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4期 2 0 1 3年4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33,No.4 Apr 2 文章编号:2095—4654【2013)04—0041-02 从儿童文学翻译角度看翻译心理学的表现特点¨ 赵 蕾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摘要:翻译是涉及语言选择与心理选择两方面的过程。翻译者的心理状态及活动对翻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翻译心理学的文本表现特点,即任意性,规约性以及层级性分析儿童文学这一特殊题材,体现译者在译作过程 中的心理表现。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心理学;译者心理 中图分类号:H059 一文献标识码:A 、翻译心理学 儿童诗在遣词造句中多一些“稚趣”,注重语言外在表现形 式上的音乐感,同时侧重于明的展示,使孩子身心愉悦。童 话的灵魂是幻想,它超越了生活的平淡与繁琐,体现了孩子 们天真的心理和天性。 三JL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心理表现特点 1.任意性 翻译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即从心理学角度对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李奕和刘源甫在 《翻译心理学概论》中给出了翻译心理学的定义:“翻译心 理学是语言学、心理学和翻译学相互综合成的边缘学科,旨 在从心理学结合角度研究翻译心理产生、发展、表现的规 律。” 翻译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个人语言、文化和科 学知识素养,变动幅度大,存在任意性。 20世纪初,傅斯年先生在他的文章《译书感言》中提出 “译者的翻译心理”这一概念;方梦之先生在文章《译论研 究的系统和系统性原则》里他谈到“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多 种心理机制的作用,译者的心理状态对转换行为产生直接 影响,特别是主客体的双向运动——“物”“我”化一的心 理操作过程。翻译学要接纳心理学的思维方式、需要、态 度、性格等个性心理范畴,以此来审视翻译过程,阐释翻译 规律,发掘译者的风格特点等”。同时,许钧先生指出“翻 译思考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翻译 思考的角度应该是多种的:有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语言 的,艺术的,也有美学的,心理学的……”;美国学者鲁滨逊 谈到学好语言的一种方法就是观察当地人如何身体力行: 他们的嘴型、手势如何发生变化,他们如何做强调,总而言 之就是如何上演其讲话。但是只是简单的模仿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的是学会感知,感受当他们说话时的感觉。而这 种想象、幻想自己融人当地人的心理对于一个好的译者来 说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译者无法感受、表达,那么译文就不 会“活”,给读者的感受就是没有感情,没有生命力。 总的说来,从20世纪概念的提出,经20世纪中后期的 同一源语文本会有很多形式不同但却有相同信息度的 译文。如: (1)…and my love will dance to the sound ofthe harp nd ahe vitolin.She will dance SO lightly that her feet will not touch he ftloor.…———一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她舞得那么翩翩,莲步都不着地。——林徽因 她会跳得那么轻快,好像她的脚就没有挨着地板似的。 ——巴金 翻译心理学的任意性不仅由个人的语言能力决定,也 由深层心理的创造性决定。以上两篇译作都是经典之作。 林徽因在1923年完成《夜莺与玫瑰》的译本,根据资料记载 林的译作是献给她当时成为残疾人的丈夫梁思成的,所以 其作品可被看作是表达自己爱情的译作。在第一句中,林 的译句用词简洁而温柔,“翩翩”表现出女孩的轻盈,而“莲 步”一词则反映出当时所处年代多用文言文的文化氛围。 两词的选用表现出女性译者的精细。而巴金的译作面向的 是普通读者,特别是孩子,所以译文显示了其一向的炼字特 性:朴素,明朗,亲切和自然。 2.规定性 过渡,到21世纪的不断发展,翻译心理学这一项研究得到 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二JL童文学翻译 规定性说明,译者不能随心所欲的翻译文本,应按照文 本类型来翻译,同时要根据读者接受性做适当的调整。如: (1)Wind in he tWillows ….选择儿童文学作为本文的文本材料,因为儿童文学不 同于普通的成人文学,旨在以广大儿童少年为目的读者,具 有独特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的区别于成人文学的文学。 同时儿童文学具有故事性,想象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的特 点,本文拟以儿童诗和童话的翻译来研究译者的翻译心理。 Willow—herb,tender and wistful,like a pink sun— set cloud,was not slow to follow.Comfrey,the purple hand— in—hand wih tthe white.crept forth to take its place in the line;and at last one morning the dififdent and delaying dog— tit收稿日期:2013—01—18 4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第33卷 stepped delicately 011 the stage,and one knew,a8 if string —“我才不是,”气恼地说,“我有非常优雅的身材 嘛——对我来说就是。” ——music had announced it in stately chords that strayed into a gavoUe,that June atlastWaS here.Onemember ofthe compa- nywas still awaited;the shepherd—boyforthenymphstoWOO, he k ̄itghtforwhomtheladieswaited atthewindow,the prince that Was to kiss the sleeping snnllner back to life and love.But 《柳林风声》文敏译 译文二: “你和她在很多方面相像,特剐是体型很像。” “我不像她。”蟾蜍怒气冲冲地说,“我的体型很优 美——尽管我不怎么样。” when meadow—sweet,debonair nd odoraous in amber jerkin, moved graciously to his place in he grtoup,then the p1ay Was ready o tbegin. 紧随而来的,是婀娜多姿的柳兰,绽放如朵朵粉红花朵 《杨柳风》林玉鹏译 这篇童话,用拟人的手法来展示动物的故事,小说中的 ——动物主角是“人”和“物”的完美结合。译文一“我才不是” 的晚霞。雏菊,紫的、白的,星星点点手牵手悄悄在花儿的 行列中冒了出来。最后,在一个清晨,娇羞答答的野蔷薇也 姗姗地登上了舞台,犹如一曲弦乐以一个辉煌的和弦转入 了欢快的加伏特舞曲——宣布六月终于来到了。只是其中 还有一位尚未露面,那是纯情少女正在等待的牧羊少年;是 闺秀们在窗边引颈期盼的骑士;是以一吻让睡中美人从爱 情中复活过来的英俊王子。于是,最后那身穿琥珀色紧身 背心,芳馨的笑靥菊终于出现了,他优雅地缓步迈入群芳众 艳之中——好戏这才正式开场。 ——《柳林风声》文敏 翻译心理学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凝结在 作品中作者的创作心理,语言表达心理形态和规律。源语 作者从小生活在泰晤士河与温莎森林附近,对河流,动物以 及四季不同的景色都有深层的迷恋,所以对任何一阶段的 景色描写作者必倾其全部情感,即使一花一树一草一物。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选词既要对等于源语又要符合目的语的 习惯且能给小读者们带来美景的幻想。整篇段落用拟人的 手法描绘了夏季的美景,tender and wisftul翻译成“婀娜多 姿”,delicate翻译成“羞羞答答”,这种四字词的翻译方法也 符合译者从描写角度进行描绘的过程,crept forth翻译成 “冒”,尽显夏季万物生机勃勃的动态景象。文中一系列拟 人及排比句的修辞的用法,勾绘了一副丰富多彩的夏日饕 餮花朵盛宴,让作为读者的小朋友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美 好的画面。 3.层级性 翻译心理层级性与翻译者经历、文本处理涉及的心理 活动难度相关,表现出与经历时间长或短、翻译心理活动形 成频率高或低、译者相关背景知识或多或少成正比,其翻译 心理活动主要集中在词汇。 (1)Wind in the Willows 《柳林风声》第八章描写被关进监狱,牢头的女儿 为了帮逃跑,让它打扮成姑娘洗衣服的姑妈的样子。 ——‘‘She would let you have her dress and bonnet and 80 on,and you could escapefromthe castle asthe ofifcialwasher- woman.You’re very alike in many respects--particularly al bout the figure.” ——“We’re NOT.’said the Toad in a huff.I have a very elegant figu]re—for what I am.” 译文一: “从各方面来看,你都挺像个洗衣妇——特别是你的身 材” 和“我有非常优雅的身材嘛”中的“嘛”这个语气词的运用, 都表现出译者翻译心理的孩子性特征,这样的字句处理彰 显了孩子稚气时的童真。译文二的处理较译文一生硬。最 后一句“for what I aln”译文——译成“对我来说就是”,更可 以与在文章中其他自豪骄傲的时刻对比,此时此刻它 落魄而担心,不禁自嘲一番。与整篇文章的情境语境来考 虑,这样含蓄略带落寞的译文更合适,比译文二直接翻译作 “尽管我不怎么样”更妥帖。 四、结语 翻译实际上同时涉及到心理和语言两个方面,从心理 学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翻译理论以 及翻译实践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高质量的译文源于译者 从认知角度对文本思想、文体风格以及文本意境的准确把 握。翻译心理建立在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作为译者 要不断提高自身对异质文化的认知和学习,也要增强语用 心理敏感性,翻译出更高质量的译文。对翻译心理的研究 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吸引了众多译者的目光,它 的不断发展和开拓定会为翻译事业带来更繁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奕,刘源甫.翻译心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方梦之.译论研究的系统和系统性原则[J].中国翻 译,1997,(3):8~1O. [3]许钧.思考应该是自由、闪光、多彩的[A].许钧,翻译 思考录[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Douglsa Robinson.The Trnaslator’s Tur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I糍;s.2006. [5]屠岸.一个孩子的诗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l982. [6]巴金.快乐王子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林徽因,马晓佳.夜莺与玫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社。2012. [8]林玉鹏.杨柳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9]沈琪芳,应玲苏.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0]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11]王华杰.儿童文学论[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9. [12]文敏.柳林风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