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与研究
王翼如
【摘 要】蒙古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亦是我国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渗透于音乐教育中是我国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是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从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入手,并结合蒙古族民间音乐特点,提出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策略,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8)009 【总页数】2页(P116-117)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音乐;音乐教育;渗透 【作 者】王翼如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607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模块,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放松其紧张学习氛围的责任,因此,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接受度较高。但我国音乐教育大多与流行音乐结合,学生对传统音乐或民族音乐的了解并不透彻。因此,将蒙古族民间音乐渗透于音乐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之一。 1.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民族音乐与民间音乐具有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具有生动、简洁、
丰富的格调,可使学生接触音乐的道路更加平坦。且由于蒙古族被称为“音乐民族”,将其民族民间音乐渗透于音乐教育中,可有效丰富音乐教育内容,成为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有利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1]。 2.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节奏与旋律,亦有生动形象的语言与情节,在学生欣赏或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审美感受,亦能使学生在学习时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且音乐作品中蕴藏着一定的形式与内涵美,将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具有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只要教师正确加以引导,学生将会通过情绪与情感逐渐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用不同方式表达自身对民族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创造了具有悠久历史以及文化特色的灿烂文化,在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对民族丰富的文化历史以及文化精神进行承载与传承。但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将民族民间音乐渗透于音乐教育中,可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从而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为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1.歌曲
蒙古族民间音乐中的歌曲极具代表性,其传统的歌曲类型主要包括长调、短调以及呼麦等类型,其中长调是蒙古族最具特色歌曲类型,呼麦具有强烈的草原文化。且长调的声音恢弘壮阔,亦没有固定的节拍与循环的规律,曲调高亢、内容丰富,可以有效反映出蒙古族的文化与风土人情。而短调节奏明快,鲜明规整,具有较强的
整合性特点。例如传统的民间音乐《嘎达梅林》《达古拉》等。呼麦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技法,具有较为罕见的声部形态,彰显内蒙古文化特色。 2.调式
蒙古族的音乐调式主要是五声音阶,且大多不带伴音。由于蒙古族地区的辽阔与雄壮,蒙古族民间音乐亦有雄壮、豪迈与大气的特色。且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主音调式为五音、羽音等。其音调具有较大的起伏形态,音域宽广,可以给人辽阔、豪迈、奔放的感觉。根据不同歌曲类型,可以看出蒙古族调式大多婉转绵长,也有部分调式明快的音乐,可以使听众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特色。 3.乐器
蒙古族民间音乐中的重点乐器主要为马头琴、四胡、三弦、火不思等。且其乐器种类丰富,变化较大,马头琴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民间音乐乐器大多音色低沉,柔美婉转,具有强大与丰富的表现力,较为适用于独奏,亦可与其他乐器互相配合,形成一场恢弘壮阔的音乐盛宴。蒙古族民间音乐乐器大多可呈现出马匹奔跑与嘶叫的形态与声音,彰显出明显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特点。 1.树立整体性音乐文化观念,重视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歌唱、乐器等方面的教学,亦需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等内容。为了将蒙古族民间音乐渗透于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将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纳入教学体系中,是学生身处传统文化环境中,从而深入感知音乐本身的内涵与意义,以此更好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为了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教师亦需对人才与科研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并加强其理念的研究。对于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历史、人文、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形成整体性音乐文化教学理念。此外,需要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蒙古族的历史悠久,其民间音乐亦是我国文化的组成模块。因此需要教师增加蒙古族文化理论课程,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充分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丰富内涵,感受到
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并将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己任,有利于提高蒙古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性。 2.营造蒙古族音乐文化生态环境
营造蒙古族音乐文化生态环境是将其音乐融入音乐教育中的基本途径,为此教师可与学校共同设计环境营造策略,探讨在不毁坏优秀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添加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因素,构建和谐、优美的文化生态环境[2]。首先,教师可在校园内部添加有关蒙古族文化的装饰品,给予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使学生逐渐对蒙古族音乐文化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可创建蒙古族音乐文化基地,在基地内部建设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原貌,并将蒙古族民间音乐所用乐器加以展示,定期为学生开放。再次,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组织相关音乐活动,例如蒙古族民间舞蹈比赛,鼓励学生对传统舞蹈进行改变创新,并介绍其创新理念,使学生真正了解每类音乐活动的历史内涵,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蒙古族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3.加强蒙古族民间音乐教学实践任务
蒙古族民间音乐实践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3]。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的最好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原有教学手段,利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出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兴趣。但由于当代流行音乐的充斥,民族音乐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排斥心理,不会静下心来欣赏蒙古族民间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色有所了解,可以利用简单、感性的音乐创设情境,创建平等课堂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感受到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魅力与艺术特点。教师要有效进行引导,可为学生讲解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传说、故事等,使学生从内心上喜欢蒙古族民间音乐。 4.开设蒙古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
与蒙古族民间音乐相关的课程大多为音乐欣赏、音乐演唱、乐器舞蹈等方面。首先,通过对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欣赏,学生可从中获得生活感受,并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感受民族文化的气息。例如《赞歌》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曾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由一曲长调歌曲改变而成。学生通过欣赏此类音乐,可以切实的感受到苍凉、从容以及蒙古草原的壮阔。有学者曾评论蒙古族民间音乐是离自然最近的声音,可以感受到宁静以及自然的魅力。因此,教师可提高音乐欣赏课程比例,在学生学唱之前使其更加了解蒙古族音乐特色,并切实感受到蒙古族民间音乐带来的安逸之感。接下来,教师需要设置乐器课程,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乐器知识,并有机会对其进行演奏。蒙古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则为四胡、马头琴等。曲调悠扬婉转,却又富含波澜壮阔之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对乐器进行模仿演奏。亦可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为学生展示乐器的演奏过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各类乐器的名称,并陶醉于悠扬的乐曲之中。教师亦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相关乐器教学,充分满足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舞蹈与蒙古族民间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还需设置蒙古族舞蹈课程,结合民间音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改编。并以此为基础组织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演唱、舞蹈的空间。笔者建议,以上三类教学内容设置比例为4 : 3 : 2。 蒙古族的历史悠久,且能歌善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蒙古族民间音乐种类丰富、人文价值突出,将其渗透于音乐教育中是传承文化的最好途径。为此,树立整体性音乐文化理念、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对蒙古族民间音乐认知的重要策略,从根本上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基础。
【相关文献】
[1]翁向华.学时压缩背景下确保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2). [2]李晶,白阳.大学理论课程翻转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7(2).
[3]蒋维西.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下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与提升[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