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制度建设 创新动作模式 全面提高投融资管理工作水平
一、投融资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XX年开发区管委会(含下属全资公司)安排建设重点项目38个,投入资金25.7亿元,推动了职工(人才)公寓、水绘园大桥、起凤桥、龙池路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开发开放能级,提高了城北新城建设品位,拉动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20XX年,开发区按照“大拆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要求,继续推进海阳路北延、金轮西路、丰登路、人工湿地等建设进程,计划投资13.5亿元,实施重点工程项目35个,同比增长25%。
(一)投融资制度建设情况
1.融资管理构建情况
管委会对投融资机构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开发区资金保障组和财政分局是投融资业务的管理部门,通过对开发区投融资机构(###市经济贸易开发总公司等5家)企业资产营运的动态监控,对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做出区分,提出不同的效益目标要求,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投融资机构的运作模式
投融资机构定位是:拥有,授权经营,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即作为的经济实体开展经营,基于其自身信用进行借贷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多行业参与市场经济的,具有背景的投资主体”。通过将原来由直接投资的行政方式,转变为由建设性投资集
团向社会融资为主的市场化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各大投资集团功能各异,职责明确,形成了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
3.对投融资工作的支持
主要体现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其主要做法:一是划拨启动资金,企业市场化经营,为投融资机构的搭建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二是对于计划建设项目给予投融资机构一定比例的项目资本金;三是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将土地进行质押或出让,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将部分土地收入返还给投融资机构;四是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优惠或税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
(二)投融资工作现行举措
1.高屋建瓴梳理搭建财务管理运行模型
对照《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邀请专业机构,主动清理搭建了4级4大块的平台体系,疏理建立偿债投入模型,策划形成了“十二五”开发区商业运作模式。成立南通臻禾房地产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抓住国资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及做大业务的优势,既争取到他们参与基础设施和安置房建设,同时争取到他们作为融资担保的主体。目前与中核集团、国开行组成三方面合作关系进行融资,两笔7亿元融资项目省行已批。
2.包装万顷良田工程项目争取银行融资
20XX年9月份接到省厅关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批复后,与当时的信用联社对接融资,由信用联社组团做了1.3亿元贷款,紧随其后农行、建行积极响应,20XX年又分别融资2.9
亿元、2亿元,今年上半年工行又为万顷良田工程获批6个亿。
3.与工程建设主体确立合作关系分期付款
大规模建设安置小区,工程采取BT形式,以4321方式付款,有效缓解资金一次到位需求。
4.万顷良田建设现代化农业争取国家支持
对于拆后建设,积极争取重大和科技项目支持,整合各级对“三农”投入的资金。积极引导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工程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并着力提高土地利用周转速度,为工程的顺利推进赢得主动。
二、投融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投融资平台定位模糊,投资效率偏低
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融资的重要手段,必须要有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稳定的收益来源以保证融资的可持续性。但是现行部分投融资平台缺乏市场运营的总体规划,平台多是以解决投资缺口,特别是解决配套资金不足,并没有考虑其经营定位问题,市场运作不规范。部分平台缺乏偿债能力,公司没有经营性资源,只是按照要求实施项目投融资,存在举债主体与资金使用主体相互分离的问题。
(二)性融资的还款资金来源单一,财政压力较大,融资平台有效支撑不足
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偿还的主要方式:一是平台公司经营的项目可能产生的收益,银行一般要
求以项目收费、土地出让金等未来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二是对于属于事权范围、无收益或收益较低、市场资金不愿介入的纯公益性项目,以承诺的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作为第一还款来源;三是以上述两种方式结合作为回收贷款本息的来源。
(三)平台资产以土地为主,变现能力和流动性不强,未来缺乏可持续性。
调查了解,融资平台主要资产为土地,其他应收款、应付款一般都较大(主要也是用于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建设)。表面上看,资产负债率并不高,偿债能力较强,但实际并非如此。由于前几年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力度较大,投放市场土地较多,近年国家宏观影响,土地出让受到计划和出让条件等诸多。同时,伴随着国家住房宏观的加强,未来房地产市场乃至土地市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土地市场萎缩,开发区将面临较严重的资金瓶颈。
(四)投资与收益不匹配,还款期限和还款能力错位。
由于融资平台所投资项目大多具有公益性,经营收益少甚至没有,投资和收益不匹配。此外,大量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而相应贷款期限较短,在还款期内,投资项目相关土地出让存在困难。
三、加强投融资管理工作,积极破解发展难题
(一)加强对融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近几年的大力融资,全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逐步到位,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逐渐显现。销售收入、财政收入和就业等各项经济社会
指标均有大幅改善。近几年来,开发区投融资工作一直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国家宏观出台、融资平台治理、银行信贷收紧更是增加了投融资工作的难度。即便如此,面对困难,仍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加强对融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整合资源,规范运作,强化监管
鉴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发挥的积极作用,国家明确表示不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停掉投融资平台”,因此,如何规范投融资平台,提高市场化、透明度水平,规避财政与金融风险,使其更好地为开发区经济建设服务,将是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融资平台将在主导下,明确市场定位,整合资源,规范内部运作,强化外部监管。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融资平台”向“经营实体”转变;二是由“条块管理”向“归口管理”转变;三是由“松散模式”向“规范运作”转变。进而使地方“隐性负债”向“阳光融资”过渡。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二是明确市场定位,提升服务功能;三是规范运作模式,强化平台管理;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控制融资总量。
(三)按市场化运作投融资机构,达到拓宽融资渠道和逐步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
投融资机构是顺应市场化原则建立的国有企业,同时也是财政改革的产物。在这场制度转换中,一方面要积极创建和维护促进投融资机构发展的机制,放开手脚,还投融资机构真实的企业身份,按市场规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开发区应创造条件,推动投融资机构做大做强,乃至上市;另一方面投融资机构作为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在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规则下,不断探索投融资资本化运作途径,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元化融资提供社会公品,如采取PPP、BOT、TOT、ABS等,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不断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逐步降低债
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