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数学变式训练的应用研究

初中数学变式训练的应用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初中数学变式训练的应用研究

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说:“老师我听你讲题的时候我懂,但当我做的时候又不会了”。有很多学生面对题目,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①数学题型千变万化,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和方法不同,同时因为知识点积累得越来越多,有时无法做出判断和表达。特别是几何题,学生解题思路紊乱、书写的过程混乱。②学生缺乏对知识实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遇到题目就做,做完也不整理和反思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导致不能准确找到各个问题或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更无法从复杂题目和图形中分离出熟悉的题型和基本图形。

所以,单一的把每个知识点涉及到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确实能收到效果,但仅仅局限在下次还是做同样类型的题目。无法应对现在考试的灵活性与拓展性。变式训练是教学中提升学生水平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并且多多益善。

一、变式训练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实行变式训练时,我们往往都能注意到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变式训练,能够加深对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记忆和理解,形成深刻的印象,提升思考问题的速度和效率;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通过变式训练能够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来理解问题,形成对原有问题的全新视角。

(2)能有效克服题海战术的弱点,提升课堂效益

实行变式训练时,新题和原题存有一定的关联,能形成一系列的知识网络和方法链。通过横向比照增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通过纵向加深理解来实现横向迁移,比大量解题训练更能让学生领悟解题的本质。

(3)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在变式训练中所采用的变式方法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对经典题的变式及比照研究,可使学生获得对某一知识的系统的、深刻的理解,从中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通过对同一个知识点横向、纵向延伸和变化,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学会捕捉各种信息中的联系,提升发现问题的水平。

二、变式训练遵循的原则

(1)立足于课本

纵观历届中考,以课本中的命题为原型,再经过适当的变形和引申的试题屡见不鲜。所以在教学中,要强调立足于课本,把学过的内容实行重新组合,有目的地以课本习题为主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基础问题做出变化,使其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或内容发生变化,但不同层次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存有着相似性。学生能够使用类比思想实行思考和解答,真正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教学效果,从而减轻学生负担,达到“以少胜多”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

(2)适度和梯度

在几何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有一定的梯度,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变式训练就会降格为一种低水平的重复。但又不能一味的拔高,否则绝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那么就失去教学的意义。

(3)学生的参与

在习题变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不要总是教师“变”,学生“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题目构建,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变”。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能够协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举一反三的水平。

(4)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变式训练要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水平,形成解题技能,最终完成“知识-应用-理解-形成技能-培养水平”的认知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制定变式训练的目的。例如,当新授课时学生对知识一无所知,变式训练以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基础题型为主。章节复习需要帮学生形成知识章节结构,变式训练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中考复习课的变式训练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实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在试卷讲评课时,变式训练就要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实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三、变式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1)变式教学诠释概念,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有很多概念,因内容相近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生混淆,也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通过变式教学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理解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突破难点。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时,我设计以下的题目: 例题1:以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12x ⑥3x41 2①xy3 ②x2x1 ③3x4 ④2(x3)1 ⑤x2(m2)xx3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 。变式1、若方程(m=2) 变式2若方程2xm1x3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 。(m=1或2) 通过以上的变式训练,能够逐渐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对概念中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有了清晰的理解。

(2)变式教学挖掘例题,触类旁通

教学中,假如静止地、孤立地只解答某个题目。那么题目再好,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已;假如对它深入研究,通过变式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具有较好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我设计如下:

例题2:已知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40千米,甲车从A站出发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乙车从B站出发每小时行驶80千米,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

变式1:假如乙车先开半小时,两车相向而行,甲车行了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变式2: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还相距40千米?

变式3: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多少小时甲车能够追赶上乙车?

变式4:乙车先从B站开出30分钟,同向而行,多少小时甲车能够追赶上乙车?

变式5:乙车先从B站开出100千米,同向而行,甲车能否在3小时内追赶上乙车。若不能,甲车要以多少的速度才能刚好3小时追赶上乙车?

通过变式能够引伸出行程问题中的相遇、不相遇、同时(出发)、不同时(出发)以及追及等行程类问题,还能够改变情景变成工程类问题:

甲、乙两人合作加工一批零件240个,甲每小时加工120个,乙每小时加工80个,两人同时加工这批零件几小时能够完成?

变式6:乙先加工1小时,甲乙合作多久能够完成。

变式7:甲、乙两人合作加工一批零件,甲需20天完成,乙需30天完成。若甲、乙两人合作5天,甲有事要离开,乙还需要几天完成?

这样的变式覆盖了同时出发相遇问题、不同时出发相遇问题、同时出发和不同时出发的追及问题等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这样通过一个题解决了一类问题,同时归纳出各量之间最本质的东西,今后碰到类似问题学生思维指向必定准确,很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也不必陷于题海而机械、辛劳且低效。

通过变式训练的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推动的方式把题目隐含的数学条件让学生“主动”的发掘出来,启发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同时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变式练习,协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水平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变式练习,学生不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真正达到了教育界所倡导的“轻负高质”,同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和谐,奇异与美妙,收到极好的学习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