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打造智慧校园
升级版
在实现校园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十个一”任务的基础上,紧跟新基建思路,做到“五个全”,抓好基础保障建设,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信息技术引领专业发展,紧扣资源共享“一条线”,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聚焦智慧课堂“一个点”,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新形态。
1.建设目标
以实现全业务上网、全数据交互、全方位决策、全设备互联、全师生覆盖的智慧校园为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区域服务、内控管理和师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升级传统专业,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建设智慧教室和虚拟实训中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手段,通过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人像识别等技术, 提升学校管理绩效。促进新技术在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全流程应用,形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2.任务与举措
(1)新基建加持,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平台
建成多网融合平台。优化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整合和打通校园网、感知校园、工业物联网等网络,建成共性承载,统一管理的优质网络。提高学校出口带宽至10G,满足用户对网络优质、
安全、高速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度。利用LoRa、5G等通信技术,构建感知校园网,集校园安防、能源监控、智慧教室、环境感知为一体,建设智慧园区。推进新基建项目,优化校内管网,光缆接入,提升通信质量。
建成云平台。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加大虚拟化力度,升级改造私有云平台。建成以私有云为主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三年内达到1500个虚拟机级别的运算资源和300TB级高性能存储资源,为教学与科研提供计算资源,营造统一计算、统一存储的云环境。
建设智慧教室。以智慧教室重点工程实验室为引领,建设教学资源进课堂、在线巡课、在线听课、现场签到、学生课堂参与度分析为一体,多媒体设备统一管理、教室使用统一分配的智慧教室,提升教学场所的智能化水平,完成所有教室智慧提升。加强教室、实验实训室的多媒体建设,扩大多媒体覆盖面,改善教学场所信息化基础条件。
(2)完善学习中心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教学空间
提升教学资源库平台、在线学习平台,达到使用便捷、安全稳定、交互性强、数据互通。
优化在线学习平台。提升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共享与互通,增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教学模块。丰富优质数字资源,实现全课程信息化,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环节,满足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记录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数据,实现基于数据的、动态、全面、智能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反馈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推进个性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0 门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2门,力争获国家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项、省级20项。
升级教学资源库平台。实现与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同步与共享。完善专业资源建设标准,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推广应用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优化和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牵头升级并用好现有的2 个国家(省级)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0个校级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机械加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等2个省级以上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面向物联网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模拟仿真物理设备、物理连接以及参数配置、场景建模,完成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3)建设微服务应用平台,提升业务快速响应能力
构建微服务应用平台。利用先进的容器技术和微服务架构,搭建微服务应用平台,推进业务系统微服务化。支持简单、灵活、的按需扩展,高效完成微服务开发。微服务组件之间松耦合,实现高效、可靠的部署。支撑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需求到设计开发测试,运行期的业务数据处理和业务管理监控等。提供接入服务、统一门户、统一认证、基础服务等平台级服务,使得业务系统的管理、集成和互通更加灵活高效,更能适应教学服务、管理服务等需求快速变
化的大环境,并保障业务系统的可靠运行。
以办事流程开发、管理和应用为主的“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集成在学校应用平台上。优化服务大厅,增强构建服务流程便捷性、易操作性,提供个性化办事服务。优化流程的数据 管理,实现办事轨迹的跟踪与督办。
开发微服务和流程。基于微服务应用平台,围绕业务领域组件来创建微服务。补充已有业务系统存在的功能缺项。实施业务系统的附属功能拆分,以微服务形式快捷地部署在微服务应用平台上,逐步完成各业务系统的深度集成。依法依规梳理各业务办事流程,一流程一制度,开发和优化网上办事流程。建成100个以上管理服务流程和微服务。
构建校园智慧生态圈。依托校园网络环境,统一规划应用系统APP,构建“APP+微信”的前端应用体系和移动信息门户,以及移动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移动事务办理、移动消费为一体的移动智慧校园。建立消息引擎,集成各业务系统的任务下达、诊改预警等消息,统一推送,促进工作推进机制的形成,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融入校园文化,全面建成集交互、认证、流转为一体的开放式校园智慧生态圈。
升级各业务系统。围绕各业务系统核心功能,依据业务管理的变化,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不断完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提高易用性、界面友好性、数据录入规范性,以满足业务管理需求,提升业务服务能力。 升级一卡通业务系统,支持聚合支付,方便师生
的生活。
(4)优化大数据中心,实现智能化决策支持
构建学校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通过人才培养、运行管理、生活服务等源头实时采集,形成汇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数据仓库。对标治理,同步共享,打通其他各层,实现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为学校发展决策、诊断改进运行提供数据依据,为数据驱动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开展数据治理。依据国家和行业数据标准,不断修订完善学校数据标准。强化数据标准的执行,全面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提升源头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准确性和实时性。
完善智能化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基于教育大数据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功能,实时反映学校综合运行状态,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支持。开展学生学情分析和教师教学质量分析,构建师生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平台(师生发展中心),助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
(5)构建校园信息化“四个体系”
建设校园信息安全体系、组织流程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四个体系”), 保障智慧校园建设与运行安全稳定。在领导与决策层面,建立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常态化工作机制;在执行层面,强化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在运行保障层面形成校内专兼职运维队伍与服务外包相结合的运行保障机制。建设统一的数据资源,确立数据建设与管理规范,完善公共数据库系统,通过服务
成效数据化、业务模式数据化、用户行为数据化、用户属性数据化,实现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数据驱动。建成校园运行管理中心、校园灾备中心,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可靠性、可用性、稳定性。
3. 落实智慧校园升级版,实现“五全”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全业务上网、全数据交互、全方位决策、全设备互联、全师生覆盖,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
(1)提升管理服务,实现全业务上网
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微服务应用平台,集成业务系统,开发轻业务应用和办事流程,逐步推进服务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实现消息一通道。
(2)全面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全数据交互
对标治理,同步共享,打通各层级数据,不断完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提高易用性、界面友好性、数据录入规范性,实现互联互通。
(3)全方位决策支持,提升管理效能
优化数据中心,汇集全校业务数据,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智能化学情分析、教学质量分析,以及管理绩效分析等,为决策提供支持。
(4)全设备互联,构建智慧园区
部署IPv6,5G业务,自建设LoRa低功耗无线物联网,构建感知校园网,集校园安防、能源监控、智慧教室、环境感知为一体,建设智慧园区。
(5)全师生覆盖,办事便捷
通过梳理各业务流程,实现学生、教师处处时时能学、能办事,各种业务更加便捷、办公更加高效。升级一卡通系统,支持聚合支付,方便师生的生活,打造造方便易用的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