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 1. 下列生活情景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石蜡熔化 C. 滴水成冰 D. 铁器生锈
2.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验满
B.
熄灭酒精灯
C.
使劲塞紧橡皮塞
D.
收集二氧化碳
3. 下列物质中,属于无机物的是( )
A. 淀粉 B. 甲烷 C. 碳酸钙 D. 聚乙烯
4. 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一个原子,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 N2
B. O C. Cu D. CO2
5. 2017年4 月,科学家在深海海底发现了大量未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必需的元素--碲,碲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碲原子的质子数为52 B. 碲是金属元素 C. 碲原子的中子数为52
D. 碲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6. “神舟七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该过程中NiFe2O4是( )
A. 生成物 B. 反应物 C. 催化剂 D. 氧化剂
7. 纳米材料在军事上有广泛用途,美用飞机F−117的表面就涂有隐身材料--纳米氧化铝等.氧
化铝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AlO B. AL2O3
C. Al2O3 D. Al3O2
8. 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 生石灰 B. 石灰石 C. 纯碱 D. 烧碱
9. 下列概念的理解或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概念 置换反应 单质 氧化物 离子 解释或说法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A. A B. B C. C D. D
10.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B.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能够转变成一氧化碳
C.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而窒息死亡 D.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11. 下列试剂中,不能证明食醋显酸性的是( )
A. 石蕊试液 B. 酚酞试液 C. 铁粉 D. 石灰石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鞋底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B. 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乳化现象
C. 吸盘式挂衣钩能吸在平整的木板或玻璃板上,是因为它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D. 铵态氮肥不可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用以免降低肥效
13. 下列关于氨气(NH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氨气是由氮、氢两种元素构成的 B. 氨气是由氨气分子构成的
C. 氨气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
D. 一个氨气分子是由一个氮元素和三个氢元素组成的
14.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 )
A. 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 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 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15. 用“
”表示A原子,“
”表示B原子,下列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16. 对碳酸氢铵的认识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取用少量碳酸氢铵放在蒸发皿中加热,固体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 B. 加热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C. 施用碳酸氢铵后应立即用土掩埋,防止暴晒 D. 为防止碳酸氢铵受潮,应放在阳光下保存
17. 图象不能正确反应其变化过程的是( )
A.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
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
比较氯酸钾中有无二氧化锰的反应情况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18. 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是( )
A. 食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的糕点 B. 食用地沟油烹制的菜肴 C. 将霉变的食物经过处理后再食用 D. 食用浸泡过的海产品
19. 硅藻土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等和有机质.硅藻土是( )
A. 氧化物 B. 单质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0.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是( )
A. 要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
控制在t1℃
B. t2℃时,30g 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是37.5%
C. 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 t1℃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21. 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戴口罩,测体温,少聚集,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新型冠状病毒
对紫外线、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84消毒液、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可对电梯、公共扶手及电梯按钮等高频次接触部分进行重点清洁和定期消毒。
(1)在衣物上喷洒75%乙醇消毒会闻到一股略带刺激的特殊香味。从分子角度解释“香味扑鼻”的原因是______。
(2)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一般通过氯气(Cl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制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过氧乙酸消毒剂的主要成分是过氧乙酸,其化学式为CH3COOH,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2. 用化学符号表示.
(1)沼气的主要成分:______
(2)粗盐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镁中的阳离子符号:______ (3)一种属于铵盐的化学肥料______.
23. “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鱼类可以在水中呼吸,是因为水中溶有______. (2)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______.
(3)电解一定量的水,当其中一个电极产生5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______. 24. 燃气灶是家庭生活必备的用品之一,如图是一款燃气灶的示意图:
(1)图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填序号,写一种即可)。
(2)某燃气灶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写出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充满氮气,原因是______。 (4)人类正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请你写出一种新能源:_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5. 【组成测定】在一定条件下,向ZnSO4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
低温干燥得到纯净滤渣aZnCO3⋅bZn(OH)2⋅cH2O.为了确定aZnCO3⋅bZn(OH)2⋅cH2O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假设每步反应、吸收均完全。碱石灰为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 aZnCO3⋅bZn(OH)2⋅cH2O受热分解生成ZnO、H2O、CO2三种产物, 其中ZnCO3
△
−
ZnO+CO2↑;Zn(OH)2
△
−
ZnO+H2O。
现称取35.9gaZnCO3⋅bZn(OH)2⋅cH2O在B装置中进行煅烧,将完全煅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装置C和装置D,它们分别增重7.2g和4.4g。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
(2)若没有E装置,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根据上述数据,化学式aZnCO3⋅bZn(OH)2⋅cH2O中的a:b:c=______。 【反思与拓展】
滤渣成分因温度等不同导致a、b、c会有差异,假设B化学式为ZnCO3⋅2Zn(OH)2⋅H2O,向该B中加入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6. 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实验小组从护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
A.水样呈黄色,有异味 B.水样浑浊,有固体小颗粒。 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
(1)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固体小颗粒,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______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通入氯气杀菌消毒,得到自来水,发生的反应如下:Cl2+H2O=HCl+HClO(次氯酸)。请判断,其中的次氯酸属于______。(填混合物或化合物)
(3)将自来水蒸馏得到纯净水,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水分子不断运动 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 C.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4)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的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填序号)。 A.刷牙时不间断放水 B.学校洗手间漏水与我无关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用家里的淘米水淋花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7.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变质程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g。
(2)求变质后的固体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坐标图(图2)中画出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滴加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表明横纵坐标的相应数值)。
(4)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指已变质的氢氧化钠占变质前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因此氢氧化钠应______保存。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石蜡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滴水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铁器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A、氧气验满时,要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故A错误; B、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B正确;
C、塞紧橡皮塞时要轻轻地旋转塞入试管口,而不能使劲塞紧橡皮塞,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集气瓶口应向上,故D错误。 故选:B。
A、氧气验满时,要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 B、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C、塞紧橡皮塞时要轻轻地旋转塞入试管口;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此题较易出错,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是化学中考的必考点.
3.答案:C
解析:解:淀粉、甲烷、聚乙烯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碳酸钙中虽然也含有碳元素,但是其性质同无机物相似,常归到无机物类;
故选:C。
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把它归入无机物。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有机物的概念尤其是要注意有的物质虽然含有碳但仍然属于无机物。
4.答案:C
解析: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该符号是氮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O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Cu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铜元素,表示一个铜原子,还能表示铜这一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D.该符号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三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一种单质,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碲原子的质子数为52,该选项说法正确; B、碲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碲原子的中子数不是5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碲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要注意理解。
6.答案:C
解析:解: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发生了化学变化,NiFe2O4改变了化学反应的速率,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所以该过程中NiFe2O4是催化剂, 故选:C。
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对反应的生成物及生成物的量都没有影响。
7.答案:C
解析:解: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3,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价原则,氧化铝的化学式是Al2O3。 故选:C。
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步骤:归类→定序→标价→交叉→约简,进行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是最基础的知识.
8.答案:C
解析: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是由钙、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正确.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盐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所以置换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改变,故正确;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如氧气与臭氧的混合物
中只含一种元素,故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故错误;
D.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质子,故错误。 故选:A。
A.根据置换反应的概念和特点来分析; B.根据单质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离子的概念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置换反应、单质、氧化物、离子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不会大量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是它比氧气更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载氧的能力,使人体因缺氧而窒息死,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碳的单质以及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酸具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包括:一是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二是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三是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四是能与碳酸盐(如纯碱等)反应,五能与碱反应。醋酸是一种酸,具有酸的性质。酚酞试液证明溶液不显碱性,但是无法得出酸性或者中性的结论。
故选:B。
理解酸的化学性质及酸具有共同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主要考查了酸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解:A、鞋底刻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正确;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乳化现象,故正确;
C、吸盘式挂衣钩能吸在平整的木板或玻璃板上,是因为吸盘内部接近真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吸盘牢牢的吸在木板上或玻璃板上,故错误;
D、铵态氮肥不可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用以免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正确; 故选:C。
A、鞋底刻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C、吸盘式挂衣钩能吸在平整的木板或玻璃板上,是因为吸盘内部接近真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吸盘牢牢的吸在木板上或玻璃板上;
D、态氮肥不可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用以免生成氨气.
此题难度不大,掌握增大摩擦力的方法、乳化作用以及铵态氮肥的性质等即可顺利解答.
13.答案:B
解析:解:A、氨气是由氮、氢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不是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气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个氨气分子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A、从化学式上看出,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此项说法正确。
B、CO2与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碱溶液反应,但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但能溶于水生成碳酸,故此项说法正确。
C、CO2与CO的性质决定它们有这些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故此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因为CO2与CO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又决定它们有不同的用途以及造成的危害.
本题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物质的构成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避免其造成的危害.
15.答案:D
解析:解:A中的物质是由两种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 B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分子,属于单质; C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分子,属于单质; D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分子,属于化合物。 故选:D。
由一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分子属于单质,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分子属于化合物.
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分子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原子组成,又要判断分子构成.
16.答案:D
解析:解:A、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氨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因此固体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故说法正确;
B、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氨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故说法正确; C、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施用碳酸氢铵后应立即用土掩埋,以防止暴晒而降低肥效,故说法正确;
D、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碳酸氢铵不应在阳光下保存,故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难度较小,掌握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即可解答,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17.答案:C
解析: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图象正确。
B、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故选项图象正确。
C、用等质量氯酸钾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都需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才能分解,故选项图象错误。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碱性,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故选项图象正确。 故选:C。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8.答案:A
解析:解: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食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的糕点不会损害人体健康,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B.地沟油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等,食用地沟油烹制的菜肴会损害人体健康,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C.霉变食物中富含性质稳定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会危害人体健康,将霉变的食物经过处理后也不能食用,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是甲醛的水溶液,甲醛会破坏人体蛋白质结构,危害人体健康,所以食用浸泡过的海产品会损害人体健康,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A。
A.根据小苏打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B.根据地沟油中含有有害物质来分析; C.根据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来分析; D.根据有毒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19.答案:D
解析:解:硅藻土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等和有机质,因此硅藻土属于混合物。 故选:D。
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分析.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20.答案:AB
解析:解:A、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丙两种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不相等,要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必须在某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所以在t1℃时,不会得到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故A错误;
B、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40克,小于60克,所以此时30g 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固体不会全部溶解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会是37.5%,故B错误;
C、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陡,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C正确;
D、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温后,丙会析出固体,丙物质在t2℃时应该是t2℃的溶质质量,甲物质、乙物质升温后,不会析出固体,所以在t2℃时应该是t1℃时的溶质质量,通过各温度时的溶质质量比较,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故D正确。 故选:AB。
A、根据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B、根据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C、根据溶解度曲线中甲物质曲线的陡缓程度进行分析; D、根据t1℃、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然后结合选项中所给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21.答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 Cl2+2NaOH=NaCl+NaClO+H2O 1:8
解析:解:(1)闻到一股略带刺激的特殊香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香味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
(2)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3)过氧乙酸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2)=1:8;
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1;Cl2+2NaOH=NaCl+NaClO+H2O;(3)1:8。 (1)根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特征分析回答;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化合价,根据题意,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3)根据元素的质量比=(C的相对原子质量×C的原子个数):(H的相对原子质量×H的原子个数),计算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22.答案:CH4;Mg2+;NH4Cl(合理即可)
解析:解:(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2)氯化镁中的阳离子是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
(3)氯化铵是一种属于铵盐的化学肥料,其化学式为:NH4Cl(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CH4;(2)Mg2+;(3)NH4Cl(合理即可). (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2)氯化镁中的阳离子是镁离子,写出其离子符号即可. (3)氯化铵是一种属于铵盐的化学肥料.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23.答案:氧气(或O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5mL或10mL
解析:解:(1)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鱼类可以在水中呼吸,是因为水中溶有氧气; (2)由于温度升高,分子获得的能量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所以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冷水中快; (3)由于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如果5mL气体是氧气,则氢气为10mL,如果5mL气体是氢气,则氧气为2.5mL.
故答案为:(1)氧气(或O2);(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3)2.5mL或10mL.
(1)根据呼吸需要的气体考虑;(2)根据分子的特点和性质考虑;(3)根据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考虑.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呼吸需要氧气,知道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了解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24.答案:②③ 甲烷 CH4+2O2
时发生爆炸 太阳能
点燃
−
防止天然气混有空气点燃CO2+2H2O 排尽管道内的空气,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与合金,解析:解:所以铸铁炉架、不锈钢面板属于金属材料;故填:②③;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甲烷;CH4+2O2
点燃
−
CO2+2H2O;
(3)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混合时点燃有可能会发生爆炸,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必须在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排净管道内的空气防止爆炸的发生。故填: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天然气混有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4)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氢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故填:太阳能。
(1)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燃气的成分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燃气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常见的新能源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防止爆炸的措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ZnCO3⋅2Zn(OH)2⋅H2O+6HCl=3ZnCl2+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偏大;25.答案:
6H2O+CO2↑
解析:解:(1)装置A中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和H2O。 故填: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若没有E装置,D中的碱石灰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使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 故填:偏大。
(3)装置C增加的量为水的质量,装置D增加的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反应生成7.2 g水和4.4 g二氧化碳;
aZnCO3⋅bZn(OH)2⋅cH2O受热分解生成ZnO、H2O、CO2,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生成氧化锌的总质量为:35.9g−7.2g−4.4g=24.3g; 设碳酸锌分解生成氧化锌的质量为x, ZnCO3
△
−
ZnO+CO2↑,
81 44 x 4.4g
81x
=
44
4.4g
,
x=8.1g,
则由氢氧化锌分解生成氧化锌的质量为:24.3g−8.1g=16.2g, 设氢氧化锌分解生成水的质量为y,氢氧化锌质量为z, Zn(OH)2
△
−
ZnO+H2O,
99 81 18 z 16.2g y
99z
=
8116.2g
=
18y
,
y=3.6g,z=19.8g,
碳酸锌质量为:35.9g−19.8g−3.6g=12.5g, 根据题意有:125:12.5g
19.8g99
:18=a:b:c,
3.6g
a:b:c=1:2:2, 故填:1:2:2。
【反思与拓展】
ZnCO3⋅2Zn(OH)2⋅H2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3⋅2Zn(OH)2⋅H2O+6HCl=3ZnCl2+6H2O+CO2↑。
故填:ZnCO3⋅2Zn(OH)2⋅H2O+6HCl=3ZnCl2+6H2O+CO2↑。 碱石灰中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能够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加热条件下,碳酸锌分解生成氧化锌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锌分解生成氧化锌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6.答案:过滤;吸附;物理;化合物;A;D
解析:解:(1)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除去固体小颗粒,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次氯酸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3)A.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不断运动,正确; B.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错误;
C.水蒸发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变,不能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错误; D.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错误; 故填:A;
(4)A.刷牙时不间断放水,易造成水的浪费,故错误; B.学校洗手间漏水与我无关,易造成水的浪费,故错误; C.使用含磷洗衣粉,易造成水污染,故错误; D.用家里的淘米水淋花,可以节约水资源,故正确; 故答案为:
(1)过滤,吸附,物理; (2)化合物; (3)A; (4)D。
(1)根据净化水的方法、原理等分析回答;
(2)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回答; (3)根据水蒸发的过程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分析回答。
本题考查有关净化水的方法、硬水软水的鉴别与硬水软化,物质类别的判断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即可解答。
27.答案:2.2 50% 密封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3g+50g+50g−107.1g=2.2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对应的变质前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消耗的盐酸溶液溶液的质量为z 根据2NaOH+CO2=Na2CO3+H2O和Na2CO3+2HCl=2NaCl+H2O+CO2↑可得 2NaOH∽∽∽Na2CO3∽∽∽∽2HCl∽∽∽∽CO2↑ 80 106 73 44 y x 7.3%z 2.2g
801067344=== yx7.3%z2.2gx=5.3g y=4g z=50g
则氢氧化钠的质量为9.3g−5.3g=4g 设氢氧化钠消耗的稀盐酸质量为a
NaOH+HCl=NaCl+H2O
40 36.5 4g 7.3%a
404g
=
36.57.3%aa=50g
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盐酸的质量为100g。
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滴加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为:
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为4g+4g×100%=50%.因此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故答案为: (1)2.2。 (2)5.3g。
(3)
4g
。
(4)50%,密封。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碳酸钠的质量以及对应的变质前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消耗的盐酸溶液溶液的质量,进而确定原样品中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以及开始有气体生成时消耗的盐酸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
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