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1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Jan.,2007 V01.27 No.1 第27卷第1期 跨越时空的默契 ——杜尚艺术生活中的道家境界 关维祥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作为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史上一位奇异的人物,杜尚对生活和艺术所持的无为思想和超然心态正 暗合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给人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新境界——无染无着的自由,并把我们领进了一个生命美 的自然天地。从而启发并引导着现代艺术的观念走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写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关键词:杜尚;艺术;无为;超然;道家思想 中圈分类号:J2O一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71—1351(2007)01—0068—03 道家思想以崇尚自然为宗.以无为而为作为基 础.反对任何人为的东西。对艺术人为的标准自然 也在反对之列。老子认为: “大音希声,大象无 开的。 在老子看来.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无非是内在 心灵的自我关照通过静观、玄览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意思是世间最为高昂 的音乐反而低沉乃至于无声:最为宏大的形态反而 规律 杜尚表面的“无为”正暗合了道家无为思想 的核心观点。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 守之,万物将白化……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 无迹可循。以道家的眼光看,艺术的最高境界恰恰 是这种对“有”的超越,通过“无”来关照“道”, 即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 章)这种顺其自然的哲学思维不但对中国艺术产生 本质的影响.而且同西方现代艺术从观念到形态上 下将自归”。(《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些“无为”、 “好静”、“无事”、“无欲”、与世无争和顺其自然 的哲学观念正反映出杜尚的循世思想。最终“道隐 无名”.返璞归真到“静”的世界中去顺其“自 然” 在整个西方美术史中像杜尚这样遁世无为且 都有着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纵观现代西方艺术 史.杜尚便是这种“无”的观念的实际代言人与真 正实践者。尽管他从没有系统地接触过道家思想, 但他的生活观念和艺术哲学无不与道家思想有着惊 人的相似之处.在他的身上道家思想以一种无意识 的方式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富有戏剧性的是杜 作品很少的艺术家并不多见 1918年后他就不再作 画.尤其在他后半生几乎无所作为。他说: “我什 么也不期待。什么也不需要。我很长时间什么也不 做.感觉好极了。”嘲"他内心平静,从来不需要为 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做任何辩护,别人不理会也好, 别人吹捧也好,那都是别人的事,他只如期所愿地 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从不攻击别人.从不与人争 执.用常说的同意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他天生不愿 和任何人辩论.因为他总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 的.而且他总认为自己的影响被过分夸大了。尽管 有很多年轻人追随他。学习他,但对他来说是无关 紧要的。他反对把自己定位到任何流派,更不以艺 术家自居。他认为艺术没什么了不起的价值,是人 尚对艺术的否定和放弃反而使他成为2o世纪最了不 起的艺术家.甚至连他给达・芬奇的传世肖像名作 《蒙娜丽莎》画胡子和把小便池送去当展品的“这 种怪异的且离经叛道的行为足以改变了西方现代艺 术的进程”。[1] 这是艺术史中逻辑无法进入的部 分,即大象无形。他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恰 在于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世界.这一点使他对 艺术与人生的认识进入到一个相当高深的思辨层次 上。从而在观念层面上大大超越了毕加索无法跨过 的视觉范畴.从而启发甚至带动了现代艺术的观念 走向。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后的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展 收稿日期:2006—09—21 发明了艺术。没有人就没有艺术,所有人造的都没 有价值。他嘲笑人类的狭隘刻板、艺术的陈旧拘泥 和所有人为标准。他洞悉了众声喧哗背后的荒谬和 堂皇正经下面的可笑以及人类的郑重其事给自身所 作者简介:关维祥(1973一),男,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6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带来的可怜和虚弱之处。于是.他拿起一个小便池 向艺术发难:艺术是什么玩意JL?我偏要拿非艺术 来代替艺术。因而。杜尚在艺术创作上的玩笑超越 了艺术风格这种皮毛的争执.他离开了“对艺术作 品假设的最初条件的默认” 131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 完全自由地翱翔在所有人类的规矩和尺度之外的灵 魂。他的这种新境界完全游离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 的逻辑轨道之外,但却无意间在道家混然无廓、有 无相生的思辨中展开。杜尚给人的思想空间提供了 一个新境界——在自然状态下的无染无着的自由. 并且以无为而为之的方式把我们领入一个生命大美 的自然天地 道家思想看重“无”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应 该体现为有、无之间的相互为用。 “有”的存在并 起作用是相对于“无”的存在并起作用的. “无” 的存在并起作用是相对于“有”的存在并起作用 的。正如老子云: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 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 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这些极具思辨性的 认识同时出现在杜尚的生活经验和处世哲学的视觉 形式表达中 他曾设计了一扇处在构成直角的两面 墙之间的门.这扇门在为这面墙打开之时,另一面 墙上的门正好关上。在这个设计中.开和关不再是 两个截然不同的事实。而成了一体的两面。这种圆 润的智慧在西方是非分明、非此即彼的哲学中是没 有的。只有在老子那里可以找到。老子所倡导的 “道”中所包含的“有”与“无”两种具体存在的 形态正好使人们能够通过“无”关照“道”的奥 妙.通过“有”来体认“道”的端倪。“道”作为 宇宙之本源、万物变化之规律以及人类生活之准 则.其本身同样遵循一个从“无”到“有”。再从 “有”到“无”的动态变化过程。 “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这既是对世界的本 质问题的阐述.又是对事物的生成与发展规律的概 括。 “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道德ti)第二 十五章)。揭示了万事万物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然后 又回到起点的运动轨迹。与此同时万物在运动中会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即所谓“反者道之动”。(《道 德经》ill;四十章)道家认为,天与地、生与死、善与 恶、开与关等等。既是相互并存的。又不断地向相 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的“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 所附”不但精辟准确地论述了“物极必反”的发展 规律.而且强调了对立的双方最终要达到和谐统 一。惟其如此,才能“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才能 “清静为天下正”。而在杜尚那里,追求包容、转 换、混然无廓的思维方式和崇尚事物中相对和相反 的两面性及其互相依存的关系正好与道家的理念不 谋而合。在他看来. “反艺术和为艺术其实是一个 事物的两面”。[4t因而他反对分析、定义、定性和定 量的标准化等一系列西方思维的拿手好戏。作为对 时代的回应。杜尚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观念无意间顺 应了“道”的核心思想并以此来展开其观念世界. 追求其无为境界而不是随波逐流地在某些流派中丧 失自我。杜尚把这种“有”与“无”、动与静、虚 与实等两极关系成功地融于一体.展示给我们的是 一种大美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不是通过视觉 形式的展示.而是通过追求心灵的和谐与精神的超 脱使生命实现一种无滞无碍的圆通之境。 老子的思想重点虽然表现为对“无”的作用的 过分执着而有偏离现实生活之嫌.但其超功利性的 价值却在于它真正地体认到了人性中更为真实更为 本质的东西.这一点却往往被现实中的功利关系所 掩盖.而克服人自身的局限也恰恰有赖于如何设法 摆脱各种利益羁绊。在老子看来,这就要人们认识 到“无”的存在和作用。反观杜尚的一生。他~开 始涉及的就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还包括哲学的问 题,他看到的不止是艺术的局限,还有人自身的局 限。在他看来,世界是个混沌有序的整体,这也就 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的哲学。人由于价值观念和比较 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是非、好坏、逻辑及定义,实 际上相当不明智地破坏了事物的原质。于是.他在 自己所介入的艺术领域内.首先用自己的这种混淆 区别且无滞无碍的人生态度对艺术做了一种改造。 他说: “我不相信艺术家的所谓创作能力.他和所 有的人是一样的.他创作是他必须做某件事而已, 就像商人也必须做某件事一样。每个人活着都在做 点什么.这本质上没有区别。”[4'16因此他沉湎于下 棋白娱却把艺术不当一回事.并竭力避免以艺术家 自居。他终生反常规反习俗。但却终生没有敌人, 更不用说家事之累、财产之累和名利之累等世俗羁 绊了。他活得一如闲云野鹤。了无挂碍,连西方人 也由衷地感受到杜尚最好的艺术是他的生活。杜尚 自己也说: “如果你愿意,我的艺术就是我的生 存。在每一瞬间。每一次呼吸都是一个作品,一个 不露痕迹的作品.虽不诉诸大脑,却是一种持续的 快乐 ”圈这正是庄子的“大鹏游”、 “蝴蝶梦”和 “鱼之乐”的心态.宛如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背 云气。负苍天遗世。飘然运行翱翔太虚。杜尚 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正是以道家般的超然心态使充满烦恼的有限人生获 得了无限的意义.使精神世界真正达到了无限超 作品里也找不到他的自我.他的“我”不是组成他 的成分.仿佛倒像是为了某种需要而临时拿来用一 用的一个外在的东西。这种心态具有一种奇特的性 质. “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身心的自 我”网,也就是“至人无己”(<庄子.逍追游》)的 度.使个体生命与无限宇宙契合无间,使生活的艺 术和艺术的生活真正达到了的统一,同时使生 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如果说蔑视传统是现代艺术的旗帜。那么蔑视 艺术本身才是杜尚在现代艺术史上的意义所在。他 的艺术完全无法纳入西方传统的因果关系之中。他 的完全出格给艺术史带来了全新的观念: “艺术要 境界。杜尚当然就是“至人”。也达到了“圣人之 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自铙心 者,故静也”。(《庄子.天道>)这也正是“不著一 字,尽得风流”的道家真经。所以从道家思想去 不得.艺术家要不得。老实说我受够了像画家一样 笨的表达方式。”[1123o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人 能懂。惟有道家的自然观能看清这是为什么。老子 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就是以自然之道来体认人 与自然的关系,拓展内在生命,扬弃一切束缚身心 自由的东西。所谓“上德若谷”(《道德经》第四十 一章), “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这不正是 杜尚追求的吗?我们会看出.杜尚在艺术世界就是 从蔑视到破坏.但他破坏的结果不是毁灭而是超 度.他把艺术和人超度到一个全新的理想化境界 里。他破坏的是规矩。包括被创新激情驱使而产生 和贡献出的新规矩.而他真正追求的是自然的派生 和人生的圆融。杜尚的一生就是在这种无和有、虚 和实中一路走来的。他的艺术总是在自然状态中跨 过诸多流派之界定而从未停下。他的思想又把他引 向另一个层面.即他要透过事物表面价值去趋近其 更为真实的核心——艺术到底是什么.人们为什么 要对这样一种生活投入如此大的关注.赋予如此大 的重要性?因为他感兴趣的是精神探索.所以他的 70 看.杜尚最好的作品不是他的画或雕塑而是他的人 生、他的思想、他的情怀和他的风度。这一切无不 以自然之道为逻辑起点来探讨对生命价值的开发和 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其真正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对 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无限忧虑.是对人生理 想境界的极度渴望和不懈追求.从而冲出以自我为 中心的藩篱,放弃自以为是的虚妄,仰观宇宙的和 谐与永恒,俯察生命的自在与无为。 参考文献: 【1】毕加索,等,著.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常宁生,编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卡巴内.杜尚访谈录【 .王瑞云,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2. 【3】田卫戈.话语的关照【M】.兰州;甘肃美术出版杜,2002:46. 【4】罗奇.杜尚的纪念品嗍.Leben Rebe1.Marcel Cuchamp:85. 【5】卡文托姆斯金.马塞尔・杜尚传[M】.王朝晖,译.上海: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杜.2000:318.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81:81. [责任编辑昊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