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构件【论文】

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构件【论文】

来源:华佗小知识


摘要: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有源有流,有主流有支派,渊源则流长。文化的继承和积累与江河之源同理,割断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文化的变革不同于政权的转移,它具有传承的特点,中国古建筑脊饰文化也是这样。屋顶脊饰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发展到成熟,故而带上本时代的烙印,但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却源自于同一条文脉,正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形式与手法已在广袤的土地上延续千年。

关键词:古建筑 屋顶 屋脊 装饰构件

1屋脊的组成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是屋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位,特别是在皇家建筑或大型寺庙的主殿上,屋脊上都有一些兽形的装饰瓦件,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称呼和定义。

1.1鸱吻

鸱吻是指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两者相向口吞正脊,又称正

吻或吞脊兽。早期称鸱尾、蚩吻,祠吻等,这些名字的出现和更替表明鸱吻的发展有漫长的历程。

“鸱尾”的称呼早在东晋时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各个国家都在使用,直至后世,历代沿用,自唐开始广泛使用“鸱吻”二字,且宋

代民间称“鸱吻”也比较普遍,大概是但是鸱吻的形状多是张口吞脊的缘故吧,也正因此又有了另一个称呼“吞脊兽”,多用于清代。从元末到明、清时期鸱吻的形象逐渐从兽头演变为龙头,龙的形象更加清晰,直至完全变为龙躯,所以“龙吻”的称呼也应运而生了。清代北京民间多称“正吻”明代称宫门等的脚“兽吻”它和正吻有区别,兽吻是北京宫殿等垂脊前端的垂兽以及戗兽。

1.2垂兽及戗兽

在正脊的两端是四条垂脊,它们两两相构,构成人字形,垂脊上的装饰构件是垂兽。以垂兽为界分成兽前和兽后两部分,垂兽之后叫垂脊,垂兽之前叫角脊。

在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中歇山顶比较特殊,除了正脊和四条垂脊之外还有四条戗脊,在垂脊端部有垂兽,在戗脊端部有戗兽。

1.3正脊兽

城楼或一些府邸建筑的正吻常改做“正脊兽”。正脊兽也叫“望兽”,

俗称“带兽”其形象与垂兽相同,放置时应将兽的嘴唇朝外。

1.4脊兽

在角脊上列着一排动物雕饰,成为脊兽。最前面的是个成为仙人,哈皮面的小兽多做蹲踞状,清代成走兽,宋代成蹲守。这些小兽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与其所处的朝代和建筑等级有直接关系。

1.41套兽

套兽记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预留榫上的兽头形陶制装饰构件,即美化了檐角又可以保护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侵蚀

1.42宝顶

中国古建屋顶中有种较为特别的形式:攒尖顶。其特点是没有正脊,无论几个坡面最后都交汇于一处,其上再覆以宝顶。宝顶除了可以用于攒尖建筑上,偶尔也可以用于正脊上。

屋脊上的这些兽形装饰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至于消灾化吉,辟邪除凶的说法是封建社会下的一种精神寄托,然而它却装饰了中国建筑的大屋顶,威严的吻兽,飞檐直下的垂兽和脊背上那整齐的一排小兽,三者浑然一体,在变化中得到和谐,在神奇中显出韵律,从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那美妙而又尊贵的冠冕。

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功能特征

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文化源远流长,脊饰的发展演变与封建礼制、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结构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古建筑脊饰本质特征就是不能割裂的传统,它自古以来就自然含蓄的踞于大屋顶上,以传统的线条与形象去修饰着这个庞大的几何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美学特征

单体建筑的边际线构成了建筑的轮廓剪影,也成了装饰分布的着力点,在这方面建筑的“下分”和“上分”也表现的很明显。如果说下分主要通过石栏杆形成丰美的剪影,那么上分则通过各式屋顶的外廓形象,通过屋脊、吻兽、宝顶、屋檐、墙檐、墙头等的美化来处理表现。由于屋顶处于建筑的冠载部分,体量和尺寸又很大,因此屋顶所构成的天际线剪影具有突出的作用,对于部分剪影的处理也特别用心。鸱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的形象,都从美化屋顶的角度经过悉心的推敲,处理的恰到好处。

官式做法的仙人走兽,一仙人打头,以此排列着龙、狮子、天马、海马、押鱼、斗牛等走兽,这些走兽的形态原本差别极大,而在队列中,却都统一的采取蹲坐的姿势,形成大同小异的造型,只有仙人骑鸡的姿势与走兽有区别,恰当地作为队列端头的收束。这样一组天际线剪影装饰,多样中有统一,同一种有变化,确实煞费苦心。

屋顶的美学特征,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故而必然带上本时代的烙印,汉代的古朴朴实,唐代的端庄雄浑,宋代的轻盈秀丽,明清的严谨富贵,中国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在这小小的脊饰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地域上脊饰的艺术风格和题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南方的轻盈灵巧而北方的沉稳严谨。虽然南北风格迥异,但却一脉相承,可谓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在广袤的土地上延绵数千年之久而从未遭到废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建筑形体之美照应的应有一个良好的观赏视线,而在中国古建

中,匠师们早安排了一个宜于欣赏屋顶的环境——四合院。1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在传统建筑中很早就已定型,人们习惯了庭院的生活环境,而建筑立面既是房屋的外观,又是庭院的背景屋顶脊饰恰好供人们在院子中悠闲欣赏。所以脊饰着重于近观性质的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室内设计的装饰性质,大可将其作为雕塑作品来对待,或许这就是脊饰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而大体型像上没有根本变化的原因之一。

2.2寓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寓意吉祥图案更为其添了瑰丽的一笔。中国人喜爱,追求喜庆吉祥、富贵平安,这些在传统建筑的大门、墙壁、窗棂、瓦当等处的精美雕饰,都成了人们热爱生活、寄托美好生活愿望和祈求祝福的外在反映,屋顶脊饰也不例外。

建筑不单是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建筑作为蕴含了一系列文化信息的载体,展现出了独特的美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装饰是建筑华丽的外衣,彰显了建筑物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巧妙地表达了他们的内心祝福和心性品格。建筑屋顶脊饰真是由于象征意义上的驱邪避凶才得以存在并拥有着至高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能单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它,每种形象似乎都有着它的寓意和象征,人们用“鸱尾”去象征降火避凶,用兽头渲染着威武和力量,连檐背上也整齐的排列一行瑞兽来祈求吉祥。诸如此类建筑艺术

1

形象放广泛存在于其他部位,中国匠师从不放弃任何能够表达吉祥美好的机会,试图在每一个有条件艺术化的构件上都刻上人们对吉祥幸福的追求,数千年来一贯如此,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趣味。

人们对祈求极限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以及当时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龙、凤、鸟、蛙等吉祥动物纹样,日月星辰,雷电风雨等自然纹样,都强烈的反映了当时人们避祸纳福、追求吉祥的祈愿意念。此时的寓意吉祥纹样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成为了一种神秘的艺术形象留存于古人的意念与他们的社会生活中。随后由于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其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说与道教的长生不老,神仙之术,如家的阴阳五行之说和中国古代各种神话传说相糅合,发展了中国寓意吉祥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位神纹样产生并广泛运用于建筑。时代发展到明清,寓意吉祥纹样的形式更加多姿多彩,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不追求自然形象的逼真,而注重结构形式的律动和完美。2

2.3结构功能特征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设置,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反映和装饰的需要,

它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如防水防火抗震功能和稳固结构等功能。

2.31防水

首先从鸱尾说起,在木构建筑的正脊端处有一根雷公柱,脊下的

2

若干承重构件都交汇在这根柱上,其顶端突出于屋面,是雨水最易浸入的薄弱环节。为防止雨水的浸入,最初只是叠盖几片瓦片,后又改用特制的筒瓦倒置在雷公柱端,最后才逐渐发展成为有寓意,有审美作用的鸱尾。另外檐角上的脊兽,它们和脊瓦烧结在一起,同样也具有防水功能。

2.32 防雷防火

中国古代建筑在防火观念上历来都是相当重视,”鸱尾“设置在殿堂上的初衷也是出于古人的防火观念。然而事实上,鸱尾的特殊结构也恰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防止雷击起火的作用。如果是大雷雨“鸱吻”避雷失败,也多半是自身先毁,而一般不再影响他处引起火灾。

2.33防震

在脊饰的安装方面,匠师们很早就考虑到了看真的处理手法。因为吻兽正好处于节点处,过分的刚性连接节点,缺乏在地震作用下变形的能力,使节点和节点附近的构件产生弯矩和扭矩,造成应力集中而容易导致脆性破坏。因此安装正吻是应放铁制的吻索和吻钩,吻索下端连接一块铜制筒瓦,这全套构件成为“螭广带”,安装时螭广带并不拉紧,但下端要用铁钎穿过铜制筒瓦钉入木框架内3,改变砌筑灰浆使整体构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各构件间有了一定的柔性,所以地震时尽可能最大幅度的保护房屋。

3

结尾:

中国古建筑屋脊上装饰艺术赋有民族特色,富于魅力。建筑屋顶脊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无知载体,经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与演变,呈现出一幅丰美鲜活的历史画卷。魏晋的朴实古拙,大唐的雄壮威严,宋代的纤美灵修,明清的端庄瑰丽,脊饰风格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的忠实、无声的洋溢着一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它彰显着权利与地位,传承着民族文化,寄托着人们祈祷吉祥的愿望,凝结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只会与汗水,成为中国古建筑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