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原子说创始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
2、元气说认为,万物都由元气构成,由于元气的厚薄粗细不同而形成复杂多样的万象世界。 3、评析:①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反对了神创论;
②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缺乏科学根据,带有自发性、猜测性、直观性;③将世界万物归结为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物质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元素的分子又可分解为原子; 2、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是世界的本原;
3、评析: ①建立在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之上,具有进步性, ②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① 它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资产阶级的先导
② 局限性:一是形而上学性,即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
二是机械性,即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
三是不彻底性,即在对自然领域的认识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对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三)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辨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第一,两者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第二,哲学物质范畴所概括的物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
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变化的、相对的。
联系:第一,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了科学基础;
第二,哲学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并为自然科学物
资结构的研究提供指导。
二、运动、时间和空间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着,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
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的承担者,或者是宏观物体,或者是微观粒子,或者是自然事物,或者是社会,或者是人,或者是大脑。
(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1、机械运动 2、物理运动 3、化动 4、生物运动 5、社会运动 6、思维运动 (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辨证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 (四)、为什么说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的相对性表现在:
第一,物体没有进行某种特定运动,但它仍然有其它运动;
第二,两个物体保持一定不变的距离,从力学意义上是静止,但物体仍有别的运动; 第三,事物没有发生质变,但有量变。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物质的永恒绝对运动;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不同事物和进行科学分析。 (五)、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空的涵义及特性
时间——是标志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范畴,表现为运动过程的久暂、先后顺序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标志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范畴,其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2、时空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时空是客观的
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 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 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时间:是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 空间:是与物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架,它是不变的。
②爱因思坦在时空观上的及时空的相对性
其一,狭义相对论揭示,时空的特性都是相对的,是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速度越大,变化越大。
当物体低速运动时,它的时空变化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尺缩钟慢效应: 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处于静止坐标系的观察者可以测出,物体沿着运动方向的长度缩短,沿运动方向一起运动的钟变慢。(1971年美实施环球飞行的原子钟实验)
根据计算,当飞船速度达到29万km/s时,飞船上的米尺,只相当于地面上的0、02米;
飞船上的一秒钟,则相当于地面上的50秒。
其二,广义相对论揭示,时空及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引力场影响。 实验证明,引力场越强,空间弯曲度越大,时间流逝越慢。
几何学的发展也揭示不同物质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系统其空间特性是不同的: 欧几里德几何学:三角形三内角之和=180° (地面狭小空间特性) 罗 巴 切夫 斯 基:三角形三内角之和<180° (宇宙空间的特性) 黎 曼 几 何 学:三角形三内角之和>180° (非固体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 高 尔 基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 整个宇宙中只存在物质 ② 物质的基本形态是实物和场
③ 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分为微观、宏观、宇观三个层次 微观世界: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
宏观世界:分子体系、凝聚态物体、地面物体、太阳系内天体系统 宇观世界:星系、星系团、总星系
2、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联系和统一的 ① 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是统一的
开卜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天上与地上都是同样的天体,都遵循同样的运动规律。
光谱分析证明:陨石、月球上的土石、地球都由同样的元素构成。 ② 有机界与无机界是统一的 ③ 植物界与动物界是统一的
细胞学说:各种动植物都有共同的细胞结构;
生物进化论:动植物都由几种原始生物进化而来。 3、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①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由自在形式发展到自为形式的高级物质形态。
自在:盲目自发 自为:自主自觉 ②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自然界为基础
二、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母 1、古猿的体质形态构成人类体质的自然前提
2000万年前气候变化——非洲南方古猿从林栖到地栖——古猿直立行走 2、古猿的群体结构是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借以发生的生物学前提
① 面对“首领”:即全群的行动以首领的意志和行为为标准而实现协调一致 ② 通过姿态、手势、声音等相互理解和推行首领的意志、 (二)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劳动
1、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
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2、古猿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在由猿——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① 它促使前肢已经得到的古猿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获取
生活资料的活动
② 它促使古猿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并对所感知的周围环境产生一种意识 ③ 它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3、制造工具是真正人类劳动的标志,是“人猿揖别”的标志,并构成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
① 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通过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 婚姻形式和亲属关系在劳动中形成、变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 ② 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首先,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即劳动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关系、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分配与消费关系。
其次,在劳动和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政治的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p51)
(一)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二)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等等,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2、地理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3、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①地理环境的好坏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三)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增长率、密度和分布等。 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条件 3、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③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④人口不是社会的原因。
(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含义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它具有两个性质:从生产的技术结构来看,具有自然的性质,是人和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方式;从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来看,具有社会的性质,同时规定着人和人之间的活动互换。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形态的更替。 (五)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其决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级的物质运动。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①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反应特性——是物质的一般性质,它表现为物体能借助自身固有的变化再现出同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的特点。
自然界的无机物,只有物理和化学的反应,如:水中印月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无机物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有机物,才出现了生物反映形式,这种反应最初表现为刺激感应性。它不是感觉,但包含了感觉的萌芽。
刺激感应性——指植物和低等动物对于直接作用于自身的环境有一种感应的能力,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某种趋利避害的反应。 如向日葵、含羞草 变形虫
②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细胞→特殊的感觉细胞(由此产生感觉)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椎)与周围神经系统
如单细胞动物(变形虫) →多细胞动物(水螅) →环节动物(蚯蚓) →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灵长目→类人猿
根据考古的发现和人类学家的研究,大约在300万年前,“类人猿与人类是同祖先的”。
据科学家的比较研究,人和猿在解剖方面及脑的形态结构方面有几百项共同点,这有力地证明了“从猿到人”的科学论点。
③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物。新加坡有些经过专门训练的猴子,已能听懂25个马来亚单词,人们只要发出命令,它们就会飞快地爬到高大的树枝上,采摘主人需要的树林和花朵。
请思考:非生物的反应特性与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的区别?
①前者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转化为其他事物而表现出来的,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为特性的;
②前者是机械的、死板的、没有选择性的,而后者则为了维持其生存而 具有趋利避害的选择性和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①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②作为思维 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③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请思考: 人的意识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之间的本质区别何在? ① 有感性和理性之别 ②有无语言和有语言之别
③有受动性和能动性之别 ④有无创造性和有创造性之别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是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是语言和文字的系统。
人脑的左半球,是产生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器官。
人脑的右半球是产生形象思维的器官,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
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属于人的主观世界,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理性形式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无论现象或本质,都来源于客观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
意识的主观差别: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反映有速度快慢,数量多少,程度深浅的区别;
意识的客观根源:源于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的差异。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
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都有客观基础。 错误的认识有以下根源:感觉模糊,判断失误;以偏概全,失于片面;误以现象为本质;主观随意的玄想与虚构。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一)意识的结构
1、从总体上看,意识包含着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是理性与非理性,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有机统一。
“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
“情”和“意”——即情感、意志,同时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等,属于人的非理性、非理智的因素。
2、从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上看,意识可作以下区分:
首先,从意识的活动主体看,意识可区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 其次,从意识的自觉性程度看, 意识可划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潜意识——即无意识,它是潜藏于深处,未被唤起或不自觉反映的意识,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
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并有一定目的控制的意识。
再次,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 意识可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 3、从意识活动的现实过程来看,意识又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在人脑的语言区和多模区的部位形成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槽”,人脑的大部分区域是处理来自外界的信息。
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
识;
自我意识——指向人类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自我意识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二)意识的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反映现象,而且反映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来幻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对[各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观念——现实——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人类的中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自已的威力。 恩格斯:“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㈠人类智能:亦称末天然智能,指人的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这种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操作等表现出来。 ㈡人工智能
1、定义: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主要是对人的思维的功能模拟。
2、人工智能是随着数理逻辑、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3、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电子管计算——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智能计算机
4、人工智能 所带来的信息的社会意义 ①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据美国经济战略协会估计,到2007年,“信息高速公路”将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94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210亿美元,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40% ②提供新的就业仙会
信息创造业 服务业
③促进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化用事业的发展 网上会诊 远程教育 网络学院 ④极大地改变人的工作,生活及相互沟通的方式 ⑤促进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 ⑥节省大量资源
(三)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区别 1、物质基础不同
人工智能的物质基础:机械电子元件结构
人类智能能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生物神经系统 2、运动形式不同
人工智能是机械——物理运动 人类智能是生理——心理运动 3、活动规律不同
人工智能的活动规律是形式逻辑;
人类智能的活动规律除形式逻辑之外,还有辩证逻辑以及直觉、灵感、想象、幻想等非理性形式。
4、人类智能有创造性、社会性、人工智能、无创造性、社会性 5、功能不同
在某些单个功能上,人工智能可以大超大型过人的思维 ; 在总体功能上,人工智能无法和人的思维相比。 6、人工智能始终受人类智能支配 (四)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1、打破了精神活动的神秘性
2、对唯物主义的有力证明和对唯心主义的致命打击
3、对可知论的有力支持和对不可知论的有力否定。
第四节 世界物质形态的同源性和同构性
从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到宇观世界的星系云团,从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到绚丽多彩的智慧之
花,都是物质世界本身的不同形态。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㈠物质形态的多样必性和同源性
1、从“夸克幽禁”到总星系,物质存在形态从10-16厘米到期1028厘米,横跨44个能量级。 2、从无极界到期有机界,从生物界到期人类社会, 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物质形态丰富多样 ㈡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源于特质世界相身
1、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证明,宇宙中不仅有主要表现为间断形式的各种物体,而且有主要表现为连续性、同源性的辐射、红移、元素丰度
①星体红移:星系向电磁波谱中靠近长波或可见光区的红端移动,又称退行。 ②2.7K微波“背景辐射”:微波指波长范围从1毫米到1米的电磁辐射
③宇宙元素丰度:天体都是由与地球上一样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天体中氢、氦是最丰富的元素,二者丰度之和约占99%。
2、“宇宙大爆炸”论说明,宇宙及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共同的起源。 3、现代科学证明了有机界与无机界,植物界与动物界的统一。
4、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证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 1、物质形态的层次性总体划分
非生物界:夸克、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地球上的物质、行星、恒星、星系、总星系
生物界:分子、胶体粒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生物群落
人类社会: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有机体、民族、国家、文化区域 2、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
第一、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 第二、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 第三、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
力:即结构力,包括宏观世界中的强相互作用力(引力、磁力);微观世界中弱相互作用力(强力、弱力)
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其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世界多样性统一的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一切实际 工作的立足点。
第一章 思考题
1.简述列宁物质观的含义及其意义。
2.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如何分析各个阶段唯物主义? 3.简析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异同。 4.判断分析题
①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②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世界统一于存在。 5.简述意识的起源。
6.你认为在人——机关系中,未来会否出现机器超过人,控制人的情形?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主义的思想基础?
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 2、《哲学研究》、(哲学类权威杂志) 3、《哲学动态》、(哲学类权威杂志)
4、《现代科学技术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