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卷第9期 2006年9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0N0MIC AND S0CIAL DEVEI OPMENT VOL.4.No.9 SEP.2006 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周瑞超 [摘要]我国区域发展有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趋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这个势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 区域互动机制。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比较优势;区域互动机制 [作者简介]周瑞超,广西大学科技处经济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0r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053—04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 规律。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地区发展不 平衡的问题,许多国家现在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如 德国目前也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 此各国都在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区域经济协调是一个综合性、组合式的概 调,发展的重心是不固定的。在20世纪上半叶, 70%以上的工业和近代交通设施都偏集于东部沿 海几个城市,国土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近 1/4的广大西部工业产值只占全国的9.6%。新中 国成立后,党和高度重视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区 域经济的发展,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 有专门的一节论述沿海与内地建设布局的关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动工的694个大型工业 念,其基本内涵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各地区的比 较优势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形 成体现因地制宜、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 特色区域经济。二是各地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 建设项目,有472个在内地,在中西部集中建设了 武汉、包头、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洛阳、哈尔滨、 齐齐哈尔、长春、吉林和成都等主要工业基地;从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延续近十年的“三线建 没”,通过新建、迁建除使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西 安、兰州、银川和西宁等西部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外, 流、信息流能够实现畅通和便利化,形成建立在公 正公开公平竞争秩序基础上的全国统一市场。三 是各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购买力及享受基本公共 产品和服务的人均差距能够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 四是各地区之间基于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技术合 还在攀枝花、绵阳、德阳、遵义、都匀、凯里、酒泉、金 昌等地形成了数十个新兴工业城市和科研基地。 1978年以后,随着宏观取向转变导致的国家 作能够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和新水平的目标,形成 各区域、各民族之间全面团结和互助合作的新型区 域经济关系。五是各地区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 治和保护能够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各区域经 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实现协调、和谐的发展 模式。对我国而言,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 投资重点大幅度转移,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先 行,入境的外资绝大部分选择了区位条件和投资经 营环境较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 等东部地区;改革开放激活了东部沿海地区市场 经济意识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城乡多种类型的民营 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 动力。与此同时,中西部和东北三省受传统的 羁绊,迟迟迈不开大步,本土的市场主体发育缓慢, 外部资金进入的规模有限;加之改革初期,上下游 产品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使矿产、能源和原材料工 业占大头的西部和东北三省,在“双重利益”流失 中,承担了较重的改革成本。上述众多原因及其累 53 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 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一、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历史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是由历史和地理位置、资 源状况等造成的。中国自古以来区域发展就不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积因果效应,导致近20多年来.东西差距、南北差 距均呈扩大之势。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十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促进落后地区 发展的,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投资和财政转移 支付的力度,使这些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总 体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仍未改变。 1.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 1979—1999年,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速分 别比东部地区低1.2和1.4个百分点,而近3年这 个差距又趋扩大。2001年中、西部地区GDP的增 长率分别比东部地区低0.78和1.09个百分点; 2002年,分别低1.35和1.36个百分点;2003年, 分别低1.94和1.84个百分点。从东、中、西部地 区GDP占全国的比例看,1999年为58.7:27.5: l3.8,而2003年为6O.5:26.3:13.2。由于自然地 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 扩大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 2.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突显。目前, 在我国经济布局上,各类经济要素迅速向城市集 聚,特别是向沿海大城市集中,这是市场配置资源 在经济布局上的客观反映。点和面的发展不平衡, 已使城乡差距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核心问 , 题。199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2倍,2000年扩大到2.8 倍。近3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扩大,2002年已达 到3.1倍。此外,城乡差距的另一个表现是区域的 不平衡性,总体看,发展比较慢的中西部地区,差距 扩大更加明显。2002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 之比是3.66倍,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之间 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差距上,消费及生活质量差 距也在扩大,广大农村的公共卫生条件、教育整体 水平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由此看来,城乡差距 迅速扩大,也是造成“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的重要原因。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如 不解决将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54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 观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 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 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 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 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 发展。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 本质要求,不统筹、不协调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发展, 也是没有前途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经济 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是践 行科学发侵观的具体体现。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 需要。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 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推进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作为今后五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区域发展过度失衡将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地区差距 鸿沟、城乡发展割裂的矛盾,这将从根本上动摇构 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地区间发展不协调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相对贫困地区所 反映出来的群众生活困难、心理失衡、社会矛盾等 相对突出,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实现是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的 重要举措。 三、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健全区域互动 机制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十五”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六届三 中全会提出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十六届 四中全会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议》进一 步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 先发展”,要求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安排好各区域的 分工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大区域的比较优势正逐步 凸显,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安排好区域分工是区域 协调发展的前提。 1.发挥西部有色金属、水利电力等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的有色金属产业、水利电力以及部分农产品生 产在国内占有明显的优势。要大力发展与此相关 的产业,拉长产业链。西部地区要根据不同的地理 和气候条件、不同的资源和物种特点,以市场为导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向,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 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如特色农 业、矿产资源业、水利资源开发、旅游业等,培养和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要加强公路、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以及电 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打通 西部地区与中部和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 通江达海、连接周边的运输通道。改造西部地区的 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 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 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西 部发展根基薄弱,要加快发展除了依靠自己外,还 必须吸引外部资金,发挥产业优势,输出优势产品。 2.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活力,发挥粮食生产和 畜牧业的比较优势,振兴东北。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基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只是由于等各方面原 因,发展速度放慢了。要想方设法激活老工业基地 的活力,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 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 政企分开,推进投资、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更大 程度地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转 变工业增长方式,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 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采用高新技 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提高工业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优化产 品结构。积极吸引国内外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 北地区,支持大型企业跨地区重组,加强环渤海地 区的经济合作和协调。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 生产基地。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 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 战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把东北三省建设成为全 国最大的现代农业基地。要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 经济转型。确定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畜牧业 为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起点,重点引进和培育龙 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形 成集团军,实现三次产业搭接和融合。 3加强有色金属采掘和加工等四大行业.建设 全国交通枢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是指 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六省。中部六省 的有色金属采掘和加工业、煤炭业、食品工业(包括 粮食、畜牧产品加工业和饮料业等)、机械制造业 (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各类专用设备等)等四大行 业在全国占有较大产值比重和市场份额。要积极 实旌优质粮食工程,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按照 市场的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粮食的深加工,通 过农产品加工业来带动种植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要用现代技术改造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 业传统产业,拉长其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 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业、先进制造业等 技术密集型产业,走信息化、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 工业化道路。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中部六省起着承东 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 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承东启西作用。要利用的交 通优势发展各类专业市场。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 立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包括法律、信息、技术、咨询、 金融、保险等,为东西、南北相互之间生产要素的 流动提供各种便利和保障,并以此促进自身的 发展。 4.东部要发挥区位、人才等优势率先发展,并 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区位 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外 开放程度大,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资源丰富,具有继 续率先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再 上一个新的台阶,有利于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全面 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带动全 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进一 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科技整体实力。 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 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国际竞 争力。东部发展水平较高,资金、技术和人才有向 中西部扩散的要求,这对于中西部发展是一个促 进。要积极促进东部投资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以 此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 仅仅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对于区域协调发展 是不够的,若没有有效的区域互动机制,将会导致 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更落后,区域差距仍将 无法得到遏制。必须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 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才能形成区域相互促进、 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这是为落实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的总体战略作出的制度性安排。 1.健全市场机制。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的需要 自由流动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是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市场 机制的作用,不断拓展市场(下转第58页)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应 不分国有和民营,要采取产权分割、配股、期权等方 府牵头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以 民间资本为主的信用担保基金(公司),建立适合 式给予奖励,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形成轰动 和示范效应,使其实实在在地感到“社会上有地位、 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或担保觇 构,允许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内部债券 或向社会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4.把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作为西部经济发 展的重点。民营科技企业除具有一般民营企业优 势外,还具有科技人才比例高和有较强的研发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强的特点。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高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在中国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速发展,成为我国民营经济的新亮点。2001年,民 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813亿元,实现净利润 107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015亿元,出口创汇3l9 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6%、30%和23%,远高 于同期国家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发展民营科技企 业,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点。 5.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民营企 [2]扶贫办.经验弥足珍贵任务仍然艰巨——论我 国的扶贫开发[J].求是,2003,(16). [3]汪同三,沈立生,万东华.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 告[A].中研决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o3. [4]张紧跟.浅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J].江西 行政学院学报,20o1,(1). 业发展初期普遍规模小,融资困难。除了国家积极 推进金融改革外,西部地区地方应积极行 动起来,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机构,如由地方政 [责任编辑:郭竟明] (上接第55页)空间,才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 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长期以来,各方面加 强地区合作与互助的努力与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 经验。今后发达地区还要继续采取对口支援、社会 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和效率。目前,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我国各经济 区域的互动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地区封锁和地 方保护仍然存在,阻碍了产业的合理转移,影响了 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导致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的能 源资源瓶颈约束难以有效缓解,中西部地区的资源 和劳动力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着区域协调 发展。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 限,对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2.健全合作机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珠江 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4.健全扶持机制。国家今后还要加大对 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 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发达地区反哺欠发达地 区的机制,加快欠发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若 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国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到长治久安。经过改革开 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 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多个区域经济 圈。今后还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 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比较优势。要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地确定各地的分工,充 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区 域互动机制。 [责任编辑:蓝天] 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打破以行政 区划为界限谋划发展的思维定式,逐步从按“行政 区经济”配置资源为主转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为 主,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3.健全互助机制。东部地区要在率先发展中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