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弃官寻母  
  成语典故:朱寿昌,宋代天长⼈,七岁时,⽣母刘⽒被嫡母(⽗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五⼗年母⼦⾳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书写《⾦刚经》,⾏四⽅寻找⽣母,得到线索后,决⼼弃官到陕西寻找⽣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母和两个弟弟,母⼦欢聚,⼀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多岁了。  
  2、孝感动天  
  成语典故: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感动了天帝。舜在厉⼭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3、⿅乳奉亲  
  成语典故:郯⼦,春秋时期⼈。⽗母年⽼,患眼疾,需饮⿅乳疗治。他便披⿅⽪进⼊深⼭,钻进⿅群中,挤取⿅乳,供奉双亲。⼀次取乳时,看见猎⼈正要射杀⼀只麂⿅,郯⼦急忙掀起⿅⽪现⾝⾛出,将挤取⿅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猎⼈敬他孝顺,以⿅乳相赠,护送他出⼭。  
  4、百⾥负⽶  
  成语典故:仲由,字⼦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性格直率勇敢,⼗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母死后,他做了⼤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母亲去负⽶,哪⾥能够再得呢?”孔⼦赞扬说:“你侍奉⽗母,可以说是⽣时尽⼒,死后思念哪!”(《孔⼦家语·致思》)  
  5、亲尝汤药  
  成语典故: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后⼋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