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津方言称谓趣谈

天津方言称谓趣谈

来源:华佗小知识


天津方言称谓趣谈

作者:谭汝为

1、二哥

民俗语言专家、山东大学文史哲学研究院孙剑艺教授,原籍山东省阳谷县,是传说中打虎英雄武二郎的老乡。在学术交流通信中,他说:山东阳谷有传统民俗,就是出门在外,遇到年龄相当的陌生男子,要尊称为“二哥”,而忌讳称“大哥”。曾请教老人,答曰:“大哥是骂人的话,大哥是王八!”其实,山东阳谷“二哥”的尊称源于对“武松”的“英雄崇拜”。山东好汉武二郎是响当当的英雄,而其胞兄武大却因妻子潘金莲的秽行而窝囊被害,成为遭人耻笑的人物。

京津地区旧时饭馆旅店,对前来食宿的男性顾客尊称二爷,却讳称大爷。典型者为茶房、伙计、店小二之类在与前来的客人打招呼时,必称“二爷里请”、“二爷您用点儿什么”之类。社会交往中,亦尊称成年陌生男子为二哥,却讳称大哥。例如天津小贩在兜售时,爱说:“二哥吃菜瓜,酸甜的。”究其原因,又与“娃娃大哥”有关。

旧时婚姻观念,早成家早生子,叫做“早立子”。但旧时医疗卫生条件很落后,天花、麻疹、肺炎等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生下男孩并平安健康,是全家人的热切期盼。于是,就到娘娘宫去烧香祈祷,请回一个泥娃娃,当作自己的儿子。家中有了这个“娃娃大哥”作为长子,于是“招弟”“连弟”“续弟”……弟弟们就接二连三地呼噜噜跟着来了。新婚不久的小媳妇到娘娘宫去“拴娃娃”,这成了天津独特的民俗。

旧时,老天津卫居民几乎家里都有“娃娃大哥”。由此,出生的头胎男孩,“排行”

则成了“老二”。老二、老三对娃娃大哥毕恭毕敬,尊之为兄长,且辈辈相沿。数十年后,逢年过节,老二老三的子女也对娃娃大爷叩拜行礼。

我幼时曾看到邻居家的娃娃大哥留两撇小黑胡,衣着长袍马褂,戴着红顶瓜皮帽,手持旱烟袋端坐于玻璃罩内的情状。五六十年前,天津土著各家长子都屈尊降为老二,而老大行第却专属泥偶,盖因其为家庭招来弟弟而功莫大焉。这是旧时天津社会称谓于面称“二哥”“二爷”的重要原因。旧时在天津大街上,两位素不相识的男士初次见面,则拱手行礼,必以“二爷”相称。因为“大爷”是家里供案上的“娃娃大哥”。

现在,新一代的天津人,即使萍水相逢,也相互称呼“大哥”。如:“大哥,跟您了打听点儿事……”见到年纪大一些的,则一律称呼“大爷”。现在没有再称呼“二哥,吃菜瓜”和“二爷,里请”的了。这也是“移风易俗”“与时俱进”。

2、大姐

在社会交往中,用亲属称谓招呼并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可以拉近心理距离,显得亲切、真诚。这种称谓理念已形成传统,各国各地,概莫能外。

汉语“大姐”这个称谓,涵盖面很宽。甭说一般的中年妇女,就是对身居高位的女性政治家,也可以亲切地称呼“大姐”。如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老一辈家,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邓大姐”、“蔡大姐”、“康大姐”。

外地女性朋友来到天津,常会听到街市上的商贩或的哥,热情地打招呼,“大姐,您了买点嘛?”“大姐,您了上哪?”外地朋友对天津市井中“大姐”的称呼,觉得有意思。

其实,在老天津卫的街市上,跟女性市民打招呼,一律称为“大姑”。旧时走街串巷的小贩,或推车,或挑担,或提篮,或卖鱼,或卖菜,或卖日用杂品,主要是和家庭妇女打交道。小贩的买卖首先靠吆喝:“萝卜、白菜、茄子、火柿子咧……”这时,从院子里走出来一位妇女买菜,小贩笑脸相迎:“大姑,您了挑点儿嘛?”“来1斤萝卜,半斤小葱,2斤韭菜。”和和气气,买卖成交了。

天津人,尤其是做买卖的商贩,嘴都甜,和气生财嘛。做生意和顾客打照面,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打招呼,究竟使用什么称谓?里面学问大着呐!还拿卖菜的说事,看见一位来买菜的妇女,三十来岁,干净麻利,你招呼一声:“大嫂!”结果,遭来白眼儿:“德行!谁是你大嫂!”人家气哼哼地走了。旁边买菜的大娘小声说:“你这个冒失鬼!人家是大闺女,还没有出阁呢!”卖菜小贩说:“嗨,我哪知道啊!”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教训,得管一辈子。

因此,在社交礼仪中,选用女性称谓时,应特别注意其婚姻状况,“大嫂”“大婶”“大妈”“大娘”之类表示已婚的称谓,应慎重使用。在对其人婚姻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应选用“大姐”“大姑”“大姨”等称谓。所以,叫“大姑”最为保险。您了出阁了,是大姑;你还没出阁,也是大姑。

现在的天津话,称呼陌生女性一律为“大姐”或“姐姐”,从十五六的小姑娘,到四五十的中年妇女,都可一律称为“姐姐”。十五六的小姑娘是“小姐姐”,四五十岁的妇女是“老姐姐”,这绝对没错,绝不会落包涵。

上中学十五六的一个闺女,周日陪着妈妈外出购物,到了农贸市场,娘俩分别被售货员称为“姐姐”。母女俩相视一笑,都觉得舒服受用。为嘛?闺女心里颇得意——我长大了,受到社会的尊重;妈妈也很开心——看来,我还很年轻!您看,“大姐”这个称谓,

在社交场合的表达效果怎么样?倍儿好!

3、白眼儿

天津老大娘领孩子上街,半路遇到邻居,邻居就会问:“这是红眼儿?还是白眼儿?”这要是让老外听见了,一定会大惑不解:“说我们老外是金发碧眼,你们中国人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怎么出来‘白眼珠’‘红眼珠’了?”原来,天津老年人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把自己的孙子、孙女称作“红眼儿”,把自己的外孙子、外孙女称为“白眼儿”。

其实,“白眼儿”是“白眼儿狼”的省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狼”在中国文化中是以怨报德的动物。因此,中国人把忘恩负义的人比喻成“白眼儿狼”。例如:“全不想老师当年的培育之恩呐,一来,就陷害老师,批斗老师,真是个白眼儿狼啊!”

但为嘛把自己的外孙子、外孙女说成是“白眼儿狼”呢?首先指出:这是一种戏称(戏谑性称呼),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意为:尽管姥姥、姥爷再疼爱,但外孙子、外孙女毕竟是外姓人。天津俗语说:“外孙是姥姥家的狗,吃饱了就走。”

老人尽管嘴上笑骂:“你这个小白眼儿狼!”可对外孙疼爱有加,几天不见就想得慌。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姥姥和姥爷。

中国人讲究称谓的系统性和对应化,就是相关的称谓得成龙配套。既然外孙子、外孙女雅号“白眼儿”,那孙子、孙女也别来个“空位”,干脆就称“红眼儿”,以示区别吧!有红是白的,多鲜乎啊!

从修辞角度分析,“白眼儿”使用的是借喻手法,而“红眼儿”却是仿拟手法产生出来的。天津人称孙子为“红眼儿”,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红眼儿”毫无瓜葛,与极端嫉妒的“眼红”也绝无关系,纯粹只是为了和“小白眼儿”相对应而形成的说法。这么看来,无辜的“红眼儿”是吃了“白眼儿”的挂落了。

4、姑奶奶

姑奶奶,本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在旧时,老爷的正妻,称为“太太”,少爷的正妻称为“少奶奶”。而“姑奶奶”就是已出嫁的小姐在娘家的称呼。在天津话里,娘家称已经出嫁的女儿,叫“姑奶奶”。例如:“今个儿是大年初二,三个姑奶奶和姑爷一块儿回娘家,可热闹啦!”

后来,未出阁的女子,也被称为“姑奶奶”。例如:母亲对闺女说:“我的小姑奶奶,你就别再给我惹事啦!”再如:“俩少爷都不争气,两房少奶奶是针尖麦芒,再加上三个姑奶奶都不是省油的灯。您看吧,老宅院整天吵得跟热窑一样!”

再后来,“姑奶奶”成为性格外向女子的自称,多带蔑视别人的自大拿大之称。例如:“你敢惹我?姑奶奶饶不了你!”“本姑奶奶就不听他这一套!”“”期间,讲话就是这种无赖口吻,不过她自称“老娘”,不说“姑奶奶”。泼妇典型的“”语言就是:“好啊!你竟敢告老娘的黑状!”

在天津,农历“二月二”这天,有一项家庭活动:“接姑奶奶”。那天一早,娘家派人派车接回已出嫁的女儿。因为老天津人的礼数多,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大年初二那天,姑娘和女婿一起到娘家,拜了年之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到婆家,把女儿接回去,

住上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在被接回来“省亲”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打牌看戏,就是串门子聊天儿,比在婆家轻松多了。

老天津人家操办白事,最怕姑奶奶挑理儿。虽然姑奶奶早已出嫁,在娘家已不当家,但她可以主本宅的许多事情。主事的本家大爷、二爷都怵她三分,让她三分,至于嫂子和兄弟媳妇,对姑奶奶就更得敬重如宾了。老天津卫的姑奶奶,眼里不揉沙子,在宴席上,一言不遂意就翻呲,甚至大闹一场。用天津话说,这叫“闹丧”。因此,天津大户人家办白事,得小心翼翼地把姑奶奶侍候好了,把各项事宜都办周全,把各方面利益都摆平了。只要姑奶奶不挑理儿、点了头,顺顺当当的,那才是万事大吉呢!您看,这姑奶奶够厉害吧。

5、一个姑爷半个儿

“一个女婿半个儿”,是尽人皆知的汉语俗语。有的地方说成“女婿半边子”,天津话则说成“一个姑爷半个儿”。探究这条俗语的来源,它是唐代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产物。所谓“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之间,通过结亲建立友好关系。《新唐书·回鹘传》记载:“诏咸安公主下嫁……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大意是说:唐德宗下诏:咸安公主下嫁回鹘可汗。可汗写信给唐德宗,表示感谢说:“过去我们是兄弟,现在我成了您的女婿,就是您的半个儿子。”这就是俗语“一个女婿(姑爷)半个儿”的来源。

天津老人在儿女结婚前夕,总是谆谆告诫:“孝敬双方父母。”因此,天津姑爷有孝敬岳父岳母的优良传统,忠心耿耿地履行“半个儿”的职责。而天津丈母娘疼爱姑爷,那简直是没说的。

在天津,每年春节大年初二,是约定俗成的“姑爷节”——这在国内,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节日。到了“姑爷节”那天上午,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姑爷们都打扮得整整齐齐,带着穿盛装的夫人和孩子,提着大包小包,前往老丈人家过年。据天津的的哥的姐介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属大年初二的生意最好!姑爷节这天,是出租车营业额最高的一天。那一天,也是天津姑爷下厨露一手的才艺表演日。据说,天津男子的业余烹饪水平,普遍高于夫人,在国内各大城市中,那是一枝独秀。为嘛?每年“姑爷节”的实践考验,使手艺层层脆,水平步步高!

6、二姨夫

天津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俏皮话:“二姨夫——甩货”。所谓“甩货”,是零售商业的术语,属于动词。指因换季、拆迁、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为使商品及早脱手,商家低价抛售商品。例如:“清仓大甩货”“夏装两折甩货”等等。另外,“甩货”也指被甩卖的“货品”,比喻不被重视的无足轻重的人。如:“人一走,茶就凉。老职工一退休,就成了甩货了!”

天津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在名作《不正之风》中,塑造了“万能胶”的艺术形象。其中有一段荒诞幽默的喜剧情节:为了赶时间,万能胶要用装殓着二姨夫遗体的火化车去接新娘子。这真是“娶媳妇打幡儿——凑热闹”了。火化车上坐着的工会问:“那二姨夫呢?”万能胶回答:“别提他,二姨夫——甩货了!”这个包袱抖得很响,在天津家喻户晓。于是“二姨夫——甩货!”这个当代俏皮话就产生了。

“二姨夫——甩货”这个俏皮话,产生于天津的相声作品,颇具天津民俗文化的诙谐自嘲色彩。细究其语义,并没有什么蕴含的深意。性情幽默的天津人,在开玩笑时偶然用之;但天津为数众多的二姑爷,谁也不对号入座,或耿耿于怀,自寻烦恼;更不会凿死铆

子质问:“为嘛大姨夫、三姨夫和老姨夫都没事儿,合着就我这个二姨夫是甩货呢?”——为嘛?天津人幽默呗!实事求是地讲,在下本人就是“二姨夫”,在岳母家亲友聚会时,也曾用这条俏皮话自嘲,引起全家人惬意欢笑,并不觉得不妥。

据天津媒体报道:市民某大姐途经赤峰道一家服装店时,被门前“本店全部二姨夫”的七字标语弄得一头雾水。经同伴提示,这位大姐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商家为了促销而使出的怪招——所谓“二姨夫”,就是“甩货”的意思。

这条黄纸红字的广告标语,吸引了过路人的眼球,但外地顾客大惑不解。年轻店主解释说:“这多哏儿啊!二姨夫不就是‘甩货’的意思吗?我这店里的东西全都甩货了,赶紧挑,赶紧选吧,您了!”这家小店因这则特殊的广告语而热闹起来,客流量持续不减,销量大增。——这就是天津人的幽默!

天津方言俏皮话数量很多,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洋溢着幽默情怀。

7、一担挑儿

在古代,两个女婿之间最初称为“娅”,但这个文言词儿,太典雅,太古板,缺乏形象感。后来,人们就造出“连襟”这个口语词,取代它。“连襟”,指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例如:“他是我的连襟”、“他们俩儿既是同事,又是连襟”等。连襟之间,可依据夫人的长幼之序,分称“襟兄”、“襟弟”。“襟”,指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连襟”就是比喻关系亲近的意思。

古时,“连襟”也可称为“连袂”。“连袂”也是姊妹丈夫的互称。例如宋人吴曾《能

改斋漫录》记载:“李参政昌龄家女多得贵婿,参政范公仲淹,枢副郑公戬,皆自小官布衣选配为连袂。”这是说:宋代政治家范仲淹和郑戬,都是李昌龄老先生的乘龙快婿,他们俩儿就是“连袂”、“连襟”。

所谓“连袂”,其字面义就是手拉手的意思,比喻同来同往。后来,只用“连襟”来指称这种两个女婿的互称;而把“连袂”这个词儿,让位给一般的朋友关系了。例如:“连袂而往”、“连袂而至”、“连袂登台献艺”等。后来,可能是为了加以区分,就将朋友之间的“连袂”写成“联袂”了。

“襟”指上衣前部,“袂”指袖子。所谓“连襟”、“连袂”,就是两位先生的上衣和袖子都连在一起了。您看,这不就是“一根线上拴着着两个蚂蚱——跑不了我,也跑不了你”。

天津话与众不同,“连襟”在天津称为“一担一挑”,也说成“一担挑”。这是天津人的创造。遍查各种《称谓词典》,古往今来,还真没有“一担一挑”的说法。

何谓“一担一挑”?姐妹两个夫君之间的相互称谓也——这是很形象的称谓。所谓“一担一挑”,就是一条扁担挑着两个筐。这扁担挑在谁的肩上呢?当然是挑在老丈人的肩上了。多年前,我曾看到逃难的一户农民,挈妇将雏,挑着一副担子艰难前行的情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筐里各坐着一个幼儿。

“一担一挑”,就形象地比喻姑爷们与岳父利益攸关的关系。老岳父有两个千金,俩千金各自嫁了人。但岳父母对出了阁的闺女的关爱有增无减,而这种关爱更多体现和姑爷身上。新婚姑爷被称为“娇客”,丈母娘疼姑爷,那是在辙的事儿。岳父岳母和姑爷的关系,姑爷之间的关系,就是八个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然,这“一担一挑”,是形象化的比喻,只是说说而已。真的一头儿筐里坐着一个大老爷们儿,加一块得三百来斤,谁挑得起来?不把老泰山压坏了才怪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