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

来源:华佗小知识
 《放牛班的春天》 电影赏析

-浅谈问题儿童的教育 【概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介绍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克莱门特·马修 来到了法国乡村的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地”的寄宿学校代课。在这里他用音乐感化了那些问题少年,用音乐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沉睡的美好人性,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影片直接反映出对问题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以及更大范围的儿童教育问题,当代的教育者以及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方式上应该有所启示。 【关键字】儿童 教育 启示

“放牛班”是俚语称呼,在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差生班。在的公办中学里,有专门给被视为没出息的差生、问题生开设的不升学班,学生基本上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因这部法国电影中的学校绰号“池塘之底”,学生也多是所谓“问题儿童”,所以,它的译名就叫《放牛班的春天》。

落魄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就应聘到这样的一所学校任教,并接任学监。克莱门特在这所学校遇到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名叫佩皮诺的孩子,佩皮诺每天都站在学校的大门内等星期六,因为他坚信“星期六爸爸就会来接我”,尽管很多人告诉他,他的父母早就在战争中被德国人杀害了。克莱门特遇到的第二个学生,是一个正在被惩罚性劳动的孩子,他要做15天的校园清洁工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克莱门特遇到了更多的“问题学生”,比如报复心很强的乐格克,他制造恶作剧弄伤了校工马桑大叔的头;有着“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之称的皮埃尔·莫杭治,他话虽不多,但十分叛逆;被作为“科学实验品”送进学校,心理医生说他暴戾、撒谎成性,后来果然处处挑战克莱门特的蒙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难缠”,个个都是刺儿头。 这些“问题学生”,也的确给克莱门特制造了许多尴尬和麻烦。他在全校师生面前得到的第一个“礼遇”,就是被学生喊作“秃子”;在第一堂课上,学生们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教室里的人体标本嘴里,被人塞上了一根点燃的香烟,当他拿掉香烟,转身上讲台时,又被绊倒了,学生们抢走被摔出去的讲义包,轰传起来;几天后,当他回到办公室,柜子又被撬了,学生偷走他的公文包,查看里面是不是放着色情画片„„一连串的遭遇,使他忍不住担心自己会被学生谋杀。

然而,克莱门特相信人性的美好,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善良、宽容、耐心,在音乐魅力的感召下,奇迹一定会发生,孩子们一定会迷途知返。于是,他坚决放弃了惩罚的手段,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用合唱这种音乐形式,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沉睡的美好人性。尽管探索得艰难曲折,并且一度被自私、暴戾、虚伪的校长叫停,但克莱门特坚持了下来,而且赢来了学校其他教师和校工的尊重、支持,最终取得了预料中的成功,“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

很多年以后,当年的“小魔鬼”莫杭治,成了世界著名音乐家,他和佩皮诺对老师克莱门特的共同回忆,再现了克莱门特平凡但无比伟大的教育人生。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如何对待儿童教育问题。学校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用音乐打开了学生们封闭心灵,对孩子们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放牛班的春天》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1. 以暴易暴式的暴力性惩罚,只能激起更多的暴力、更大的仇恨,最终的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相信许多人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是所对应的人物可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人对应热衷于或支持暴力性惩罚的教师,有的人对应被这种暴力性惩罚伤害的学生,还有的人对应曾被学生恶作剧过的教师或校工,更有的人对应那位自私、暴戾、虚伪的校长„„但是,谁有足够的信心,去对应处处散发着人性光辉的老师克莱门特·马修?

无论多么不情愿,都不得不承认,在“池塘之底”这所学校发生的故事,都曾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家庭里、学校里,即便是电影中的学生穆东因对暴力忍无可忍,最终跳楼自杀的惨剧,也并不鲜见。实际上,就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而言,在很多暴力手段的运用上,我们甚至比这部电影所展示出来的,更加非人性,因而更加触目惊心,以致于“校园暴力”不断升级。

曾几何时,成年人针对孩子的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虽然并不被法律允许,但却在“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成为一种被民间普遍接受和支持的教育手段。像电影中出现的老师对学生揪耳朵、打耳光、踢屁股、揍脑袋、关禁闭、惩罚性劳动、侮辱性称呼、一人犯错全班挨罚、精神逼供等暴力手段,哪一个不曾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当我们的父母、教师这样做时,他们仅仅看到了暴力手段在表面上显示出来的、短暂的立竿见影,却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那就是,以暴易暴的暴力性惩罚,只能形成恶性循环,从而激起更多的暴力、更大的仇恨、更强烈的叛逆和反弹,最终导致出一个两败俱伤的共输结局,制造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无可挽回的悲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法治的日益健全、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体罚这种显性的暴力教育手段,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受到警惕,对实施者的法律惩处力度也越来越大,不少人开始有所收敛。但是,隐性的暴力教育手段,比如语言暴力、精神暴力、环境暴力等,却在家庭和学校中日益突出,并且未被引起足够重视。然而,它给儿童带来的身心伤害,却常常比体罚更为严重。皮肉之伤容易治疗,心灵之伤却极难痊愈。 电影中,“池塘之底”学校的建筑环境,和阴森可怖的监狱几无区别,在高墙、铁窗、电网下生活的孩子,哪里是活力四射的青春少年,分明是被关押、拘禁的奴隶。对这种环境暴力,不但学校没有意识到,就连本意善良的慈善捐助者,也没有意识到。但是,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却不能被忽视。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寄宿制学校,尤其是设在偏远郊区的寄宿制学校,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它们事实上也被形容为“高墙之下的监狱”。 “池塘之底”学校的老师们,不但给学生起了各种侮辱性的绰号,如“秃头”、“光弹头”,语言也极其生硬、粗暴、蛮横,几乎从来不允许学生辩解;当一个个恶作剧被制造出来,学校却又抓不到“罪魁祸首”时,一个常用的办法便是“一人犯错,全班受过”,以此逼迫学生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检举出“罪魁祸首”。对此,克莱门特的评价是,这是让学生互相诽谤。

仔细回忆并且反思一下,类似这样的语言暴力、精神暴力,我们的父母和教师,是不是也曾对孩子施加过,结果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就像电影所表现的那样,学生以牙还牙,也给校长和老师起绰号,语言同样的生硬、粗暴、蛮横?“池塘之底”毕竟只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但我们的生活却是真实的,这些现象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此,务需深刻反思。

2. 爱己先爱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先充分尊重他人。 作为一部震撼人心的“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不但是受法国人追捧的“心灵鸡汤”,也深深感动了每一个看过它的人。对在校学生来说,这部电影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因而被他们作为镜子,时时映照自己的父母、学校和老师。青年学者熊培云说,这部电影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投票都可以进前三”。

为什么会这样?“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这是法国本土的一则影评。那么,这是它备受推崇的根本原因吗?显然不是。人们之所以被感动,并将其作为“心灵鸡汤”,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尊重与被尊重的无限魅力。

电影中,在“池塘之底”这所学校里,除了克莱门特等极个别教师,你再也找不到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狭隘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即便学生犯了一个小小的过错,也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更不用说通过恶作剧捉弄甚至伤害教师了,学生被关禁闭和被集体惩罚,因此成了家常便饭。忍耐与宽容,这两种优秀的品格,在教师们身上荡然无存,他们只是冷酷无情地执行着“行动—反应”的惩罚原则。

学生不被教师尊重,自然也就不会尊重教师。这群桀骜不驯的青春少年,由于被侮辱和伤害得太多太久,又被惩罚得太过随便和苛刻,惩罚对他们只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教师们给他们起绰号,他们也同样给教师们起绰号。比如,克莱门特在全校师生面前得到的第一个“礼遇”,就是被学生喊作“秃子”,而且一直被这样喊下去,直到学生们那一颗颗冰冻的心,被他的温情慢慢唤醒为止。

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先充分尊重他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教育常识。对此,父母和教师都应该铭记在心。和教师一样,如果父母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反过来,孩子也肯定不会尊重自己的父母。所以,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但是有道德、有素质的表现,而且会影响孩子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父母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待孩子,那么,孩子也就必然会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待父母。

现在,看看克莱门特是怎样做的:对每一个孩子,他都给予最充分的尊重,完全抛弃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即便他的前任善意地提醒他,要提防报复心很强的乐格克、有着“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之称的莫杭治,他也并没有将他们归为“另类”,而是更加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心灵,并对他们因材施教:

对乐格克,克莱门特有意安排他去照顾受伤的校工马桑大叔,让他体会生命的脆弱,并感受自己冲动行为的后果;对莫杭治,克莱门特非常注意维护他在母亲面前的形象,高度信任他,发现并挖掘出他的艺术天赋,着力培养他;对佩皮诺,则像一位温情脉脉的母亲,时时处处呵护他脆弱的小心脏,并最终“领养”了他,使他真的在星期六等来了自己的“父亲”,那一天他和老师成了“父子”

克莱门特对学生的尊重,换来的是学生对他的信任和热爱,除了匆匆来去的蒙丹,每一个孩子都视他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并最终迎来了各自的人生之春。相比克莱门特,我们的父母和教师,是不是该反躬自省:在尊重自己的孩子或学生方面,我是不是做得足够好,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3. 永不言放弃,坚信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奇迹终有一天会发生。 电影中的“池塘之底”,与其说是一所专门教育“问题儿童”的学校,不如说是一座专门禁闭“问题儿童”的监狱;而即便是监狱,也承担着改造犯人的责任,但“池塘之底”的校长和绝大多数教师,却完全放弃了教育孩子的信心。 所以,当克莱门特向校长提出组织合唱团的建议时,自负而又自私的校长的态度是:“可怜的马修,你真是不了解情况。一个合唱团?你永远不可能让他们唱,否则我就是音乐之王。”在克莱门特的支持下,校长虽然很不情愿地同意了,但却定下了一个苛刻的条件:“如果弄砸了,你就要辞职。”

然而,克莱门特坚信,只要真正努力了,并且永不言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足够的

爱心可以感化迷失的羔羊,奇迹终有一天会发生。尽管最终的结果,的确像他预料的那样美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却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善良、宽容和忍耐的品格,支撑他走到了最后。

被作为“科学实验品”送进学校的蒙丹,挑战了克莱门特的忍耐极限。但就是对蒙丹,克莱门特也依然给了他足够的宽容。比如,当克莱门特发现他和另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偷偷喝酒、吃肉时,只是走过去抽掉他叼着的烟卷,说:“关于你在这里开晚宴的事情,我会保守秘密,这是送给你的一份大礼。”

当然,克莱门特的宽容和忍耐并非无原则,当他发现蒙丹向佩皮诺施以“校园暴力”时,便厉声警告蒙丹:“我要警告你,你不准和佩皮诺说话,不准靠近他,甚至不准你看他,你明白吗?即便是一眼,我也会让你的生活变成噩梦。”遗憾的是,蒙丹来去匆匆,在被冤枉偷了校长的20万法郎,并和校长恶狠狠打了一架后,被带走了,奇迹没有在他身上发生。

不过,在克莱门特的顽强坚持下,奇迹在其他学生身上一点点发生了,莫杭治沉醉于音乐,乐格克学会了感激„„全班所有学生开始尊重、爱护自己的老师:当莫杭治朝克莱门特头上扔墨水瓶,同学们一涌而上去打莫杭治,说他不该这样对待克莱门特先生,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克莱门特原谅了莫杭治,并劝说他的母亲将他带离这所学校:“带他走吧,别让他在这里浪费光阴,让他上音乐学校。”

克莱门特能做到的,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特别是父母之于孩子,就更没有理由做不到。看上面的简要故事梗概,就可以知道,针对“问题儿童”,克莱门特并没有特殊的教育秘诀,他只是遵循着教育常识,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对每一个孩子都不抛弃、不放弃,负责到底,坚信奇迹会发生。

事实上,所谓“问题儿童”,反映出来的都是“儿童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寻找符合人性的答案,才是父母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因此,对“问题儿童”的抛弃和放弃,说白了,只是成年人不愿意去做寻找答案的努力。今天的中国,“问题儿童”越来越多,“问题儿童”学校和假期短训班越来越多,但是,又有多少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努力寻找“儿童问题”的答案?为此,极有必要让每一个“问题儿童”的父母和教师,都来看一看《放牛班的春天》,为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问题儿童”,一定要坚信奇迹会发生。

【参考文献】1.电影文学2010年 第12期 浅谈《放牛班的的春天》 2.豆瓣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中问题儿童的教育 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4.百度百科 《放牛班的春天》

chenhong93@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