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四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答案2013.10.17
高三语文检测答案
一、
1. 选B 【解析】 A模棱两可(错误,应为2声) C潜移默化( qiǎn )(错误,应为2声) D趑(错误,应读zī)
2. 选C 【解析】 A关怀倍至(备) B侯补(候) D蜂涌(拥)
3. 选B 【解析】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与句子开始就提“超级丹”矛盾。
4. 选D 【解析】 A 又将有谁离开或抵达呢,(改为问号)B 十三、四岁(去掉顿号) C《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改为引号)
5. 选A 【解析】 B 通过那次食盐抢购事件,使我们(缺主语)C 超100万名左右(逻辑不对)D(到底是什么是造成“井喷”事故的主要原因,表意不明) 二、
6.A A项是第一段的概括。 B中“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原文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中“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 原文第四段说“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D中说“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错误,原文第三段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是一种“常态”或“习惯”。BC两项误解了原文的意思,D项把被动变为主动。
7.C A中“没有隔阂”有两错,一是原文是隔膜,二者词义有差别,二是原文说“无数次的小磨擦”,就不能说他们没有隔阂(隔膜),二是“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原文“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只是强调二者自由的方式不同,没有说“更容易”。B中“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强加因果。D中“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对这种信任是否定的。此题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
8.B A项主要是对五六段的概括,C项是对第七段的概括,D项是后三段的概括。B项中从“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中可以看出,“抽象真理”错误,文中说的是“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普遍联系”也错误,原文中表述为“个别关联”。 三、
9.C【解析】访:查访,这里是“寻找”的意思。
1 / 4
章丘四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答案2013.10.17
10.D【解析】D项,是介词,可译为“拿”“用”。A项,代词,他/动词,到。B项,表承接,可译为“就”/表转折,可译为“竟”。C项,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11.B【解析】①是描写舟人的相貌,②是写舟人的力气大,⑥舟人的情感。这三句都与义行无关。
12.A【解析】A项有两处错误。陈泰岩雇船收债;见到舟人的相貌时,只是觉得与众不同) 四、
13.(1)陈泰岩告诉舟人:“太阳就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语、盍、诸,各1分)
(2)现在你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投奔)谁呢?(或:你孤身一人,无人可依靠)(既、茕茕、依,各1分)
(3)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讯、紊紊、安用、竟,各1分) 参考译文:
没有人知道舟人的姓与名,也不知道他的家乡住处,以及从事什么职业。与他偶然在舟中相遇,就用“舟人”来称呼他。我们郡中的陈泰岩,是一位文士,派仆人雇船,到远乡收债。他同侄子与仆人来到船上,看到舟人胡须如戟,眼光如炬,仪态风度十分壮伟,光着膀子用篙撑船。陈泰岩心中就觉得他与众不同。来到舟中,又看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子,依稀有大家闺秀的风度。陈泰岩又私下里感到疑虑。等撑起船后,划船像飞一般,一会儿就到了岸边。岸边有三头牛在水中,妨碍小船停泊。舟人招呼放牛的人牵牛起来,两头牛被牵走了,另一头仍在水中,牵不走。舟人就伸出手,抓住牛后肘,将牛扔到岸上。岸上的人原本聚集在一起观看,见这举动,都躲避了。这令陈泰岩更加疑虑。
收完债,陈泰岩拿着数十金回到舟中。对舟人说:“太阳将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舟人说:“你不要害怕。即使是带着几百万缗钱,行数万里路,我也不会辱没使命,你为什么要担心这么点儿钱呢。”泰岩不能勉强他,姑且听从了他。船在河中行驶,太阳快落山了,微风吹动着波浪,舟人忽然撑着船靠了岸。泰岩非常害怕,询问泊船的原因。舟人说:“风雨来到了。”一会儿,半空中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而至,船依在柳树下,被柳树遮蔽着。雨停后,又起程,最终安然无恙。
距离郡中还有数里,泰岩又对舟人说:“前面村子树木掩映,有酒旗从树梢中露出,应该能买到酒吧?”舟人说:“好的。”就拿着酒壶离开了。泰岩就询问船尾的女子:“你是干什么的啊?你为什么一个人跟从那个髯者行舟呢?我担心那髯者不是个好人,更何况那髯者又是做什么的啊?你心里一定明白,向我说一说吧。”女子抽泣着说:“你说得不对,我也是为官者的女儿。从前跟从父母出行到三泖湖,夜里遇到了强盗,他们杀死了我的父母,扔到湖中,掳掠了钱财和我。忽然见那髯者从黑暗中跃入舟中,一个人杀死了数
2 / 4
章丘四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答案2013.10.17
十名强盗,又带着我离开,我哭着求死。那髯者说:‘现在你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谁呢?幸而你的仇人已被杀死,我会慢慢地寻找你的亲戚,送你回去,即使找不到你的亲戚,我也会给你找一个好男子,让你出嫁。我坚守道义不会污辱你,不会像那群强盗的做法一样。’我因此忍死留在此处。”说罢,泪如雨下。泰岩又说:“船很小,你们两个人怎么一起生活呢?那髯者最终怎么做的?”女子说:“自从我来了后,那髯者总是睡在船板上,即使刮风下雨也不叫苦。他停船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交往的,也不止一个人。他们在一起所谈论的话,我都不明白,他们每次都是痛饮后离去。夜晚,他一定登到高处观星斗,回到舟中常闷闷不乐,我也不太了解他为什么这样。”
舟人买酒回来后,斜视着那女子,好像已知道她所说的话,看起来有点儿生气的样子,泰岩了解这些后,对他佩服为异人,作长揖向他请罪。于是煮酒坐下,相谈甚欢。舟人就说:“我和您萍水相逢,希望拿几句话赠送给您。天下大乱,各自珍重,我也从此离开。”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到了郡里,两人感慨叹息着分手,以后最终没有再相遇。
14.(1)诗歌首联用“月”“筵”等照应诗题中的“中秋”,描写了金国国都中秋之夜的喜庆和奢华;颔联写诗人独自在驿馆中的孤独,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之情。前两联,使用对比手法,通过中秋之夜金国百姓欢宴的热闹和诗人的孤独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诗人需要“千斛酒”来解中秋的悲凉,而这种悲凉来自故国在灾难中沉沦而自己无法拯救的悲痛、做了金国的后再难自拔的悲楚以及永远不能返回故土的乡愁等。 15.略 五、
16.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17.概括答案:激光造雨的定义、原理、优点及研究现状。 18.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 六、(一)
19.答: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20.答: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21.答: 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22.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3 / 4
章丘四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答案2013.10.17
“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花残季节,“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欣赏我的孤寂”,“我”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 “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关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二)
19.(1)“白鹿原上的风”就是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的内涵和丰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所传承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象浩荡的风一样,生生不息,象征民族文明薪火相传,(2分)(2)用“白鹿原上的风”来作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2分)
20.(1)陈忠实创作的文学作品展示了民族历史的变迁,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分)(2)陈忠实进行文学创作,表现出忘我的写作热情,怀着献身文学的信念,执着痴迷,耗尽毕生的精力和心血。(2分)(意思对即可。)
21.(1)作品立意高远。小说对民族命运和文化心理有广阔而深刻的描写与揭示,思想内涵深刻高远。(2)作品立足史实。小说描写了“白鹿原”上三代人的生活,记叙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3)作品扎根生活。小说成功描写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典型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生活色彩。(意思对即可,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 22.(1)笔耕不辍,写作功底扎实。启示:写作是一种需要反复练习的实践技能,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要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不能浅尝辄止。
(2))广泛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准备充分。灵感涌动,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创作愿望。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积累,从课外读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方面寻求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也要抓住机遇。(3)心无旁骛,远离尘世喧嚣,方能凝神聚力,潜心创作。启示: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作活动,要甘于寂寞、才能不受俗世侵扰,集中精力。 七、作文
阅卷标准参考高考。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