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树小学商年缀课外衡读有效性的策略 张玉淑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外 手法技巧。四是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 阅读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与人生、社会、自然、艺术和科 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 学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机会和实 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 践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提 积累。 升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 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需遵循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强化体验与感悟 让学生参与到整个阅读过程,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活 高效的阅读教学规律,积极沟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 动,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读、自解、自评、 系,实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条腿走路,掌握源于文本 自悟、自结的能力。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无视学生 而又高于文本、 超越文本的“大阅读”策略。 一的自主性,老套地代替学生阅读,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 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 、立足于文本。创新课外阅读的策略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和生命线。任何形式的阅 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 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地 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 读、传情地渎、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课外阅读中,教 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 师一要有创新意识,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 的、自主阅读。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 么语气,带什么感情。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 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 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 及的自主学习。如可以让学生准备自己的摘抄本,摘抄精 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 美文句,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不讲求形式上的完 的人文内涵。 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扩大阅读容量,开 整,也不要求内容上的联系,篇幅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辟阅读场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 有感而发,旨在达意。为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应该是 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汇聚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 养,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文 读、理解、品味、感悟。 本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 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读的 四、基于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每一位学生的“前理解”,包括知识水平、认识能 每一篇文本作为例子,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养成语 力、生活经验、审美程度和阅读习惯等,都是各不相同 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 二、着眼于素养提升。总结高效的阅读方法 在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训练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的。学生总是利用个体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化的 情感去推断、感受课文的新意义,这就决定了阅读的效果 目标,应有较大的“弹性”,不可能绝对精确和清晰。基 使学生真正懂阅读、会阅读,是有效阅读的关键。一是指 于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鉴赏,就是阅读的再创造活动。学 导精读。教师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调动 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 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 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 边批注,谈感受。二是指导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 价值 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选择读物进行速读,提升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 合。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 , 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语词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 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三是朗读和默读相互结 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 节去填补和丰满。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 语言以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形式同时刺激着读者的大 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作 脑,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 “超文本 的探索,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课文的内蕴, 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而默读要求阅读速度快, 无疑会十分有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含义和作者感情进行深入思考,能 熏陶。更重要的是,学生敢于给课文挑刺,去质疑、去批 让学生在默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记忆,长此 判、去否定,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不盲从权 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种语言的法则规律、 威、不唯书,敢于思考、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精神。 衣 彳2015年第o4期 让“新八股’’作文远离小学生 ◎闫红丽 作文,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综合思维的语言表达,是运 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从不会 用文字表情达意,其中不外乎思想认识、知识运用、生活体 写作文逐步提高到能写出表情达意的、文理通顺的文章, 验、思维方法和文字技巧等方面的综合展示。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时说: “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 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 而不是培养“新八股”式的作文匠。要想使学生在作文训 练中“厚积”,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打好以 下基础: 一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作者认识客观事 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 物的重要环节,是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敏锐的观察能 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 力能帮助作者发现有关事物的个性特征,提高创新能力。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 二是训练学生的“用语”能力。好的作文必须有两样东 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不大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 西,即好的内容和好的文字表达。内容是依赖于表达的。通 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这就是对中小学作文 过积词炼句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增强文章语 教学问题的真实概括。 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并能防止学生语汇贫乏、语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认识上的 言呆板,或言不达意。模糊,二是训练上的盲目。 三是训练学生的“构段”能力。即通过联句构段训练, 所谓“认识上的模糊”,指的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性 培养学生结合构造段落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 质、特点和目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学生的作文训练是为 式,防止学生写作时思路混乱、文理不通。了应对考试。于是就让学生机械地背作文、套作文,让学生 四是训练学生的“谋篇”能力。即通过章法和程式的 们做一些连教师自己都厌烦的事情——写那些已经被格式 训练,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使文章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化、模式化了的作文。 融合一致、完整和谐、连缀贯通,防止学生盲目追求“新八 所谓“训练上的盲目”,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不着力研 股”式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究如何通过系统的训练去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是过分注 五是训练学生的“立意”能力。“意”也称“旨”,“立 重模拟范文的结构、格式、技巧等方面的东西,机械地进行 意”也就是给文章确立主题或中心思想。“意”是文章的灵 模、凑、套等模式化、格式化的训练。 魂。动笔之前,首先应考虑的是写些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 认识上的模糊与训练上的盲目,必然导致作文教学脱 想。通过思辨立意训练,培养学生的立意与创造的能力。离正确的教学轨道。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写作能 力发展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积同炼句能力、 观察一用语一构段一谋篇一立意,这是培养学生写作 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进展过程,是学 联句构段能力的训练和必要的章法与程式的训练,致使许多 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五个不可颠倒、不可跳跃的阶段。如果 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出现文字表达不过关、标点符号不会用、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能按此过程稳扎稳打、因势利导、 词汇贫乏、思维紊乱、主题不明确等毛病。这种情况正如 循序渐进地训练,就能让学生在习作中“薄发”,也就能让 冰心所总结的那样:“……或是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来;或 学生们跳出“抄…‘凑…‘诌…‘套”的“新八股”作文怪 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 圈,走进一个“柳暗花明”的、充满灵气与锐意创新的习 来……”这是训练上的盲目、不重视基本技能教学所产生的 作广阔天地。 后果。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宋代文学家苏轼说:“为学 之道在厚积而薄发。”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开发区佃户屯中心小学) 总之,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 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 (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号GS[2014】 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阅 GHB0877) 读、合作阅读和创新阅读的阅读情境,学生才能真正与教 师、文本形成共鸣,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民乐县三堡寄宿制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石红英) 2o15年第04期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