载体。能否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其实就取决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近些年来,中国游客文明素质的提升,成为众多国外游客接待机构的共同观感。
有人说,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
14亿人的文明社会,需要
14亿人的共同浇灌。当我们不只在意自己的方便,也考虑他人的感受,“占座”“霸座”“车闹”的行为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不放纵自己任性逾矩,对自然、文物多一点敬畏,“刻字留名”、攀爬踩踏的破坏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能有更多文明的学习与实践,类似于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祈福这样误解就会更少一点。当
“无知者无畏”的行
为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的冲突、
14亿人的每一分子都能成为文明新风的主体,整个社会
的文明素养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紫气迎春早,文明气象新。过年是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也是新面貌新景象的展现。在其乐融融的气氛里,在处处涌动的暖意中,在四处铺展的新景里,让文明举止伴随新春的脚步,在和谐中呈递文明的名片,将心中的善意和道德感化为行动的力量,我们就能在不断向前的行走中,遇见人间最美最暖的风景。
在团圆中传承优良家风(评论员观察)
——新春之际话新风
李
于新时代的春节文化坐标
春节的价值内核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活幸福的热切向往
春节期间是考验廉洁风气的重要节点,也是正家风、正家教的宝贵节点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愫。新春期间,万家团圆、共享天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因子,也创造出弘扬优良家风、开展家庭教育的绝佳契机。
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到长幼有序、敬老孝亲,从年夜饭“节俭为先”到节日期间与人为善,春节集中体现着家风文化。不论地域归于何处,事亲尽孝、敬老慈幼、祈福纳祥、团圆和睦等好家风是共同追求;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爱国保家、勤俭节约、积德行善、诚实守信等好品质也一脉相承。全家团聚的时刻,共同忆苦思甜,共同亲近传统,示范孩子如何尊敬长辈、礼待他人,教导后辈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每一次对家风的精心书写,最终都会汇入人生的字典,成为受用一生的财富。个人需要在家风中来寻找情感归属,
家庭需要通过家
风来增进幸福和睦,春节里的家风家教,成为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营养剂。
家庭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仅仅视为“吃、玩、睡、买、游”,那么无疑就冲淡了节日的意
对生
斌
在传承弘扬好文化、好风气中建构属
重新认识和整合家风家教等文化资源,
义。近年来,从到地方,许多移风易俗的举措,引导人们回归重家庭、重家风的节日传统。让春节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关键就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家风家教等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好文化、好风气中建构属于新时代的春节文化坐标。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娱乐单一到文化多元,春节是常新的,家风建设也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节日期间亲子同阅读,传承了“耕读传家”的好家风;全家出游体验异乡文化,创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好家风;散步运动强身健体,开拓出“健康过新年”的新家风……过节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浓郁年味必定通过一定形式来表达,向往。
家风正则党风正,家风纯则政风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党的以来,家风建设被摆在廉政建设重要位置,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夯实了廉政之基,为全社会的家风建设做好表率。春节期间是考验廉洁风气的重要节点,
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也是正家风、正家教的宝贵节点。领导干
部当好清廉家风的引领者、践行者,应当“激浊”,立好规矩,管好自己,约束家人,不给不良风气以可乘之机;也要“扬清”,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前辈的红色家风,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团圆中正家风、重家教、树美德,凝聚起春节的文化吸引力,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追求。传承好、发展好家风这个“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永远记住“回家的路”,不断增进文化自信的力量,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感受春节文化魅力(人民论坛)
李浩燃
时间滴答滴答,见证四季变换,催人珍惜美好年华。
在中国人心目中,过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出发,以春节为标志的新春佳节,可谓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这不仅仅意味着丰收的喜悦、团聚的温馨,也承载着朴素的心愿、平凡的希冀。欢喜中国年,人们等待的是“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的除旧布新,宣示的是“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的昂扬自信,激荡的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精神气象。
有人说,“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春节之所以是立体的、可感的,绝非只是因为节日的时间延展得相对较长,本上讲,还在于新春的文化意蕴富含魅力、润泽人心。
从根各级《礼
家风传承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春节的价
对生活幸福的热切
值内核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
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扬;文化的魅力,既表现在绚丽多姿的形式,更体现为感染心灵的内核。就过年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欢度新春的方式变得愈加文明、现代,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节日的渴盼和对亲情的珍视。譬如,高铁成网、运营里程达3.5万公里,春运的道路更加宽广、回家的旅程少了艰辛,不会减损见面的激动、团圆的可贵;一些地方对燃放烟花爆竹逐步由限到禁,城市安静下来、空气清新起来,反倒有助于来一场阔别已久的促膝长谈。
如今,网购年货越来越
普遍,酒店年夜饭“一席难求”,带上一家人“说走就走”出国游成为新时尚……中国人的春节文化,一直都在继承传统中不断迸发现代表达。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年味多元纷呈、五彩缤纷;对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来说,年味拥有个性化的印记。体悟过年的味道,品味春节文化,既有宏大叙事的共同记忆,更是具体而微的独特体验。独龙族的年节“卡雀哇”,村民们祭祀山神、抛碗卜卦、共吃年饭、唱歌跳舞——年味,是脱贫致富的幸福滋味。春运反向客流逐年增长,
“反向春运”首次被写入春运
工作指导意见,一句“亲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感动无数人——年味,是千里相会的团圆喜悦。放下一年的辛劳和疲惫,围炉夜话,亲情温馨,祈愿新的一年生活精彩、人生出彩——年味,是满载祝福的期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年味一年胜似一年,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此心安处是吾乡”。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只要能团圆,一切奔波劳碌都不是负担。不停留于对往昔的回味,悉心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我们坚定的是文化自信,收获的则是更加暖心的中国年。
愈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