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来源:华佗小知识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麻昌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产业集群研究的脉络方面对集群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首先从经典文献出发,对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和新产业区理论进行述评,然后就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论。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一、经典文献综述

(一)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

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经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特征,形成这样的产业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5)机会;(6)。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钻石系统(diamondsystem)。

(二)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

在总结多年研究集群经验的基础上,两位加拿大学者帕得莫和吉布逊(TimPadmoreandHeney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模型。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以及“外部市场”。他们用一个蛛网图表示,六个因素被分为3对:包括“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dings)“;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III”———市场(markets);而GEM模型正是这3个

[1]

“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三)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概念的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以及这些国家内部很多地区陷入衰退的同时,意大利东北部的艾米利罗-罗马格纳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地区却出现了经济复苏的势头。同时,这两地区在经济运作模式上的相似性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然而,最早对这种经济模式进行描述的人可以追述到马歇尔。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对英国兰开夏和谢菲尔德的研究中,发现这两个地方小公司集聚程度高,并且联系非常紧密,专业化分工较细。其主要特征是:以小型、本地人拥有的公司为主、规模较小、区内的供货商和顾主长期合作联系紧密、灵活性很高等等。这些特征与后来学者发现的意大利东北地区和美国硅谷的特征存在很大的相似度。学者们在马歇尔产业区的基础之上,把这

[2]

些地区称之为“新产业区(NewindustrialDistrict)”。

二、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一)产业聚群机理的研究。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把产业聚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

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J.VernonHenderson,Zma2rakShalizi和Antho-nyJ.Venables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聚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聚群的后果等问题。为了解释以上问题,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AldoRomanoGiuseppinaPassiante和ValerioElia分析了29个虚拟群,用组织接近的概念来代替传统的地理接近概念,认为组织接近是虚拟群形成动力的新来源,而组织的接近则通过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他们突破传统的产业聚群的地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把产业聚群置于全球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扩展了产业聚群活动的空间。

(二)产业聚群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MachielvanDijk和OndorNomalor从需求角度解释了产业动力学。在假定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和相关技术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讨新技术应用的时间和频率是如何影响产业动力的,验证了新技术应用模式和产业中企业数量的关系。C.J.Caniels和A.Romijn研究在经济自由化和国际经济整合的背景下,技术能力的累积对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来分析地理集聚影响技术能力累积的机理,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对集聚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聚群。DirkMessner和Mey-er-Stamer探讨了什么是网络、如何认识网络等问题,从三方面(即利益集团和决策风格、网络社会功能逻辑、七个网络的问题)对网络治理逻辑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了网络治理对产业聚群和价值链的作用。在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报告中从宏观层次上的群分析研究什么产业组成了更广泛的经济结构。Meyer-Stamer分析了产业聚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聚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

(三)产业聚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聚群(localindustrialclusters)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Philippeartin和GiamarcoI.P.Ottaviano综合了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进一步验证了著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也

 22

理论研究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就是说,企业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与地区企业数量相关。NicholasCrafts和AnthonyJ.Venables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基于产业聚群的产业和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许多州已设计和实施以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许多欧洲国家也对聚群理论和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群分析已在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中采用。在区域和世界性组织中,世界银行和其它许多组织采用群发展战略作为区域和当地发展的一种工具。这种情况表明群已经成为区域、国家普遍接受采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工具。KhalidNadvi和GerhardHalder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和德国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聚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用聚群和价值链作为分析方法对地方产业聚群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3]

达国家产业聚群之间的关系。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产业集群和新产业区创

[12]

新网络的发展。

第五,关于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顾志群、沈友娣、康君等人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

[13]

指标量化,评价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刘春香则认为,构建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企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应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从战略的角度制定企业集群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策略提高产业集群总体竞

[14]

争力。

第六,对产业集群的社会服务机制进行研究。例如笔者在《“4S”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指出,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四大体系――区域公共服务体系(sectionpublicservicesistem)、中介服务机构(servicemedi-organization)、自律性行业协会(self-disciplineindustryassociation)以及专业市场体系(specialitymarketsis2

[15]

tem)。朱向阳、钱言两人则对上海市中小企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子系统的建

[16]

设问题。

三、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状我国对产业集群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开始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目前,国内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例如,江浙学者从区域经济(张仁寿,1999)[4]非正式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发展中的重要作

[5]

用(李新春,2002)。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仇保兴,1999);[6]从产业集群演变特征角度研究(姚先国,2002)。

第二,从知识溢出角度分析聚集现象。例如,叶建亮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知识溢出还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类同和恶性竞争的发生,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

[7]

是制止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宁钟则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

[8]

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关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关系的研究。王缉慈结合区域发展和区域研究的现实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认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产业

[9]

竞争力的关键。徐康宁认为,中国的产业集群和市场供给范围的扩大有关系,一般直接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出口能力,可以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提高产业

[10]

效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很有借鉴意义。

第四,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由我国学者来进行,他们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进行探讨,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协作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因

[11]

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网络安定的主要力量。内地学者盖文启也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网络,他系统地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一般理论,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

四、产业集聚度理论综述

1.区位商系数LQ。LQ是指该产业地区就业份额与该

产业全国就业的份额的比值。LQ大于1意味着高于平均

集聚。

2

2.空间基尼系数G。其计算方法为:G=∑(si-xi),其中,Si表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就业人数占经济体就业总数的比重。系数越高(最大值为1),表明集群程度越大,产业在地理上愈加集中。

3.孟卓产值计算方法的专业化系数。某地区某产品的产值除以全球(全国、全省)该产品的产值与该地区制造业产值除以全球(全国、全省)制造业产值之比;或企业数量计算的专业化系数,即某地区生产某产品的企业数除以全球(全国、全省)该生产产品的企业数与该地区制造业企业数除以全球(全国、全省)制造业企业数。

4.产业集群的集聚度CAD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CAD={(Eij/Ei)/(Ekj/Ek)+(M+MS+S)/3}/2

其中:Eij指i地区产业j的就业,Ei指i地区总就业,Ekj国家k产业j的总就业,Ek指国家k的总就业;M=中间品收入/(中间品收入+最终产品收入+出口收入);S=服务收入/产业集群总收入。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在体现集群产业在地理区位上的集中程度同时,也应反映集群中相关产业的互补联系与企业共生程度,CAD是由产业集群的产业集中程度和产业间联系大小共同决定。CAD取值为0~1,其值越大,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越高,该计算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跨边界的产业集群,即每个参数取邻近区域的相应数值之和来

表示。

5.Indexofindustryconcentration(Ellision和Glaes2er1997年提出的新的集聚指数)。其计算方法如下:Y=[G

22

-(1-∑xi)]H/[(1-∑xi)(1-H)]。其中,H为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公式,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

[17]

业规模分布。

(下转第31页)

理论研究

 23

经营与管理

保证以外,还要依托专业技术保证,如智囊团、决策中心、信息系统等保证,为决策者出谋划策,作好方案评估、方案论证和决策宣传,提供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支援等等。要建立相应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评价中心和生态环境评价中心。在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和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对水资源工程决策提供负责任的论证评价。

另外由于三方决策主体论证的内容不同,如社会评价更关系移民贫困等问题,生态评价更关心环境等问题,在进行论证评价时,可以采用反向论证的方式。如工程社会评价中心和生态环境评价中心,在客观识别项目影响时,要把重点放在负面影响的评价上,可以做工程项目的不可行论证。

由此构建基于和谐理念的水资源和谐管理决策机制模型如下:

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因此对水资源的管理我们一定要提倡和谐管理,使水资源成为可持续利用资源。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社会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鞠强.和谐管理本质原理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

[2]丁煌,定明捷.“上有、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

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

[3]席酉民.大型工程决策[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席酉民.和谐理论与战略[M].贵州人民出版社,19.[5]曹九岗.水利工程项目和谐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

版社,2008.

[6]刘宁.工程目标决策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6.

[7]钱海梅.公共行政案例[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

1.郑立梅,沈阳农业大学高职学院副教授,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教学管理。

2.黄晓辉,沈阳农业大学高职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7—42.

[12]盖文启.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

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9):102—106.

[13]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

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46—48.

[14]刘春香.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

析[J].商业研究,2006,(12):71-74.[15]麻昌港.“4S”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企业

活力,2007,(6).

[16]朱向阳,钱言.上海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子

系统的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4):160—162.

[17]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

2005年中国第五届经济学年会报告论文,2006年度华中科技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论文。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广西新兴城市产

(编号:200702MS121)的前期研究成果业集群发展研究”

五、结语

水资源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社会

的存在和永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性资源。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

(上接第23页)

参考文献:

[1]麻昌港,蒙英华.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及指标体系的设计[J].生态经济,2009,(8):123-126.[2]尤振来,刘应宗.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62-67.

[3]白靖宇,张伟峰,万威武.国内外产业聚群理论研究进展综

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8,26(3):15-17.

[4]张仁寿.民营企业制度再创新思路探讨[J].浙江经济,

1999,(4).

[5]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

镇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2,(3):49-54.

[6]姚先国.浙江持续经济竞争力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2,(3).

[7]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

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8]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3).[9]宁钟.创新集群的特征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技术能

力和生产能力[J].中国科技论坛,2003,(5):61-63.[10]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徐康宁,冯春虎.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

作者简介:

麻昌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理论研究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