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的:
1 利用长凳游戏发展幼儿的平衡、钻爬、攀登能力,让幼儿尝试和探索从高处往下跳的技能,提高灵敏性、协调性。
2 培养幼儿勇敢、果断、互相帮助、临危不惧的良好品质和自我选择、主动参与锻炼并在活动中积极动脑的意识与能力。活动急福? 木制长凳、海棉垫2块、塑料弧形积木8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 幼儿进场,四散站立;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热身操。
2 教师把活动器材 - 长凳介绍给幼儿:\"长凳是用来坐的,可今天我们要用长凳做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3 鼓励幼儿自由探索长凳的各种玩法,并及时请幼儿示范自己的玩法。
4 带领幼儿进行各种钻爬游戏。①爬过\"地道\"--长凳横向间隔2米左右摆成一排,从长凳下爬过。②钻过双层\"地道\"--将长凳两个两个叠起来,从凳子间隙中爬过。③爬过\"暗道\"--将长凳并拢,从长凳下爬过后站到凳子上。④开\"火车\"--将长凳横向间隔0.5米左右摆成一排,请幼儿肩搭肩从长凳上迂回走过。 5 过\"桥\"游戏让幼儿自我选择从纵向放置的一个长凳、两个并排的长凳、两个并排但左右分开的长凳上用各种方法走过\"桥\"。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6 将两个长凳叠在一起,让幼儿走过桥,从桥上跳下。然后从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7 教师将幼儿集中起来,示范从桥上往下跳的正确姿势,讲解方法和要领:屈膝摆臂向上跳,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 ,身体下蹲。然后幼儿继续练习。
8 将三个长凳叠起来并铺好海棉垫,让幼儿自己爬上凳子走过\"桥\"并从\"桥\"上跳到垫子上。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起伏桥\"上走回来。
9 视幼儿情况逐渐增加\"桥\"的高度,鼓励幼儿尝试从桥上走过并跳下。注意事项:①保持场地中有不同高度的\"桥\",让幼儿自己选择。②教师加强保护,尤其要注意过最高的\"桥\"幼儿的安全。 (可让配班教师协助保护。)③引导幼儿帮助爬不上凳子的同伴。④对能力特别强的幼儿,教师可在其过\"桥\"时把手伸在桥当中设置障碍,让他跨过。
10 对幼儿的表现作积极的评价,表扬幼儿的勇敢精神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11 幼儿四散站立,在音乐伴奏下跟老师做放松操。 12 幼儿离场。
设计思路与自我评价: 这是我设计的幼儿体育《凳椅系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我自己认为是成功的,活动目的较好地完成了。通过活动,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获得了有效的发展,勇敢、果断的个性品质也获得了很好的培养。经活动实录分析,我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方面、对幼儿积极鼓励方
面以及安全教育方面都做得较好。对幼儿的要求方面,我没有\"一刀切\",而是通过放置不同高度的长凳让幼儿自由选择的方式,达到区别对待的目的。在鼓励幼儿方面,我以自己的情绪、表情、语言和眼神作为与幼儿交流的\"语言\"(称身势语言):在教态方面,情绪上,我是积极而兴奋的,让孩子受到感染而激发了兴趣;表情上,我是轻松自然的,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较为轻松的心理环境;在语言方面,我没有说\"别害怕\"、\"不要紧张\"、\"没有危险的\"之类的话,因为说这些话,等于是在强调危险,说得越多,幼儿就越是紧张,动作就放不开,反而容易出危险。眼神上,当有的孩子站在长凳上,犹豫不决时,我用坚决的目光看着他的眼睛,通过这扇\"心灵的窗户\"给他注入力量。整个过程,我用自己的表现来感染孩子、鼓舞孩子。在安全教育方面,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屈膝缓冲着地的方法,我运用的保护方法也是正确而科学的,时机把握也较好。活动结束时,又及时教育幼儿:平时单独一人或大人不在时,不能盲目练习。 活动到最后,长凳的高度增加到5个,约有130cm。有的老师提出异议,是否太高了,出了危险怎么办?实际上,这个高度并不是我个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实际情况决定的。只要孩子是较轻松的跳下,情绪上保持愉快,这个高度就是适合的。而且,只要保护得当,就不会有危险。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讲,通过活动发展了从高处往下跳的能力,当遇到真正的危险时,他就能应付自如了。 指导教师评析:黄保法 利用长凳开展体育活动,颇有新意。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把长凳摆放成各种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一系列爬、钻、走、跑等活动,充分发挥了长凳这一\"自然\"运动器械的多功能性和可变性,幼儿不仅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发展了钻爬、攀登以及平衡的能力。 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有自由探索 活动、分散活动和集体活动,这三种组织形式既符合活动内容的需要,又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从而合理、科学地调节了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了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从活动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活动过程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如幼儿\"自由探索长凳的各种玩法\"这一环节是后面\"钻爬游戏\"的铺垫,\"走桥\"则是\"钻爬游戏\"的延伸。此外,由于幼儿的体能、动作发展水平、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没有采用简单划一的活动形式或提出同一要求,而是有意识地在场地上设置高低不同的\"独木桥\"。对能力特别强的幼儿,教师还在其过\"桥\"时把手伸在\"桥\"当中设置新障碍,增加活动难度;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则及时给以鼓励,并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让他们力所能及地参与活动,从而让每个幼儿通过锻炼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从实践效果看,本次活动的全过程,幼儿都处于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教师的教态十分亲切,语言幽默、生动,富有启发性,而且教师自始至终不忘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如教师一边带领幼儿参与活动场地的布置,一边与幼儿自由交谈,这既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又使幼儿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当幼儿说凳子并排放置就象要\"看戏\"时,教师机智地说:\"那就看我的表演吧。\"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示范动作的环节。
由于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料性,因此,教师常常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如有一个男孩较为胆小、内向,他不敢从4张叠放的凳子上跳下来,教师就以轻松的语气鼓励他试一试,并适时、适当地助
了他\"一臂之力\"。当这位幼儿初获成功体验时,教师又请他连续跳了3次,从而逐渐消除了他对高度的恐惧感,为培养他的勇敢精神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活动的执教者是位男教师,因此,在培养幼儿勇敢、果断、抗挫折、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幼儿园备课流程
流程,是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脚步,是串起目标和钻果的那条线将引领着你和孩子找到共同前进的方向。
备课流程,是指为设计教学活动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是教师通过一连串有特定逻辑关系的行为、流程来完成教学设计任务。一般来说,备课从以下几步展开。 一,制订教学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儿童开展学习的活动,是一种教师主动推进儿童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就是教师预设的儿童的发展点,是教师期望儿童得到的发展结果。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把握希望儿童达成的目标,所以在备课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教学目标,它是评价一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逻辑起点。 (一)把握教学目标的丰富内涵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丰富的、整合的,是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及心理建构的,因此备课中教师也应该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去把握目标。这些不同维度的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能促进儿童获得全面、整合的发展。 1.正确定位认知目标
并所谓认知目标,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概念、经验以及所获得的信息等。在备课中,教师首先要研究的就是这些信息的正确性,以免给幼儿错误的认知。其次,要判断这样的知识点是否是学前教育应该教授的,应尽量避免让教学活动的认知点太深、
太难、太偏最后,教师还需要记住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的,“认知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产品”,在制订目标时要更多地考虑儿童将如何获取这些概念和信息。
2.重点突出技能目标
所谓技能目标,是指为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掌握的方法。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它单纯是指动作技能,其实更重要的还包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综合技能。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动作技能:洗手、穿衣、绘画、做操、打球、跳舞等。 ■智力技能:观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推理等
■自我认知技能:自我调节和监控能力。比如,会自己做计划,会检查自己的记录,会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纠正,等等。
技能目标的本质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的能力发展过程是伴随儿童一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在备教学目标时需要重点突出的要素 3. 彰显情感态度目标
4. 所谓情感态度,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和内在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个性行为倾向。它是一整套和参与有关的机制,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儿童是否参与活动、如何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等,有些学者称之为心智倾向或学习品
质。比如,儿童对学习的兴趣、热情、求知欲;在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如愉快激动、紧张等;遇到困难能坚持,遇到问题会求助等信念的建立;对他人行为的敬佩、赞扬、羡慕等心理活动,等等。
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以上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所以教师在备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儿童的人本发展与社会要求的统一,强调目标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协调,努力达成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定位
理解了教学目标的丰富内涵后,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一般可以从以下及步骤来开展。 1.根据任务落实发展要点
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从主题脉络或社会培养的需要出发来寻求教育方向。它是成人的教育意志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根据观察结合儿童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步,就是要从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师通过日常对儿童的发展现状及间题的观察来对第一步的思考进行完善的过程。只有把成人的教育意图与儿童当下的发展需求和水平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真正适宜的活动目标。 3.结合素材特点进行精确定位
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三步,就是要深入分析活动内容的特点,对儿童 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精确定位,使儿童的发展方向更明确。
(三)清楚表述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学目标准确的表述,对于整个活动的筹备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在制订目标时需要字斟句酌,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将心中的目标准确、到位地加以表述。世,出管同案个从1.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1)突出现实性。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学活动制订的,所以它的表述应服务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能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实实在在的指引、和检测作用在大班美术活动“妈蚁和西瓜”中,其活动目标 能正确使用,水粉合作绘制西瓜;学习用简单的笔画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对活动中幼儿要学会使用水粉这种材料、要和同伴共同制作背景西瓜、要用简笔画的方式表现蚂蚁的动态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很好地帮助教师了解了在活动中要重点关注什么,也为教师随时检查幼儿的活动状况并进行及时的指导提供了依据
(2)保证逻辑性。要保证目标表述的逻辑性,首先,要确定行为主体。当前,我们习惯于从儿童为学习主体的角度来思考目标的表述,比 如,使用“能解……”等,而不是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使幼“让幼儿……”“提高幼儿……”等,重要的是不要让这两种提法混淆在一起。其次,教师要注意每一句话前后的逻辑关系。比如,“尝试用不同的速度表现歌曲”和“尝试用不同的速度表现歌曲前后两段的节奏”,虽然只相差了几个字,但目的大相径庭,前者意味着幼儿将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整首歌曲,而后者是要求幼儿用速度来区分歌曲中两个
不同的段落。
(3)符合语法规范。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应该包括四个要素1,首先是要点明行为主体,如“(幼儿)要…”“(儿童)应该……”等;其次是要说明行为活动,如“唱出/数出/记住/辨别/比较……”等;再次是要确立行为标准,即学习者针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
表现水准,如“和上音乐节拍”“正确拆装玩具中的电池”等;最后,还可以加入行为条件,提示教师让儿童产生预期学习结果的特定或范围,如“根据音乐……”“在读懂图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提示下等
根据上述理论,教师可以获得极具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目标表述方式,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