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然辩证文-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

自然辩证文-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

来源:华佗小知识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 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 师: XXX 姓 名: XXX 学 号: XXXXXXXXXXXX 专 业: XXXXX 类 别: XXXXXXXX 上课时间: XXXXXXXXXXXX

生 成 绩:

卷面成绩 平时成绩 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 (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我国的科技自主

创新

摘 要:世界科学的发展总不是平衡的, 它有一个地理中心, 这个中心会发生变化、文化震荡、社会变革、支持、财力保障、机制优化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现今世界经济正面临新技术的挑战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重心正由大西洋地区转向环太平洋地区。中国己具有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可能性。抓住机遇、努力工作, 使可能变为现实。中国实行经济改革, 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挤入世界经济体系, 成为环太平祥地区经济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关键词:自主创新,经济建设,科学,国际竞争、国民经济 科学中心转移含义及过程

科学, 无论是人们将它看成一种社会地组织起来的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

还是把它视为这种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即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 我们都看到, 自世纪科学发生以来, 其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纵观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们看到, 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所产生的文化震荡, 所引起的社会变革促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因为科学是争论性的, 而政治上的可以使得科学家能减少对地方当局的依赖, 所以是有利于科学的。随着意大利的急剧的经济衰退, 文化方面的僵化与日俱增, 从而导致了科学与宗教的重大对抗。伽利略所遭受的和意大利科学中心地位的失却, 便是这场对抗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 文化震荡、社会变革对科学的影响是何等之大[1]。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经济布局的重心,在同一时期, 一个向西移, 一个向东移。美国为了掌握环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权, 在经济战略布局上, 鼓励发展西部地区(俄勃冈、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得克萨斯州) 经济, 把计算机、航天飞机制造工业选在西部和南太平洋沿岸。以扩大与环太平洋地区的对外贸易, 顶住苏联东进、并加强在经济和高技术方面与日本的竞争。

苏联则把“ 开发东方” 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1 9 8 6 年7 月戈尔巴乔夫视察东部地区, 提出制定苏联东部、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长远规划, 其目的是想吸引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开发西伯利亚,壮大经济实力, 在政治、军事上与美国争霸。同时, 苏联与日本的贸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对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与贸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预见, 苏联今后将会积极参加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与贸易的角逐。

日本现在雄心勃勃, 决心用20—30年时间在经济、技术方面赶上或超过美

国,成为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和贸易的盟主。从1950年到1973 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0.5 %,70年代中期到1985年仍保持在5%以上。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 日元大幅度升值, 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实力。今后, 日本经济仍然把美国作为最重要的商品出口市场, 利用美苏争霸的时机, 积极扩大自己在环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势力, 并谋求在世界经济中“ 美日合霸,取代美国霸权”。

中国实行经济改革, 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挤入世界经济体系, 成为环太平祥地区经济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改革、开放已成为振兴中国经济的基本战略决策。八年来, 国民生产总值比生978年增长了103 % ; 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116 %。国民生产总值一年平均增长9.2 % ;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1 %, 国民收入增加近3倍。英国萨布伦认为: 如果中国继续沿着改革、开放道路走下去, 今后的贸易重心可能向西移,穿过太平洋到达兴盛的中国[2]。 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一、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外向型经济建设, 建立强大的出口生产体系, 充分发挥其在对外贸易、出口生产中的先锋和桥梁作用。从全国整体看, 东部沿海地带是知识、技术、资金、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地带, 工业纂础雄厚, 科技、文化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并具有面对太平洋良好的地理条件。因此, 作为外贸出口生产体系战略布局的重点, 是对外开放的需要, 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要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加快外向型经济建设, 充分发挥面向太平洋, 在外贸出口生产中的先锋作用;另一方面要利用“ 外引内联” 的优势, 有计划地引进资金、引进技术, 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以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并经过消化吸收, 把先进技术引向西移, 以带动内地出口产品的开发利用, 使其在扩大出口中能起到桥梁作用。同时, 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 建立有层次、有分工的不同类型的出口生产体系[3]。

二、充分挖掘内地的巨大潜力, 使其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强大后盾和对外开放、出口贸易的强大基地。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在出口生产、资金、技术、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劣势, 但它是我国煤炭、电力、钢铁、汽车、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而且拥有自己独特的创汇产品。

三、内地的对外贸易要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带密切协作、横向经济联合, 形成以沿海口岸为龙头的跨地区、跨行业出口生产体系。 中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可能性

我们探析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原因和具体机制, 其目的自然是思考我国是否具有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可能性。近年来国人都为我们这个曾为世界科学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国家未能获得诺贝尔奖而深感惋惜, 不少人对此进行过认真

的思考, 并对我国科学在刚开始的这个世纪的发展战略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设想[4]。遍观获得诺贝尔奖项多的国家, 可以看出, 它们差不多都是科技整体实力很强的国家, 它们或曾经占据过或现在正占据着世界科学中心地位的国家。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科研大国, 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而不仅仅是谋求诺贝尔奖的“ 零” 的突破。那么我国在世纪里能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呢我们认为, 虽然我们不能说“ 指日可待” , 但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中国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选作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 历史证明, 这是正确的选择。可以想见, 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先进文化在我们夺取现代化建设新成就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是世纪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预测, 这种变革在新世纪内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社会变革为科学的发展打破无形的侄桔, 不同的价值观在变革中碰撞, 接受检验和洗礼, 必然有助于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我们看到, 当年千百万热血青年高举“ 民主与科学” 的大旗,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多年里, 我国科学工作者人数大幅度增长, 其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个人才辈出的新时代已经来到。如果说, 对科学的大力支持, 在英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的话, 那么我国把科教兴国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也必然对我国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会体现在加大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投人, 加快对装备高精尖设备的科学中心的建设等硬环境上, 而且还会体现在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应用科学、尊师重教的风尚, 科教界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空气等软环境上, 将建设出一个能托起科学家们去全力冲上世界科技顶峰的优良的大环境。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可想见, 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出这种人力资源潜力, 又何愁世界科学中心不向我国转移呢如果说, 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合适的科研为它取代德国在世界科学中的领导地位产生了巨大作用的话, 那么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也将会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腾飞提供越来越大的物力、财力保障。尽管就目前而言我们并不富裕,但随着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 我们会迅速摆脱贫穷, 走向富裕[5]。只要我们万众一心, 在党的领导下, 立足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 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发达国家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长期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财政问题也必将随之获得的解决。同我国欣欣向荣的形势形成对比, 美国自进人年代以来, 经济增长缓慢, 教育出现危机, 社会动荡不安。这使得美国国家教育优化委员会在年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不得不承认“ 我们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 我们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发明上一度无与匹敌的领先地位, 现正在被全世界竞争者超越。”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 我国在新世纪内成为世界科学的第六个

中心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在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努力工作, 力争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6]。

由于国际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制造业中心转移的不可逆力量的存在,中国要素禀赋的特点对国际制造业转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中国的二元经济和出口导向,决定了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必然性。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下形成的非平等贸易机制、汇率机制等,弱化了资源禀赋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解释能力。资源配置的系统性低效造成制造业技术创新缺乏动力;钉住汇率机制形成跟随贬值效应使技术传递速度减缓。

面对世界经济重心正在逐步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国际贸易竞争激烈的局势, 我国必须密切注视研究环太平洋地区的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出口战略和销售战略, 以更加雄厚的经济实力, 跨入环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经济舞台。

参考文献

[1]刘则渊,王海山. 近代世界哲学高潮和科学中心关系的历史考察. 科研管

理,1981 (1) .

[2]贝尔纳. 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 ,5.

[3]张翼,何有良:《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经纬》,

2010年第3期。

[4]杜雄柏. 论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21 [5]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 科学学研究1999,3

[6]李新功.国际制造业中心转移环境下中国承接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河南大学学

报,2012,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