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线的完全解析
内容简介:本文对2010年福建省高考中的一道解三角形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调动了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参与解析,使得一个理想化的最短路线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在教学中有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合理地给予解释,
却并不容易,下面这个例子就反映了这种现象。
例题: 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处2
(3 -1)千米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处2千米的C处的缉私艇奉命以103 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艇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
E 2
D F B C A 解析:要使最快,只需直线追截,可设恰在走私船逃窜方向的D处追上,此时可解△CBD,由CD与BD分别对应
两船在同时段所行路程可设用时为t,即可表示出两边之长,进而依据正弦定理便可求出∠BCD=30°.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可这种方法,但是往深里想,为什么这样就是最短,若不按这个方向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就很难说得明白。现在我用纯粹的数学理论对其加以解释。(注:设BC=c, BD=a,CD=b,缉私艇速度为v1,走私船速度为v2,∠BCD=ɑ,∠BCF=β,∠BCE=γ,b>a)
⑴假设直线追截交会于点D,用时为t1,∠BCD=ɑ,则有t1 =b/v1=a/v2,
⑵若航向不同于ɑ,则分两类 ①小于ɑ,设过C沿β角方向交BD于点F,设DF=x,则易得b/a<(b-x)/(a-x)即有CF段缉私艇用时大于BF段走私船用时,则依此路线,须再沿FD方向追逐,设再须追y千米,由⑴知t1 =b/v1=a/v2=(b-a)∕(v1-v2),而b-a=b-(x+BF)(b+DE)∕(a+DE)>CE∕BE,即有CE段缉私艇用时小于BE段走私船用时,也就是缉私艇先到点E,以此路线缉私艇须再沿ED方向折返去堵截走私船,显然总用时t3大于t1.(注:仅CE段路程已大于CD,即用时必超过t1) 综合以上,t1最小。有力地说明了原作法是可行的,是有理论解释的。这说明任何问题只要善于动脑,善于思考,总是可以解决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与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一些有益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