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来源:华佗小知识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中国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党建党80多年来特别是执政60年来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并首次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寻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流动党员作为党员和流动人口的特殊群体,如何探索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办法,加强流动党员的长效管理机制,使之始终符合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而极其重要的课题。“十一五”以来,随着新一轮交通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到来,云南省交通建设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步入大规模建设、大资金投入、全方位开放的全新建设时期,尤其随着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推进,我省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发展物流配送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开辟了广阔空间。在这样的一个建设过程当中,工程施工任务多、整建制施工单位多、行业流动党员多的情况将长期存在。云南省交通行业作为流动党员汇聚的一个典型行业,大量的流动党员参与行业发展,总结交通行业流动党员管理的做法,对于其他行业更好的促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而推进全社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云南省交通行业流动党员的特征

云南省交通行业流动党员总体来看,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人口众多,流向分散。云南省交通行业有十四万左右的从业人员,云南省交通与运输厅直属(总支)18个,基

层43个,党总支44个,党支部383个,共有党员10842名。尤其近年来随着我省交通运输的跨越式发展,大量的流动党员分散在全省的各个施工场地,为我省交通运输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结构不均。在年龄上,流动党员中虽然各个年龄段均有所分布,但青壮年占绝大多数,在受教育程度上,流动党员中以高中或中专学历为大多数,同时也有大专以上学历(含研究生)和初中以下(含文盲)的人员存在。

二、云南省交通行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作为党员中的特殊群体,流动党员人口众多、流向分散、结构不均等情况的存在,为我省交通行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复杂性和困难性,其主要变现为:

(一)流向难把握。有的流动党员外出前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党组织难以掌握其外出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无法与其沟通有效信息;有的党员外出工作场所不固定,居无定所;有的来去自如,既不开具党员证明信,又不转移组织关系或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有的愿意参加党员组织活动,但拒绝转入党组织关系;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退伍军人党员,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父母所在单位或干脆揣在口袋里,外出务工,以致长时间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二)管理难落实。有的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外出务工,一年难回一趟家,根本无法参加组织生活;有的主观上不接转组织关系,不愿缴纳党费,造成居住地和所属地均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局面;有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验证工作抓得不紧,加之个别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不认可,致使一些流动党员行前不,或有证不交给流入地党组织,导致管理难到位。

(三)教育难开展。随着党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因流动党员年龄、文化结构的不同,

从事工种的增多,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较快,党员对教育需求也各不一样,需要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些流出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流入地党组织也因各种原因没有开展好对流入党员的教育,致使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作用难发挥。有的流动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不易得到党组织的帮助教育,组织制度的约束作用难奏效,易受不良环境影响;有的流动党员由于种种原因,对党的工作不上心;有的流动党员一心务工挣钱养家,淡化党员身份,无心参加党组织活动,履行义务缺位,责任心不强;有的党员降格以求,个别甚至放任自流,违法乱纪,损害党的形象。

三、云南省交通行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复杂性和困难性的原因

(一)党组织管理弱化。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带来资源和人员的大量而充分的流动,党组织单纯的属地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甚至党员领导干部抓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不大、思路不清、措施不力;二是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缺乏较好的双向协作管理机制,流出地或流入地单方面的努力,对流动党员管不住、管不了;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着活动办法不多、内容形式单一、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没有切实制定和实施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措施;四是一些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忙,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教育模式老化。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形成,党员的思维、观念发生着巨大变化,需求随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迅速显现。一是教育要求的单一性与党员需求的多样性不相适应。少数党组织忽视了教育对象需求的差异性,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党员教

育上对党员的年龄、文化、工种等特点考虑不周,过于强调一致性,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效果很一般;二是教育内容的一维性与党员思想的性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带来了党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少数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内容上单一、空洞,不能贴近党员思想实际,无法解决深层次上的观念问题;三是党员教育形式的静态性和党员活动的动态性不相适应。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四是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缺乏系统研究,管理口径不一,操作简单,弱化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三)经济结构多元化。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导致一些流动党员的思想观念物化。一是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规则、求利观念难免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异化、社会行为失范。一些党员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自我要求,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辨别是非能力退化,抵御腐蚀能力弱化,对金钱、物质、个人利益考虑过多,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尤其是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便心理失衡,抱怨组织、抱怨领导。二是极个别党组织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关心不够,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致使有的流动党员生活困难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无法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了离心情绪。三是有的基层党组织经济基础薄弱,苦于没有经费,造成党员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四)党员意识淡化。正是由于党组织管理的缺位和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和宗旨意识淡化,党性观念淡薄,难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是由于个别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把入党看成是到党内捞好处,一旦没有好处了则想脱离组织管理,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愿履行党员义务;二是思想变动大,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脱离了党组织的纪律约束,“免疫力”减弱,少数行为自由

化明显,在社会工作生活中表现不佳,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三是有些流动党员不珍视党员身份,对组织的认同感淡化,认为党员称号只是个政治荣誉,在经济活动中靠的是挣钱,长期把组织关系放在口袋里,成为“口袋党员”,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四是有些流动党员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当作是给自己找事,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云南省交通行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云南省交通行业积极采取措施,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管理理念。为使流动党员能正常地参加组织生活,及时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和帮助,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云南省交通行业力争实现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建立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制度,定期对交通行业的流动党员进行调查摸底,详细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出方向、从事工作、联系方式等情况,并适时增减,加强跟踪管理,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的网络化和动态化。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依托党支部或流动党员联系人,采取定点发、派人送、邮局寄等多种方式,为每名外出的流动党员发放活动证,努力做到应发尽发、应领尽领,督促流动党员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做到流动党员管理“有章可循”。开通流动党员服务热线,选派专门的联络员,为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提供咨询服务。流动党员所在流出地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分工联系流动党员制度,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联系流动党员,通过书信、电话、邮件等方式与流动党员和流入地党组织保持联系,了解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妥善解决他们参加选举等问题,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二)树立服务理念。传统的对党员的管理理念偏重于对党员的组织管理,对党员的服务却重视不够,在流动党员不断增加的条件下,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流动党员来说,除了要求他们尽到党员的义务外,更应该重视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保障。针对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其家人在生产和生活上出现的困难,交通行业各级党组织动员在家的党员、群众主动帮助照顾家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学生”,解除外出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各级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觉改进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融服务于管理之中,更加注重服务。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除了注重保障他们作为一个党员的基本权利外,还应注重保障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多方面的权利,努力改善流动党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这样有利于激励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有利于树立党组织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通过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建立一个完善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可以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或生活,都能找到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受党员权利,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云南省交通行业基层党组织设置合理,凡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位,均建立党组织。结合全省交通工作点多面广、流动分散、战线长的特点,重视基层一线党支部、党小组的建立健全,在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指挥部建立党组织,有的单位还以重点道路工程项目为单位设立党支部,各支部下设若干党小组,确立了党组织在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基本实现了党组织全系统覆盖,党的工作全系统覆盖,做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做到了公路延伸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并且进一步关心和改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例如派驻各项目指挥部的总支与指挥长享受同等待遇;路政部门对支队总支和大队支部实行高配等。

(四)提高流动党员管理科技含量。目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交通行业工作的一部分,交通行业的很多单位都有自己专门的网站,积极推行电子党务,有的单位建立了网络党支部,有的单位设有视频党课,通过在线学习等方式,使流动党员虽然身在异地,但也能通过网络实现党员与组织之间、党员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系,过好组织生活。同时利用网上办公,开发系统处理程序性的党务工作,加强组织关系接转各环节的管理,建立自动联系、不脱节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变更就业地点、联系方式、参加活动、收缴党费等实际难题。

(五)加大流动党员廉洁自律教育。云南省交通行业在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上下功夫,强化源头治理,拓宽了监督渠道,加大了反腐力度,有力地保障了交通中心工作的健康发展。厅党组制定了《云南省公路建设项目廉政长效机制》,在建设项目指挥部派驻了纪检组,由指挥部党总支兼任组长。通过“路地共建廉政工程”活动、“送法到工地”活动、警示教育、述职述廉等多种形式不断深化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强化流动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做到警钟常鸣,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说的不说,不发生违纪违法问题。对出现苗头性问题,通过诫勉谈话等形式,早作提醒,严肃批评,责令整改,把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云南省交通行业本着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探索研究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和新机制,致力于在交通建设领域着力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和组织,使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能切实得到加强,使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很好的促进了云南省交通行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也为其他行业流动党员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执笔: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张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