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小班组专题教研计划

幼儿园小班组专题教研计划

来源:华佗小知识


基于儿童需求解读的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2015学年第二学期小班组教研计划

一、情况分析

需要是幼儿所有言行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其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因此教育应该与幼儿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近年来,我园在市级龙头课题《基于幼儿学习需求的“我的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研究》的引领下,以幼儿为研究主体,提出了“我的课程”的教育理念。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引领下,我们不断地尝试以“满足儿童的需要”为教育的切入口,从辨别幼儿的需求出发,不断对我园的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更好地发展。

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存在一定的困惑。具体问题如下:

问题一: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儿童的活动需要的意识还不够。

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教师时常会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幼儿,而且有时会出现说教的现象,如用“说”来告诉幼儿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等,但是我们的幼儿似乎并不领情,比如在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意识上,,教师会制作一些标记,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孩子根据标记玩好后整理玩具,但是我们总会发现玩具凌乱摆放的现象。出现这样的原因是:1、幼儿是通过活动来获得经验的,教育停留在说教,没有活动化。2、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幼儿需求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求并没有成为儿童真正的需要,两者间的矛盾也就成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遭遇困难的根本原因。

问题二:对幼儿行为解读的专业能力还不够。

对幼儿行为的解读,用我们组内老师的一句话说“总觉得我们的解读有点‘苍白无力’,总觉得浮于表面,深入不下去”。青年教师缺乏的是解读的方法,老教师缺乏的是相关理论体系的支持及科学性的加强。可见对幼儿行为的解读我们的教师还缺乏一定的专业底蕴,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问题三:根据幼儿的需要对原有活动进行突破和创新的意识还不够。

教师过多依赖年级组、备课组和园本教材,即使能发现幼儿的需求所在,但是在课程活动的设计和创新的思考力度还不够。青年教师由于其自身专业能力缺乏一定经验,缺乏创新设计活动的能力;老教师则由于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思维模式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导致组内教师对课程突破和创新意识的缺乏

综合上述因素,本学期我们小班组将继续围绕园务计划,结合我园“MY课程”的核心要素,依托“五环”教育模式,开展“基于儿童需求解读的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专题研究。通过实践研讨四大活动为抓手,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幼儿的需要,更科学地解读幼儿行为,提高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研究重点

1.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分析与解读

2. “五环”模式下基于小班幼儿展需求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目标

1. 加强对小班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加深教师对儿童需求的认识,围绕“五环”教育模式,开发并设计基于儿童需求解读的教育活动,不断优化课程。

2.通过实践研讨,提高教师解读幼儿需求、观察分析幼儿的能力。

四、具体工作与措施

(一)理论学习,为实践打基础

1.加强自主学习,深化对幼儿年龄特点、需求的认识。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及相关促进小班幼儿发展的活动内容;学习《满足儿童需要 成就幸福童年》,辨识儿童的需要,为教育活动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和案例素材。

2.依托实践研究,加深对“五环”教育模式的理解。

通过巩固学习我园MY课程的理念,研读基于儿童需要的儿童故事,进一步明确解读儿童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以此围绕“五环”教育模式,开展基于儿童需求解读的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即发现——在什么场景下发现儿童的学习需求;解读——基于场景,解读儿童的学习需求;设计——基于儿童需求的活动设计;实施——基于儿童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评价——基于儿童需求的有效评估。引导教师从儿童发展需求出发,科学设计、有效开展各类课程活动,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创新能力,让课程追随儿童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为研讨集素材

1.聚焦问题,树立“儿童在前”的教育观

教研组开展的一切研究都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开展,围绕小班幼儿的发展情况,通过发动组员进行“视觉大发现”问题征集,聚焦问题情境,梳理出共性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五环”教育模式,集体探讨基于儿童需求解读的教育活动的设计。

2. 观察分析,提高实践研究的科学性。

提供观察记录表,组织组员观察小班幼儿在学习、生活、运动、游戏各类课程中的的行为表现并进行记录,通过对记录表的解读,加强组内教师对观察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在研讨分析中提高组内教师解读幼儿的能力。

(三)结合实践,为现象思调整

1.现场观摩

通过观摩——研讨——调整——观摩——验证循环往复的研讨模式优化我们的教育活动。即记录幼儿的相关行为,研讨活动是否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以此为基础对材料、环境进行调整和设计,通过再次观摩和研讨,验证活动的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切性,使教育的价值最大化。

2. 案例剖析

通过预约讲述、视频拍摄等形式,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剖析对象,进行案例

分析,从中梳理小班幼儿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教师的教育策略等。

3. 研后跟进

每次教研后,要求组员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行为,让教研真正服务于实践,确保教研中的经验有效落地。

(四)梳理经验,为成果汇小结

1.汇总本学期相关案例、儿童故事等。

2.梳理本学期的教研成果,学期总结“围绕“五环”教育模式,基于儿童需求解读的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二〇一六年二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